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六堡茶微刊

    目前,六堡茶按工藝的不同可分為:“傳統工藝六堡茶”和“現代工藝六堡茶”。(有的茶友也會把它們稱為“農家茶”和“廠家茶”)那麼,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兩種工藝的六堡茶,在購買的時候又應該如何選擇呢?(內容有點長,望愛茶愛學習的你耐心讀完)

    1.從歷史中看工藝的發展

    首先,我想帶大家先來回顧一下歷史,看看為何如今市場上會出現兩種工藝的六堡茶。

    大家都知道,六堡茶歷史悠久,但在過去,關於其製作工藝的文字記載卻十分稀少,如今我們也只能從一些老製茶人的口中,或者從相關學者的研究資料中梳理出六堡茶工藝的發展歷程。縱觀歷史,我認為六堡茶工藝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幾個重要的階段:

    階段一:清中期 ~ 20世紀50年代(關鍵詞:堆悶、炊蒸壓簍)

    在清朝中期,大量的華人為了謀生計、躲避戰亂,漂洋過海遷徙到南洋。因為當地氣候炎熱多溼,具有祛溼功效的六堡茶在南洋開始盛行。這個商機被敏銳的本地和廣東商人察覺,他們很快便開始進入六堡鎮設莊收茶,然後把茶葉沿著水路(茶船古道)運往穗港澳等地,經過重新包裝後銷往南洋。

    在過去,六堡茶的製作工藝相對簡單,都是按照舊法相沿,經過殺青和烘乾後,便售於茶行或者茶販。但隨著六堡茶出口量的擴大,六堡茶的製作工藝開始有了發展。

    ▲茶船古道線路圖

    首先,因為當時生產力有限,茶農每天會有一部分的茶葉來不及當天制完,只能把它們揉捻後堆放在一起,等第二天再處理。很快,大家發現,經過一夜堆悶的茶葉,苦澀味大大減輕,滋味變醇厚,口感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於是茶農便把“堆悶”加入到了六堡茶的製作工序中。

    此外,為了節省茶葉長途運輸空間,減少茶葉在運輸過程中的壓碎損耗,茶商們決定把茶葉炊蒸變軟,然後壓入竹籮。想不到這麼一個偶然的操作,讓六堡茶的口感變得更醇和。因此,後來大家把“炊蒸壓籮”也作為了製作六堡茶的一道特有的工序,並一直沿用至今。

    在這一時期,六堡茶的工藝逐步發展為:殺青、揉捻、堆悶、復揉、烘乾、炊蒸壓籮晾置、晾乾。這基本上就是如今我們所稱的“傳統工藝”

    階段二:20世紀50年代(關鍵詞:焗堆工藝、入窖陳化)

    20世紀50年代初,國家開始實行統購統銷的政策。與此同時,中國茶業公司廣州分公司在梧州設立辦事處,並在梧州的角嘴路設立茶葉精製工廠(即後來的梧州茶廠),負責六堡茶的加工生產。

    大量的六堡毛茶被運送到茶廠,經過統一的加工生產後,再運到穗港澳轉運出口。這個時期的六堡茶工藝,在沿用過去做法的基礎上,茶廠對蒸茶的工具進行了改進、對茶葉篩分與除雜的工藝也進行了完善。

    此外,因受到過去“堆悶”和“炊蒸壓籮”的啟發,在最後的炊蒸壓籮之前,再增加了一道“焗堆”的工藝。所謂“焗堆”,就是把經過炊蒸的茶葉堆在一起。其目的是為了讓茶坯在溼熱作用下進行發酵,改善滋味和湯色。

    同時,因茶廠坐落在珠山腳下,那裡的防空洞自然成為了一個很好的存放茶葉的地方。茶葉被蒸壓入籮後,都會放到防空洞裡晾置陳化。久而久之,大家發現,防空洞優良的溫溼度和微生物環境更有利於六堡茶的陳化,經過入窖的六堡茶,有著獨特的風味。因此,“入窖陳化”成為了製作六堡茶的一道重要工序。

