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創意風向標

    最近幾年各家耳機在音質玄學方面似乎已經難以拉開差距,大家都開始忙於朝著其他方向開拓支線來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其中一部分為了表現極致便攜將所有線材盡數砍去,另一部分則為了開啟降噪模式讓飽受噪音之苦的使用者們佩戴後宛如失聰。當然不是沒有人想過把所有功能都集為一體,但卡在技術瓶頸的圍觀者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黑科技”大戶索尼和它的WF-1000X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那麼作為一款集合了當下最熱門的設計和功能的耳機,WF-1000X是否將每個方面都做到了盡善盡美?如此豐富的功能加身,它是否還有什麼短板存在呢?

    依舊索法高顏值

    如果見識過去年索尼推出的那款Xperia Ear耳機,那麼你很容易的就會把兩者聯絡到一起,不過功能更加強大的WF-1000X在設計上也更加飽滿,附帶的收納充電盒體積也大了一些,當然以100*25*43mm這樣的體格,也很容易就能在揹包或是口袋中找到容身之所,所以無需為它的便攜性擔心。

    將兩枚“豆子”從收納盒中取出後,能夠明顯感受到索尼為它所做的輕量化設計,單個耳機重量僅有6.8g,佩戴後基本不會對耳廓造成多少壓力。而且要知道那些傳統入耳式耳機,在佩帶後行走時自身的重量會帶來明顯的下墜感,讓我無時無刻不在擔心它會從耳廓中脫落,但WF-1000X就不會給佩戴者帶來這樣的感受,而且即使在我跑步時使用也沒有出現掉落的現象。再配合小巧且質感柔軟的耳機支撐,長時間佩戴也不會感到不適。

    而索尼一向在行的外觀設計在WF-1000X中依然沒有失手,不得不承認降噪豆要比那些像是直接砍掉連線線的分體式無線耳機在顏值上就先勝出一檔,佩戴後看起來也不會過分突兀,很融洽的與耳部融為一體。對我而言,顏值高真的是可以為所欲為的。

    對於這樣一枚袖珍的耳機,我原本並沒有指望它能提供多少可控制設計,但透過兩支耳機的下部都各搭載有的一枚按鍵,還是可以實現一部分簡單的調控,比如左耳耳機下方的按鍵可以開啟/關閉降噪功能,或是開啟環境音模式,而右耳搭載的按鍵則可以透過單擊、雙擊、三擊來實現音樂的播放、暫停、切換等功能。至於它的降噪效果,我們先賣個關子,後面再詳細說明。

    小體積也有好聲音

    當然作為一款耳機產品,音質表現總是逃不開的話題,只是對於這樣一款完全無線的分體式耳機,我們該以怎樣的標準來衡量?當看到僅支援SBC與AAC這樣的藍芽編解碼時,即使明白在如此微型並且高整合度的裝置中再提高規格是一種奢望,心也還是先涼了半截。不過在播放音樂後,WF-1000X的表現還是超出了我的預期。

    在可處理空間如此緊促的條件下,索尼很聰明的分出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最容易抓耳的低頻方面,播放我鍾愛的貓廠Monstercat電子樂時,可以明顯的感受到低音之處強而有力的能量感,但在表現出足夠的衝擊感後,下潛深度就比較平平,有種戛然而止的感覺。

    而在《I Want You》這樣的曲目中,WF-1000X的中頻表現同樣足夠令人滿意,Darren Hayes略帶沙啞的聲音質感也能分辨出一二,明快的節奏也不會有拖沓之感,整體表現比較均衡,沒有明顯的短板。

    可以說作為以完全無線形態現身的耳機,WF-1000X的音質表現還是超出我的預期,雖然無法與那些“小燒”媲美,索大好常被提起的玄學屬性在它身上也沒有什麼表現,但至少如果拿來與我們常見的那些用來日常連線手機聽歌的耳機相比,WF-1000X的表現還是要勝出一籌的。但如果選擇了開啟Headphones Connect APP “穩定連線優先”,還是能比較明顯感知到音質的下降,但耳機的連線穩定性也會有比較大的提升,不過這也是目前無線藍芽耳機技術的瓶頸之一。如果需要穩定的連線,則可能需要犧牲部分音樂體驗,至於如何取捨,還是要看大家自己的選擇了。

    更適合通勤的降噪效果

    作為一款降噪耳機,我們還是把它的門面功能放在了壓軸環節,作為1000X家族中體型最為精緻的成員,目前市面上還沒有其他一款產品能夠在如此小體積的無線耳機中實現降噪功能,不過作為第一款在如此嚴苛的條件下實現降噪功能的耳機,WF-1000X的表現能為自己掙得高分嗎?

