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緘默伶

    秦國統一六國後,領土迅速擴大,邊疆問題以前是各掃門前雪,現在成了秦國一家的事了。當時,秦國也沒有特別有效的辦法處理邊疆,所以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向邊疆派遣部隊。秦軍在南方由趙陀帶領的50萬主力大軍,一路打到南海郡附近,由於路途偏僻遙遠,最終沒有回到秦國,後來秦國滅亡,這群人在嶺南建立南越國。秦軍在北方的主力30萬大軍,在蒙恬被二世賜死後,由王離帶領,在史記中沒有記載這30萬兵是否調回中原戰場,但從王離結局看,這批軍隊應該有些人參與了鉅鹿之戰。還有修建秦始皇陵墓的一些人,這些部隊都是秦軍的主力部隊,而當時都處於局外。

  • 2 # 高了高

    可以說,秦朝之所以滅亡,就亡在秦朝內部兵力空虛,主力軍全在邊境上。

    主要兵力分佈,一南一北。

    南邊,要怪秦始皇好大喜功,非要征討到南海,派出50萬大軍,出征南越。然而,南方不是那麼好攻的,一打,幾年就進去了。

    北邊,則屬於不得已為之,修建了長城,用來阻擋匈奴;光有城牆沒有用啊,得有軍隊駐守,這又是十幾萬大軍。

    北邊這10萬大軍,先是大將蒙恬駐守,蒙恬被秦二世和李斯殺死後,改成了王離率領。

    陳勝吳廣起義後,國內兵力空虛,起義軍長驅直入,一直打到關中。他們進軍的速度太快了,南北方的軍隊根本來不及回防,何況回防也是需要條件的——比如和匈奴達成和解。

    匈奴在戰國時代,利用中原內亂的時機,趁機崛起,成了北方大患。所以秦始皇修建長城,派軍隊駐守,是非常明智的。

    匈奴勢力強大,直到百年後的漢武帝時期,才勉強有所緩和。所以這時候,你想貿然、迅速地從長城撤回10萬大軍,攻打起義軍,很不現實。

    起義軍為什麼短短几個月就打到了關中?秦朝內部無兵啊,只有保衛咸陽、關中的那點正規軍,其他都是地方組織的兵力。這些兵力無法應對幾十萬起義大軍,秦將章邯不得不把修建驪山秦始皇陵的役工、囚犯組織起來,結果竟然把起義軍殺得一敗塗地。

    由此可見,不是起義軍厲害,而是官兵太少了。

    那麼,攻打南方的50萬秦軍呢?他們即便距離較遠,接到資訊比較慢,但在章邯組織了軍隊之後,也應該迅速回來,南北夾擊才對啊。那樣,起義軍肯定更早玩完。

    可惜,這股部隊的領導,根本沒有報國之心,只想自保。發現形勢不對,而且起義軍迅速發展之後,切斷了南北通道,不回援,也不打擊起義軍,自己在南方成了獨立小王國。秦王朝也夠悲催的。

    南方這個小王國,後來被劉邦給收服了。

  • 3 # Mer86

    先說說大背景。

    秦國沒有職業軍隊。秦國計程車兵和農民,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同一批人在不同時期的不同身份而已。

    這也就所謂的勞役、兵役合一制度。

    而秦朝的制度,又完全繼承自秦國。

    因此。統一六國後的秦朝也仍然是全民皆兵的徵兵制。沒有募兵制概念。

    通常情況下,為了保證前方打仗、後方生產兩不耽誤。秦國往往會把服兵役的男丁數量限定在壯年男丁一半的水平。

    要力保另一半男丁能在家裡務農,維持全國的基本生產秩序。

    只有當前線兵力吃緊的時候,政府才會考慮暫時捨棄生產,優先保障前線戰事。

    但是,由於秦朝後期多次大規模用兵。而且還經常吃敗仗。

    比如滅趙國、楚國時,就損失了不少兵員。

    這就導致統一前的秦國,並沒有嚴格遵守徵兵制度,存在無限制地徵召未服兵役的農民的情況。

    統一六國後的秦朝,也是如此。秦始皇好大喜功,濫用民力,搞了不少大工程。

    所以秦末時期,秦朝存在民力枯竭,兵源枯竭的問題。

    一旦當現有的秦軍打沒了,秦朝政府很難在短時間內向前線補充兵源。

    (秦始皇東巡線路圖)

