-
1 # 新農人張醫生
-
2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宋紅: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至今在婦專編輯與宣傳工作崗位志願服務兩年有餘。於服務期間,接受了職業心理培訓師的初級培訓,系統學習了心理學相關基礎知識,並踐行於各種實踐活動。多次被評為協會年度優秀志願者。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能幫助到更多的人。)
人際交往是一種雙向行為。往往一味的付出,或一味地索取都無法令彼此間的情感有長久的發展。所以雙方付出收益並存,才能很好地維繫兩者的關係。
而且不僅僅只針對於物質的付出,精神層面的付出也是同等的重要,所以,只有近似等同的互助互惠,才能使彼此間的關係,往好的方向持續、穩定地發展。
故此,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人們會根據自己不同層面的需求有意,或無意識地顯露出自己需要幫助的意圖。 若是需求未得到任何迴應,多次得不到滿足,而對方又在自己身上一味的索取,還始終不間斷地增倍加碼。那自己就會質疑他與自己交往的誠意與真實目的。就會否認自己是他的朋友,對方只是在最大限度地在利用自己,所以心生芥蒂,不再坦誠相對。更不會在他需要幫助的時候全力以赴。這樣兩人的交往關係緊張,自然少了往來,甚至斷絕關係。
所以,人際交往在物質上要做到禮尚往來。
一味的鐵公雞一毛不拔,時間久了,即使他人嘴上不計較,心裡也會有不滿。畢竟大家掙錢都不容易,更何況誰也不該誰的,不欠誰的。人家只是你的朋友,沒有義務為你隨處買單。所以,不要有占人家小便宜的想法。當然這種互助互惠,也包括各種資源,資訊的共享,共融,共通,能從對方的身上獲得能使自身有增值的資源儲備。
除了物質方面對等互助,在精神方面,也是需要相互支援、相互給養的。
特別是在對方情緒低落,遇到困難,痛苦,想不開,需要開導、幫助的時候,你一定要有耐心,給予精神方面的支援。畢竟,人這一生不會一帆風順,患難見真情,要讓自己做個雪中送炭之人。這樣在儲蓄各種情感的過程中,你的人際交往關係也會越走越暢通。
-
3 # 詹偉平財經
互惠原則來賺錢
在心理學效應中,有個原則叫互惠原則,顧名思義就是你對別人好,別人就會對你好。因為人都有感恩的心理,凡是對自己好的人,必當雙倍奉還。
中國有句古話叫: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當你先給到別人好處的時候,別人內心裡會產生一種虧欠感,有句話叫:拿人錢財,替人消災就是這麼個道理。
並且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我們會發現你對別人微笑的時候,別人就對你微笑,你對別人哭的時候,別人也會對著你哭。
在和他人相處的過程中,他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鏡子,尤其是你最親近的朋友,所體現出來的優缺點,往往也是你身上的優缺點,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人與人之間,在交往的過程中, 相似性無處不在。想從別人身上拿到好處,那就先學會自己貢獻好處,想讓別人對自己笑,那就先對別人笑。
所謂投之以桃報之以李,說的就是互惠原則這個道理。
在商業裡面的運用很廣泛,首先你做做生意,去混圈子的時候。
之後在社群內經常活躍,誰有問題幫他及時解答,看到對群內朋友有益處的乾貨,及時分享出來,別人先從你這裡得到好處,之後你再在群裡發個小廣告,那麼響應你的人就會很多。
我們再生活中,求人辦事的時候,高情商的人,會先提點禮品過去。
假如這件事意義重大,可能還專門瞭解下使用者的喜好,然後針對性的投其所好,先付出讓別人先得到我們的好處,再請求別人幫我們一個忙。
可能這個忙不好幫,對方嗎本來是想拒絕的,但因為拿了你的好處,也不好意思,就同意了。
當然在運用互惠原則的時候,千萬不要太功利,幫助別人就一定是為了獲得某種好處,否則別人會很反感,認為你是有企圖的。
本來準備感謝你,反而會造成不好的印象。
所以最好在平時,就先給別人多多貢獻自己的價值,始終保持利他的思維,去做人做事。
想要賺錢之前,先去為他人多多提供價值,你釋放的價值越多,獲得你的幫助的人越多,那麼最後獲得的回報越大,人生也會越來越成功。
真正會做生意的企業家,都是保有著“起心動念無我利他”的思維,總是替顧客著想,幫員工解決困難,最後善有善報,終會修成正果。
回覆列表
大家先來看2個案例:
A案例:我公司在一個科技園,幾個月前科技園新開了一家食堂,食堂在地下1層,每次去食堂都需要經過1樓。有次和同事去吃飯路過1樓,看到有個試吃麵包的活動,把1個麵包切成很多塊供大家品嚐,於是去排隊拿了一塊試吃,味道還不錯。一看價格也不是很低,本來是不想買的,但是一想到吃了人家這麼大一塊麵包,總是感覺內疚,思考了一下買了個麵包就去吃飯了,在看看其他人也是,其他試吃的人有很大一部分買了麵包(具體的資料沒有統計)。
B案例:另外也有一家麵包公司,精心製作的麵包和A案例中類似,他到我們公司做推廣。他們跟公司的HR聯絡好,在下午茶點時間為公司員工提供免費的麵包品嚐,工作人員準備好了足夠的量,並且提前切好,大家都吃的非常快樂,然而,幾乎沒有人在後面購買他們的麵包。
在《影響力》一書中有講到過“互惠原理”,也就是說人家給了我們什麼好處,隨之而來的虧欠感使我們應當儘量回報。從營銷角度來講就是“先給予,索取,再索取”。上面2家麵包連鎖店都是利用“互惠”這一營銷手段,進而誘導使用者購買。
什麼是互惠原理?
