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玉雕界

    東漢青銅器“馬踏飛燕”是國內最知名的文物之一。它的出名不僅僅是因為這件文物具有歷史故事和考古價值,還在於國家把它確定為中國旅遊業的形象標誌而被廣泛傳播,蜚聲內外。“馬踏飛燕”的駿馬孔武有力、奔騰欲活,長久以來人們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馬上,而似乎很少有人去探究“燕”的來歷。

    大將軍的陪葬

    “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甘州當江南”,古稱甘州的張掖若無那皚皚雪山和蔥蔥田野,誰會相信這是荒涼貧瘠的大西北?一邊大漠淘沙,一邊水鄉綠稻;一側荒灘鹽鹼,一側柳綠花紅;一半塞上的嚴酷,一半江南的春景;以前,這裡就叫作“塞上江南”。

    就在1800多年前的東漢時期,這裡有一位鎮守張掖的長官張先生。張先生的官職為“守張掖長”兼“武威太守”,也就是全面主持張掖軍事工作和武威行政工作的最高長官。這位守張掖長卒後,陪葬極為“高階大氣上檔次”。

    這是一座大型磚室墓,分前、中、後三室,前室附有左右耳室,中室附右耳室。即使此墓被歷年盜毀多次,但在它的最後一次發掘中,在長度不足20米的墓穴中還是挖掘出了大量珍貴文物——金、銀、銅、鐵、玉、骨、石、陶器等陪葬品兩百餘件;鑄造極為精緻的銅車馬、武士儀仗俑多達99件,此陣勢足可想見張將軍出征或巡視時壯觀的場面。

    就在車馬儀仗隊的最前列,有一匹器宇軒昂、急速飛馳的駿馬,其前肢兩蹄和後肢左蹄呈騰空狀, 後肢右蹄踩在一隻飛鳥之上。可見,這是張將軍最為得意的一匹領頭馬,快速奔跑在隊伍的最前列。

    是金子總會發光

    此馬剛剛出土時並未受到足夠多的重視。那還是1969年,“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的時候,廣大民眾為了響應“深挖洞、廣積糧”的號召,全國各地都在挖防空洞。甘肅省武威縣的老百姓也在鬥志昂揚地挖著,明代這裡曾有一座雷祖觀,更早的時候叫作雷臺,是古人們祭祀雷神的地方。就在它的下方,村裡第十三小隊的社員用鋤頭居然刨到了堅硬的磚頭,一堵青磚牆的墓室顯現了出來。很快,挖墳掘墓的事情傳到了武威縣文物局一位領導幹部那裡,他去找公社大隊長、做群眾工作,用盡心血才將這批文物保留下來,並最終移交給甘肅省博物館收藏。

    真正認識到這件銅奔馬文物價值的,則是著名考古學家郭沫若先生。1971年9月,郭沫若陪同高棉王國代表團訪問甘肅時抽空前往甘肅省博物館參觀歷史文物陳列。當郭沫若看到了這組銅車馬儀仗隊,特別是在隊伍最前面身長45釐米、高為34.5釐米的領頭馬時,他眼前突然一亮,並叫工作人員拿出來讓他端詳。郭沫若認為這匹銅奔馬的考古和藝術價值非同小可,並欣然將其命名為“馬踏飛燕”。

    然而,郭沫若當時為什麼認定那是“飛燕”,而不是其他鳥類呢?原來,據有關資料記載,郭沫若當時聯想到了李白的詩詞《天馬歌》中說的“回頭笑紫燕”,而想到了疾馳如燕的駿馬。自古以來,很多人都愛馬,這裡說的紫燕也指古時家馬的一個品種;相傳,漢文帝有良馬九匹,其一名為紫燕騮。南朝梁簡文帝也說過:“紫燕躍武,赤兔越空。”

    家燕飛得不夠快

    很多人將奔跑急速的馬都比喻為燕,或與燕扯上各種聯絡,包括這件“馬踏飛燕”的文物。然而,似乎古人見到疾飛的這種鳥,並不是我們現在最常見的燕子——家燕。首先,說起燕子的尾巴,大家一定不陌生,譬如燕尾服,屁股後面有兩條叉開的“燕尾”。但是,馬蹄下的鳥尾呈楔形,而家燕的尾羽是典型的叉形,並且是深叉形,也就是經典的“燕尾”;如果家燕的12枚尾羽全部像扇子一樣展開,最外側的2枚比其他尾羽都要長很多,家燕在快速飛行中尾巴會開啟,即為叉狀或貌似剪刀狀;而“飛燕”並未呈現出家燕尾巴的形態。

    其次,家燕雖然在飛行中看上去比麻雀、喜鵲、烏鴉之類常見鳥類的速度快,但它的飛行速度只能說“一般般”,其最高時速只有75千米,與飛行速度最快的鳥類相比簡直相差甚遠。家馬奔跑的最高時速通常可達90千米,但如果說一匹馬的奔跑速度只是剛剛超過了家燕的速度,而這匹被張大將軍尊為千里馬、天馬的領頭馬只是踏著家燕的話,那麼這匹馬與一般的家馬又有何區別呢?所以,“馬踏飛燕”的“燕”顯然不是家燕。