    在這一時期,六堡茶的工藝逐步發展為:殺青、揉捻、堆悶、復揉、烘乾、除雜、篩選、初蒸、焗堆、復蒸、壓籮、晾置、入窖陳化。

    ▲梧州茶廠的茶窖

    階段三:20世紀60 ~ 90年代(關鍵詞:冷發酵、渥堆工藝、成形)

    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香港茶商反饋當時工藝生產出來的六堡茶湯色不夠紅濃明亮,不能很好的滿足市場的需求。

    於是,在當時中國茶葉出口公司廣西省支公司的領導下,組織技術力量對生產工藝進行研究,改進發酵工藝,嘗試以“加水”冷發酵的渥堆方式取代原有的“焗堆”熱發酵。

    1958年,試產現代冷水渥堆工藝的六堡茶獲得成功,同年開始部分量產,直至1965年開始全面採用。至此,“加水”的冷發酵工藝與原“焗堆”的熱發酵工藝共同成為了六堡茶精製加工的兩大分支,六堡茶的“現代工藝”開始成形。

    ▲早期照片,渥堆車間裡工人們正對茶堆灑水進行發酵(麥朝樞攝)

    階段四:二十世紀末 ~ 至今(關鍵詞:成熟穩定、標準化、創新)

    2000年前後,普洱茶的興起帶動了國內的黑茶熱,六堡茶在國內的銷量開始逐步增大,為了提高六堡茶的產能,穩定茶葉的品質,各家茶企在各自生產裝置和流程上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改進和完善,但整體的製作工藝跟上述第三階段基本保持一致,相對而言,生產技術要比以前更加成熟。

    同時,因為國內市場需求呈多樣化,除了現代工藝的六堡茶,用過去舊時候工藝製作的六堡茶也有不少追捧者。於是,兩種工藝的六堡茶在市場上並存,共同豐富著六堡茶這一品類,滿足著國內廣大六堡茶愛好者的需求。

    後來,相關部門為了規範和統一整個六堡茶行業,先後制定併發布了十多項六堡茶標準。這意味著,六堡茶製作工藝進入了成熟與穩定發展的階段。

    現代工藝:

    傳統工藝:採用殺青、初揉、堆悶、復揉、乾燥、篩選、拼配或不拼配、汽蒸或不汽蒸、壓制成型或不壓制成型、陳化或不陳化,不經渥堆發酵的工藝

    2.如何正確看待兩種工藝?

    從上面的歷史背景中,我們可以看到,六堡茶的工藝是伴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在不斷的發展,現代工藝是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而來,兩種工藝一脈相承。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它們分別代表著六堡茶製作工藝的歷史與現狀。

    在最近十多年,六堡茶在國內的銷量日益增大,為了滿足更廣泛的人群需要,茶企們也開始在製作工藝上做出了很多創新,開發出更多符合不同人群的六堡茶新品類。所以,我們要用“變”的思維去看待六堡茶工藝的發展。

    今天的傳統,是昨天的現代;

    今天的現代,是明天的傳統!

    3.兩種工藝該如何選擇?

    食物都分寒、涼、溫、熱的屬性,六堡茶因兩種工藝上的差別,會表現出不同的茶性,飲用六堡茶必須與個人體質特徵相搭配,才能起到相應的作用。

    傳統工藝六堡茶因為只經過“堆悶”,而沒有經過渥堆發酵,所以發酵程度較輕,茶性涼,飲用後能起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等功效,所以適合熱性體質的茶友。但經過長期陳化或者選用“焗泡”的方式,其茶性可以轉溫。

    現代工藝六堡茶發酵程度相對要高一些,茶性溫,飲用後有溫中、補虛、祛寒的作用,適合寒性體質的茶友。

    除此以外,大家還可以根據天氣、季節的變化,選擇不同茶性的六堡茶。

  • 2 # 搞笑哈贇

    按照國家技術標準,六堡茶是發酵(後發酵)茶,無論標準稱之為“初制加工”階段,還是“精製加工”階段,都有發酵工藝要求,即都發酵。 只是在現實中,由於各企業採用的具體加工技術細節不同,採用的是“冷水渥堆”發酵或“罨、蒸、焗”發酵的工藝不同,剛做出來的茶,在茶湯顏色、口感、體感等方面有所不同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釣魚窩子裡有蝦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