    這是歷史大背景,再說當時的秦軍。

    根據史料記載,秦末戰亂前,現有的秦軍大體分為四個兵團。

    一個是以舊秦國軍隊為基礎的關中軍團。這是駐守關中的部隊。

    另外三支軍隊根據其特點和分佈區域,我們姑且可以分別命名為嶺南軍團、長城軍團和驪山軍團。

    這其中的嶺南軍團,記載不多。我們從史料中只能看到這支部隊在平定嶺南地區後,就駐紮在當地了。秦末戰亂時,他們完全沒有參與和影響中原戰事。

    至於他們為什麼“隱身”,不知道,一般有兩種猜測。

    一是認為這支兵團的軍隊規模不大。

    《史記》沒有記載這支軍團的具體兵力。

    漢朝的《淮南子》倒是記載了,說是有五十萬大軍。

    但《淮南子》這本書,一向是信口開河,嚴謹性不足。就以嶺南的戰略地位而言,秦始皇怎麼可能砸下五十萬大軍?莫名其妙啊。

    所以,“五十萬大軍”,並不可靠。

    現在學界一般認為,嶺南兵團的實際兵力在十萬人左右。另有四十萬的移民,徭役以及運輸人員。這些人加在一起可能有五十萬。

    試想,僅以十萬兵力,就想長途跋涉,穿越起義軍的地盤,回到中原救場,這個確實難度太大了。

    另外,還有一種猜測認為。

    嶺南兵團是專門為了征服嶺南百越土著而組建的,士兵多以步兵和水兵為主,沒有多少適合北方戰場的騎兵和車兵。

    讓這些步卒和水軍直接回中原參戰,等於是讓他們去送死。

    因此綜合來看。嶺南兵團在當時隱身,並非是其領導人任囂、趙佗從一開始就對秦二世心懷不軌,想借機獨立。

    他們很有可能是確實有困難,大夥也都認為回去就是去送死的。故而嶺南軍團在戰略上作出了自保的集體決定。

    相比之下,長城軍團的史料較為豐富。

    這是秦朝為了打擊匈奴,維護北境,專門組建的邊軍。兵力約在三十萬人左右。

    陳勝吳廣起義前,這支大軍剛剛在北線驅逐匈奴,戰鬥力有保障。

    後來他們奉命南下,主要在燕國、趙國故地作戰,取得一定戰績。

    比如,他們滅掉了武臣建立的趙國(後來一個叫趙歇的人在齊國支援下又復國)。以及配合驪山軍團在定陶擊敗楚軍,並殺死楚國大將項梁等。

    不過總體而言,長城軍團的表現不理想。

    鉅鹿之戰時,長城軍團被項羽軍擊敗。全軍覆沒。軍團的主帥王離被俘。兩位副帥,一位戰死,一位自殺。非常丟人。

    現在一般認為,長城軍團表現不佳的原因是項羽率領的楚軍戰鬥力要強於秦軍。他們確實打不過楚軍。

    再就是認為,軍團主帥王離的指揮水平不行。他虐菜有餘,但是碰上真正的狠角色,就不夠看了。

    另外,長城軍團在各地連連作戰,本身損失也不小。鉅鹿之戰時的長城軍團,並非戰鬥力最巔峰期。(有一部分長城軍團留在北方防備匈奴,沒有南下)

    驪山軍團是秦末戰亂期間,秦將章邯臨時組建的軍團,兵力大概在二十萬人左右。

    雖然史料中記載,驪山軍團全部是囚徒。

    但是綜合秦朝當時的實際情況,及後來的研究成果來看。驪山軍團士兵全部為驪山刑徒的可能性不大。其中,多多少少應該有一些關中地區的秦地農民和被判刑的秦國百姓。

    另據一些專家的研究,驪山兵團的武器裝備直接取自武庫,因此裝備非常好。故而,他們的綜合表現也比長城軍團好。

    章邯組建驪山軍團後,先是擊敗了已經攻入關中,擁兵幾十萬的起義軍周臣部。接著又秋風掃落葉,摧毀了陳勝吳廣起義軍的大本營。後來,他們繼續向東,平定了魏地的起義軍。最後還擊敗了前來增援魏國的齊楚聯軍。