    Swift短尾剪刀小

    那麼會不會是另一類叫作“燕”且飛行速度更快的鳥呢?除了雀形目燕科的家燕、河燕、崖燕、巖燕、沙燕、樹燕、林燕、毛翅燕、鋸翅燕、毛腳燕等90種之外,還有一類鳥也叫作“燕”,但並不是真正的燕子,它們是——Swift,隸屬於Swift目Swift科,全世界約有100種。Swift的翅膀為尖長形且後攏,腳趾為前趾型,即4個腳趾全部向前,適合抓握巖壁,而不能站立在樹枝或電線上,它們與蜂鳥是近親。

    Swift的飛行速度很快,在整個鳥類世界中都名列前茅。其中,飛行速度最快的Swift是白喉針尾Swift,它的水平飛行時速達169千米。我們平時最常見的普通Swift,亦稱樓燕,就是北京奧運會福娃妮妮的原型,在北京也被稱為北京Swift, 水平飛行時速達112千米。直到今天,在甘寧一帶仍然可以見到這兩種Swift疾馳在天際,捕食各種空中飛蟲。

    還是隼最靠譜

    考證到這裡,我們可以知道,郭沫若先生起的名字顯然不科學,無論雀形目燕科,還是Swift目的鳥類都不符合銅奔馬蹄下飛鳥的形態特徵。那麼,哪種鳥既符合形態特徵,也符合速度標準呢?矛隼飛得很快,俯衝時速為187~209千米。更快的是金雕,它的水平最高時速為129千米,俯衝時速可達320千米。世界上飛行速度最高的鳥類是遊隼,它的水平飛行時速最高為105~110千米,俯衝時的最高時速可達389千米,是世界公認的動物飛行冠軍!

    金雕,是一種大型猛禽,可以捕食小羊、小牛、小馬等體型較大的食草動物, 其成鳥的翼展超過2米。古人所謂“大鵬展翅”通常指的就是金雕。但是把奔馬放在一隻大金雕的背上,十分不符合古今審美要求。矛隼生活在寒冷的苔原地區,東漢時的西北氣候宜人,並不適合矛隼的生活,今天,矛隼也只見於中國東北的最北端。所以推測“馬踏飛燕”的“燕子”不是金雕或矛隼。

    遊隼自古就被人們熟知,它最為常見、飛行又快、體型也最符合“馬踏飛燕”標準。古人愛隼,或稱獵鷹, 特別是馴化獵隼、遊隼、燕隼等鳥類是北方遊牧民族的一種傳統文化。即使到了當代,仍然有像王世襄先生這樣的“大玩家”,善於駕馭隼、鷂、鷹、雕等猛禽(編者注:不過,今天的“玩鷹”,常與盜獵聯絡在一起,詳情請看:《無人區》裡殘忍的猛禽盜獵)。漢代也是一個極為尊崇野生動物的年代,那時候的人們對隼、雕等猛禽,褐馬雞等勇猛的雉雞,以及各種各樣的戰馬、駿馬喜愛倍加。從遺留下來的大量文物、文獻都可佐證。這就說明,從形態特徵和速度標準,乃至文化含義上最與“飛燕”相符的鳥類就是隼,即使古人不一定完全準確識別遊隼、獵隼、燕隼,但確定奔馬腳下的是隼而不是燕,肯定是沒問題的。

    所以,甘肅武威出土的銅奔馬不應叫作“馬踏飛燕”,而應該更科學地叫作“馬踏飛隼”了。

  • 2 # 淘古趣

    樓上所做回答很詳盡了,這裡做下補充。

    “馬踏飛燕”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武威一座東漢靈帝時期的張姓將軍墓,高34.5釐米,作疾速賓士狀,其右後蹄附一飛鳥,既表現其高度的浪漫主義意境,又穩定了銅馬俑本身的重心,堪稱中國古代青銅藝術中無與倫比的珍品。

    據說1971年9月,郭沫若陪同高棉賓奴親王訪問蘭州,看到了這匹珍藏在甘肅省博物館的稀世珍寶,又將之命名為“馬踏飛燕”。郭沫若發出了:“天馬行空,獨往獨來,就是拿到世界上去,都是一流的藝術珍品”。郭沫若回到北京後即與當時文物局負責人商定,將銅奔馬調京參加了正在北京故宮舉辦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展覽”。其後並經郭老推薦,外交部長陳毅安排馬踏飛燕與一批國寶級文物一起,赴世界各地巡迴展覽,發動了一場“文物外交”。在美、英、法、日、意等國家展出期間,觀眾如潮,將它譽為“絕世珍寶”,天才的中國馬”,從此,馬踏飛燕名揚世界。郭沫若並曾潑墨揮筆寫下了“四海盛讚銅奔馬,人人爭說金縷衣”的豪邁詩句。

    所以“馬踏飛燕”是後世人給的名字,所踏的也不是燕子,之所以用飛燕也主要是形容天馬的疾速賓士的狀態。

  • 3 # 歷史博

    不是。

    一般認為是受驚回頭的燕子,其實不然,而是比燕子飛的更快的隼(sun),銅奔馬同一側的兩腿同時凌空騰踔,而一般的馬只能同時抬起呈對角的兩腿,這種對側步跑動的速度更快,顛簸也更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狗狗得了細小不斷吐血會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