我們先來看一下,互惠原理的定義:要是人家給了我們什麼好處,我們應當儘量回報。假如朋友幫了我一個忙,下次他開口向我求助的時候,我就很難去拒絕。
互惠及其伴隨而來的虧欠感,在人類文化中十分普遍。著名的考古學家查德.李基認為:正是因為有了互惠體系,人類才成為人類。他說:“由於我們的祖先學會了在有債必還的信譽網裡分享食物和技巧,我們才變成了人。”而還有學者認為欠債網是人類的一種獨特適應機制,有了它,人類才得以實現勞動分工,交換不同形式的商品和服務,讓個體相互依賴、凝結成高效率的單位。
正是因為互惠原理,一個人給了另一個人某種東西,比如食物、精力和照顧等,卻不用擔心它變成損失,那麼人人可以把各種資源給予他人,救助、送禮、防衛和貿易等複雜而又協調的體系有了實現的基礎。
1985年的衣索比亞餓殍遍地、窮困潦倒,連年的乾旱和戰爭徹底摧毀了食物供應。在這樣的情況下,衣索比亞在墨西哥發生地震後向其捐出5000美元的救災款,很多人對衣索比亞的舉動不解,得到的答案竟然和互惠原理有關:是因為1935年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時,墨西哥向其提供了援助。這麼多的不利條件,都沒有能阻止衣索比亞人報恩的需求。
互惠原理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威力?
社會中普通人大多討厭一味索取、從不回報的傢伙,人們想方設法的避免被別人看成是揩油鬼、忘恩負義的王八蛋,或是不勞而獲的懶蟲。我們每個人從小就聽人教導,不能辜負他人,不能違背社會道義。
講個小故事:一戰期間,有個德國士兵,他的任務是到敵人的一方抓人審問,這位高手多次順利完成這個任務,這一次又派他出馬。他又一次巧妙的穿過了前線,出現在敵人的塹壕裡,把一個落單計程車兵嚇了一跳。這個落單計程車兵毫無防備,當時還在吃東西,很容易就被繳了槍械。受驚的俘虜手裡只有一片面包,可接下來他做的事,大概是他這一輩子最重要的嘗試了:他給了敵人一些麵包。德國士兵收到這份禮物後感動得不得了,都沒有完成任務,他放過了恩人,兩手空空回去了,捱了上司一頓臭罵。
兩個看起來非常一樣的營銷推廣活動,為什麼差距這麼大?
上面裡面兩個例子看起來都是利用互惠原理,但是深入的思考一下,其實互惠的物件找錯了。A案例中,毫無疑問先給試吃者優惠,讓試吃者產生愧疚感,進而誘導試吃者去購買。但是在B案例中,試吃者雖然吃了更多的麵包,但是並不認為得到了多少優惠,因為公司每天都有下午茶,大家理所當然的認為這是公司給我提供的福利,所以在這裡互惠原理沒有起到任何作用,除非是特別喜歡吃麵包的人會後續購買。這裡也有一個借鑑意義,去企業推廣C端使用者的公司一定要慎重,否則可能優惠送出去了反而不會得到任何效果。
互惠原理最直接的一中表現形式,還有一種衍生形式,那就是互惠式讓步。引用別人的漫畫,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這個策略在談判中用得非常廣泛,比如在談商務條款的時候,一開始就提出一些明顯不合理的要求,然後主動做出一些讓步。其實很多小商小販也一直在使用這種策略,漫天叫價。以下這個場景,你熟悉嗎?
“這件殼多少錢?”
“1000塊”(大膽開價)
“這麼貴?!”
“不貴了,你看這材質……小姑娘,你是不是誠心要?如果誠心要,就給你便宜點!800塊!”(主動讓步)
“300還差不多!”
“哎呦,小姑娘太會砍價了,這樣我沒得賺啊……這樣吧,600賠本賣你。”(提出新要求)
最後小姑娘花60塊買了兩個,老闆邊收錢邊說:“小姑娘真會砍價,誰娶到了就是誰的福氣啊……”(強化你的決策是多麼的英明神武)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生活中這種互惠原理無處不在,有時我們會被迫就範,有時我們可以理性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