    總體表現非常好。可以說是當時秦軍中,綜合表現最好的一支。

    但鉅鹿之戰時,他們和長城軍團一樣,也在鉅鹿陰溝裡翻船了。

    鉅鹿之戰時,驪山軍團的任務是配合長城軍團圍剿趙軍。

    後來隨著各地起義軍趕到,章邯和王離決定分兵作戰。由王離對付邯鄲城內的趙軍,章邯在外圍阻擊前來增援的六國援軍。

    爭取在消滅趙國的情況下,儘可能的消滅六國義軍的有生力量。

    按道理來說,兩個軍團合計近四十萬人。這是穩勝的戰役。

    結果沒想到,他們遇上了項羽這個煞星。

    驪山軍團的外圍防線被項羽軍擊穿,這導致在內線圍攻趙軍的秦軍的糧道被切斷了,腹背受敵。最終,造成長城軍團全軍覆沒。秦軍在鉅鹿的慘敗。

    後來,章邯率驪山軍團撤出戰場,退到安陽一線構築防線。他聽說劉邦要斷他後路,便準備退守函谷關。

    其實這時候的驪山軍團,主力還在,若這二十萬人退守函谷關,秦國也不可能在後來短短數月之內就被亡國。

    但不料,白痴趙高把章邯往死裡逼。章邯畏懼趙高迫害,便帶著驪山軍團二十萬人投降了項羽。

    又後來,項羽在新安坑殺了這二十萬人。

    驪山軍團也長城軍團一樣,全軍覆沒了。

    而也正是因為如此,秦國的老百姓都恨死章邯了。後來章邯在秦地當雍王,支援他的秦地老百姓是少之又少。

    最後是關中軍團。

    按照史料記載,關中軍團是駐守在關中地區的秦軍,分成三部分:郎官、衛士和守衛京師的屯兵。

    郎官由九卿之一的郎中令統領,相當於後來的宮廷禁衛軍,約幾千人。

    衛士由九卿之一的衛尉統領,負責宮廷內外的警衛。大約一萬人左右。

    屯兵由中尉統領,負責守衛京城,是野戰部隊性質,兵力五萬人上下。

    此外,關中地區的各郡縣還有數量不等,平時維持地方治安,戰時聽從中央調遣的地方駐守兵。

    這些秦軍加起來,不下十萬人。堪稱是秦帝國最後的屏障。驪山軍團被坑殺後,這是秦朝最後的有生力量。

    但很可惜,這支秦軍沒有發揮什麼作用。

    劉邦率軍進攻嶢關時,秦王子嬰(當時秦二世和趙高都被殺了)派遣中尉帶兵軍於嶢關阻擊劉邦。但這支秦軍被劉邦擊敗。

    最後,贏子嬰主動向劉邦投降。關中的郎官部隊、衛士部隊以及地方兵,都是幾乎沒有怎麼作戰,便放下武器向劉邦投降。

    這些投降的秦軍先是被劉邦收編。

    後來,項羽帶著諸侯聯軍殺入關中,這些秦國降兵又被項羽收編,分成三部,分別交給了章邯、司馬欣、董翳掌管。

    但前面說了,項羽坑殺秦人,還縱兵劫掠關中地區,搞得三秦父老都恨死他了。而他扶持的章邯等人,也是不得人心。

    所以當劉邦從漢中殺入關中,並擊敗章邯等關中三王后,這些秦軍部隊又歸順劉邦,併成為漢軍的一部分。

    這些秦軍將士在歸屬漢軍序列後,史料沒有系統性的記載他們的事蹟。但我們從各類史料裡面,也能找到他們的影子。

    比如,劉邦在彭城慘敗給項羽後,他痛定思痛,決定組建騎兵。他當時挑選的兩個騎兵教官,李必和駱甲,就是原秦國關中軍團的騎兵軍官。

    還如,項羽於烏江自刎後,搶奪他遺體的五個人,楊喜、王翳、呂馬童、呂勝、楊武。

    其中的楊喜、楊武、王翳,便都是原秦國關中軍團的軍官。(據說楊喜是後來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的祖先)