    降噪耳機大多使用主動降噪配合耳機結構帶來的被動降噪輔助實現隔音效果,其中主動降噪是透過耳機附帶的麥克風來監聽環境中的背景噪音,耳機內的降噪模組再使用演算法反向發射聲波,來抵消噪音。WF-1000X自然也是採用了這樣的設計,當在地鐵站佩戴使用時,周圍的環境聲會有一定程度的變小,報站音的去噪沒有很乾淨,可以少許分辨,但當耳機開始播放音樂時,地鐵內的周圍環境音基本可以有效阻隔。

    而在辦公室環境下,房間中敲擊的機械鍵盤聲還是會有些許入耳,但遠處同事們的交流則幾乎無法分辨,當降噪和音樂配合時,以中等音量播放就可以完全不受到環境音的干擾。雖然就降噪效果而言WF-1000X自然無法與那些體型比它大出數倍的頭戴式降噪耳機相媲美,但應對日常通勤佩戴還是足夠。當然如果需要留意周邊的聲音,則可以一鍵開啟環境音模式,來獲取周圍的關鍵聲音資訊。

    第一個吃螃蟹的索尼

    是的,我在上面提到希望把這套感測器的空間留給電池或者藍芽模組,作為第一個在如此有限的空間中實現了加入了降噪功能的全無線耳機產品,WF-1000X並非盡善盡美。在使用的過程中,右耳耳機在使用初期出現過數次斷開藍芽連線現象,重啟耳機後才能得以恢復。當然如之前所說,我們可以在索尼自帶的Headphones Connent軟體中選擇“穩定連線優先”來改善,就體驗而言還是有比較大的穩定性提升。而因為全無線藍芽耳機的特性,一般都會和裝置之間有延遲,WF-1000X也不例外。在觀看影片或是運行遊戲時,WF-1000X不可避免的出現1秒左右的延遲,這讓它大多數時候只能用於欣賞音樂。

    至於它的續航能力,在我的使用中WF-1000X本體在充滿電後可以維持兩個半小時以上的續航,日常上下班乘坐地鐵或是計程車已經完全夠用。即使是乘坐飛機,砍掉飛機上升和下降時的禁用電子裝置時間,2個半小時的續航能力也足夠應對大多數中程國內航班。更別說在不使用時,收納盒還可以提供額外的6個小時左右的續航電量,如果有緊急需求的話,配套的收納盒也可以在15分鐘內提供可以維持70分鐘續航的電量,所以在應對日常使用時,WF-1000X也算是得心應手,只是無法像那些續航大佬一樣肆意使用。

    所以我們無法給索尼WF-1000X戴上一個“不成熟”的帽子,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我們可以看到看到索尼已經為了這兩枚“豆子”傾盡全力,即使還有種種不足,我們也無法在市場上找到其他能夠在如此體積下實現降噪功能的耳機,所以任何目前體驗上的比對都是跨級別的比拼,已然失去了多少可參考價值。但同時我們也還是期待霸佔這樣“獨一份”的索尼,能夠在未來為WF-1000X帶來更多細節上的完善和突破。

  • 2 # KomoLeung

    無可否認,索尼WF-1000X 確實是一件下足心思的產品,只是細節上的一些小問題而影響到整個使用體驗,才會變得如此受爭議罷了。

    同樣是耳塞大小的體積,索尼WF-1000X 不僅要像其他藍芽耳機一樣塞進單元、藍芽模組和電池,它還要把降噪模組增加進去。要知道,降噪模組可是會為整體功耗帶來不可忽視的壓力,所以才直接導致了WF-1000X 的續航時間偏短。但連續播放2.5 小時以上的續航,對於通勤其實已經足夠有餘了。

    針對續航問題,索尼也給出了自己的一套解決方案,那就是兼具充電功能的收納盒。這個充電盒不僅能夠為WF-1000X 充滿兩次電,同時它還具備NFC 功能方便藍芽連線。但美中不足的是,可能基於充電安全的考慮,在充電盒充電的期間,盒子並不能為耳機充電,如此一來實用性也是有所降低。

    聲音方面,6mm 單元能夠做到這個音質水平,我覺得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而WF-1000X 目前大多數人詬病的,應該都是延遲和斷連問題了。延時問題只要是藍芽耳機其實都會有,只不過是延遲多少的區別。

    而WF-1000X 之所以延遲比較嚴重還出現斷連問題,我覺得一方面是索尼方面低估了外界訊號對藍芽耳機訊號的干擾,而另一方面則是藍芽模組並沒有足夠功率滿足高質量傳輸和做到足夠強的抗干擾能力。

    目前索尼給出的方案是透過手機APP 去更改耳機設定為“連線優先”,更改後穩定性確實提高了不少,但確實只是改善。並沒完全解決。而延遲問題似乎也有點兒無解,當然瞭如果你像我一樣只是聽歌而不去看影片和玩遊戲的話,其實影響並不大。

    總的來說,雖然WF-1000X 在細節上有著不少不足的地方,但作為初代產品的它還是值得肯定的。畢竟將發聲單元、藍芽、降噪、電池這麼多個模組高度整合到一個小腔體裡面,整個設計難度其實都挺大的。

    但有些事情就是這樣,要改善一些小細節,所花的功夫往往跟重新設計沒多大區別。所以我覺得在如今的WF-1000X 也只能夠靠一些新韌體、新增設定來作出改善。而要從硬體方面去完善的話,估計就只能期待下一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特朗普希望能夠和馬杜羅會面,是希望自己能夠對其講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