    因此,劉邦能打敗項羽,得到天下,與他吸納了原秦國京師兵,得到秦地父老支援,有分不開的關係。

    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家總喜歡說,劉邦統一天下,實質是第二次秦滅六國的原因。

  • 4 # 微觀歷史

    背景介紹:

    公元前230年,秦軍開始攻打南韓,從而揭開了秦滅六國的序幕。十年之後,也就是公元前221年,齊國投降,至此,春秋戰國長達數個世紀的分裂,在秦王嬴政的手中完成了統一。然而,在公元前209年秋天的時候,到漁陽戍邊的戍卒在大澤鄉發動起義,這場起義揭開了秦朝滅亡的序幕,僅僅不到四年的時間,秦朝便滅亡了。速度之快令人咂舌。看到這裡,不禁有個疑問,那就是秦朝滅亡的時候,曾經橫掃六國的秦朝大軍去了哪裡呢?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秦朝整體軍力分佈

    我們先分析一下大澤鄉起義的時候,秦朝整體的軍力分佈。當時秦軍一共有五股軍事力量:

    北方的長城軍團(三十萬人)

    南方的南方軍團(五十萬人)

    章邯軍團(二十萬人)

    關中軍隊

    各郡縣的軍隊

    下面我們分析一下秦朝的每一股軍事力量在秦朝滅亡的過程中,都起了什麼作用;

    長城軍團(三十萬人)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曾派蒙恬率領三十萬秦軍北擊匈奴,然後修築長城。秦始皇死後,趙高、李斯、胡亥三人篡改秦始皇遺詔,賜死扶蘇和長城軍團主帥蒙恬。秦末大起義之後,長城軍團南下平叛。在趙地將趙王歇圍困在了鉅鹿城中。最後項羽率領楚軍渡過黃河,以破釜沉舟的決心,在鉅鹿和秦軍主力決戰,將長城軍團殲滅,活捉長城軍團主帥王離。至此,長城軍團退出歷史舞臺。

    蒙恬

    南方的南方軍團(五十萬人)

    秦始皇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五十萬大軍南征南越,平定南越之後,這五十萬軍團就駐紮在南方。秦末農民大起義發生的時候,南方軍團主帥任囂和部下趙佗共商割據嶺南來避免戰亂。公元前206年,任囂病亡,趙佗隨即向南嶺各關口的軍隊傳達了據險防守的指令,並藉機殺死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們,換上自己的親信。後來趙佗起兵兼併桂林郡和象郡,在嶺南建立南越國。可以說在秦朝滅亡的過程中,南方軍團不但沒有起到任何有價值的作用,反而趁機落井下石,割據嶺南自立一國。

    趙佗

    章邯軍團(二十萬人)

    秦二世元年的冬天,陳勝吳廣的起義軍打入函谷關,一直打到戲水邊,這時秦二世才得到真實的情報,急忙與朝臣商議該怎麼辦?少府章邯建議發給修建驪山陵墓的刑徒武器,然後由章邯率領這些刑徒去鎮壓起義軍。秦二世立即應允。然後章邯便率領著這些刑徒開始鎮壓起義軍。在秦朝末年的時候,章邯軍團所起的作用是相當大的,不僅陳勝吳廣的起義軍被鎮壓了,當時幾乎所有的起義軍都敗給了章邯,就連項羽的叔叔項梁都死在了章邯的手中。

    鉅鹿之戰的時候,章邯軍團主要給長城軍團保障後勤供給,長城軍團被滅了以後。因為秦軍的屢屢退卻,秦二世派人來問責章邯,章邯感到害怕了,就派長史司馬欣回朝廷去請示公事。然而,司馬欣到了咸陽之後,趙高竟然不見。司馬欣心知趙高不信任自己,非常害怕,就急忙逃跑了,都沒敢順著原路走。事實證明趙高果然派人去追殺司馬欣了,但是沒有追上。

    最終,章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定投降項羽。章邯投降之後,秦軍官兵私下議論說章邯騙我們投降了諸侯軍,如果能入關滅秦,倒是很好,如果不能,諸侯軍俘虜我們退回關東,那麼朝廷一定會把我們的父母妻兒全部殺死的。諸侯軍的將領們聽到秦軍的這些議論之後,就報告給了項羽。項羽知道後,擔心入關之後,這些秦軍不聽指揮,於是就趁夜,在新安的城南,將這二十萬秦軍全部殺了。

    章邯

    關中軍隊

    趙高在望夷宮逼死了秦二世之後,就立了子嬰為秦王。趙高本以為自己可以掌控子嬰,怎知子嬰上臺之後,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了趙高,然後滅了趙高三族。在剷除趙高的勢力之後,子嬰立即調遣關中軍隊到嶢關防守。因為此時的劉邦已經率領軍隊殺向關中了。最後在嶢關,劉邦利用約降的辦法打敗了秦軍。劉邦在嶢關打敗秦軍之後,就趁勢發動了藍田之戰。這次戰爭是秦朝的生死決戰,但是可惜的是,秦軍最後還是戰敗了。至此,關中軍隊也已經損失殆盡了,無奈的子嬰只能投降了。

    劉邦

    各郡縣的軍隊

    秦末農民大起義的時候,各路起義軍首先攻擊的就是各郡縣的秦軍。但是從目前的史料記載來看,各郡縣的秦軍雖然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作用都不大,都沒有起到有效的鎮壓起義的作用。

    綜上所述:秦朝滅亡的時候,秦朝各路軍隊的命運是:

    長城軍團(三十萬人):在鉅鹿之戰中被滅;

    南方的南方軍團(五十萬人):落井下石,割據嶺南,沒有救援;

    章邯軍團(二十萬人):投降項羽,最後被殺;

    關中軍隊:被劉邦所滅;

    各郡縣的軍隊:所起作用不大;

  • 5 # 小約翰

    秦朝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800年之久的諸侯割據局面,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程序產生了深遠影響。

    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秦朝統一天下靠的就是軍隊。

    秦朝軍隊戰鬥力超強,被稱為虎狼之師,戰無不勝、所向無敵,且有百萬之眾。

    正因為如此,秦始皇非常自信,覺得自己的江山固若金湯,可以千秋萬代、永不變色。

    可是好景不長,秦朝從建立到滅亡,只用了十四年的時間。

    那麼,秦朝滅亡的時候,它的百萬雄師去了哪裡?

    概括地說,秦朝百萬大軍有三十萬,被派往北部邊疆去進攻匈奴。

    匈奴對中原地區構成威脅,成為秦政權穩定的心腹大患,不清除是不行的。

    還有二十萬主力,在首都咸陽佈防,負責維穩。

    首都是皇帝和中央權力機關所在地,不派兵守衛也不現實。

    剩下五十萬被派往嶺南,使命是開疆擴土。

    秦始皇只用了十年左右的時間就滅了六國,自信心爆棚,所以就想再接再厲,擴大版圖。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遊途中一命嗚呼,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秘不發喪,他們狼狽為奸,擁立與秦始皇少子胡亥接班稱帝。

    秦始皇長子扶蘇和將軍蒙恬被害,蒙恬的軍隊由裨將的王離來統治。

    這個王離是將門虎子,爺爺是橫掃三晉國,攻滅楚國的名將王翦;父親是水淹大梁,滅亡魏國秦國名將。

    由此看來,王離也不是泛泛之輩,也是猛人一個。

    可是,天外有天,強中自有強中手。

    農民起義爆發後,王離奉命率軍前去圍剿,遇到了比他還猛的人項羽。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王離在鉅鹿(河北中南部)跟項羽展開決戰。

    秦軍精銳被殲滅過半,另外一半在王離帶領下成為戰俘,40萬秦軍不復存在。

    北方秦軍不是隻有30萬,那裡多出這麼多軍隊?

    原來鉅鹿之戰王離孤軍作戰,秦國另一位大將章邯也在跟他並肩作戰。

    相比王離,章邯才是真正的猛人。

    當初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逼近函谷關、威脅咸陽的時候,章邯臨危不懼,從容不迫。

    他把修建阿旁宮的民工武裝起來,先是大敗周文數十萬起義大軍,然後又擊潰了幾十萬齊楚之聯軍,在定陶(今山東菏澤)將楚軍統帥項梁斬落馬下。

    但是在鉅鹿之戰中,章邯最後還是敗給了秦漢第一猛人項羽,向他投降。

    章邯之所以投降,一是因為打不過項羽,二是因為覺得跟著秦二世混沒有前途。

    二世胡亥是個昏君,不懂軍事還瞎指揮。

    鉅鹿之戰中,章邯的參謀長(長史)司馬欣彙報該做的時候受到不公正對待,回來之後就勸章邯投降項羽。

    他對章邯說:跟著這樣的主子沒有奔頭。

    因為二世是個昏君,無論戰績如何,下場都不會好了。

    所以章邯下定決心,向項羽投降。

    章邯的投降是秦國的重大損失,加速了秦朝滅亡。

    歷史學家蔡東藩說:“蓋章邯為秦之驍將,邯不敗,即秦不亡。”

    這樣一來,秦國三支重要武裝力量,只剩下在嶺南的50萬大軍了。

    秦始皇雖然輕鬆滅了六國,但是秦軍征服嶺南地區的百越,卻打得並不順利。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50萬大軍浩浩蕩蕩進軍嶺南。

    但是屠睢非常殘暴,縱兵擄掠,濫殺無辜。

    因此引起當地人的激烈反抗,屠睢死於百姓刀下。

    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囂為主將,跟趙佗一起率領大軍再次向南越發動進攻。

    公元前214年,經過幾年浴血奮戰,秦國終於如願,將嶺納入大秦版圖。

    五年之後,秦始皇去世,胡亥即位。

    秦朝暴政逼得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各地紛紛響應,秦朝政府軍無法抵抗,節節敗退。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這時候,嶺南的50萬大軍該派上用場了吧?

    嶺南秦軍出人意料,他們無動於衷。

    原來秦軍百越地區的主帥任囂不滿秦朝殘暴統治,早已不再想為秦朝賣命。

    在臨終前,他把副帥趙佗叫到身邊,對他立下遺囑:”秦為無道,天下苦之……番禺負山險阻,南北東西數千裡……可以立國。”

    意思就是說,別跟著秦朝助紂為虐了,自己單幹建國吧。

    公元前208年,任囂病故。

    這時候陳勝吳廣起義已經爆發一年,中原大地戰火紛飛,秦朝政權危在旦夕。

    但是,趙佗懶得去管,他要為自己的遠大理想而奮鬥,這個理想就是建國。

    公元前207年,趙佗自稱南越武帝,創立“東西萬餘里”的南越國。

    有人說了,趙佗這樣幹,部下答應嗎?

    他們的家鄉都在北方,難道他們不想回故鄉嗎?

    俗話說故土難離,月是家鄉好。

    如果在一般情況下,士兵們絕對不願意搞分裂,背叛祖國。

    但是秦朝統治者太離譜了,秦始皇父子在任那些年,修建秦始皇陵,大建阿旁宮,修築長城,百姓沒有消停過一天。

    百姓的生命在秦始皇父子眼裡,跟草芥一樣。

    南方那些秦朝士兵如果回到祖國,只有兩條路:一是當炮灰戰死;二是服苦役凍死、餓死,跟下地獄沒有區別。

    所以在秦朝生死存亡之際,五十萬秦軍毫無反應,表現出超乎尋常的冷漠。

    除了個別長吏蠢蠢欲動趙佗按違反秦法處死之外,其他將士情緒穩定。

    他們在當地建起秦城,在各處隘口加強巡邏,閉關自守。

    漢朝建立之後,漢高祖劉邦派遣大夫陸賈出使南越,對趙佗曉以民族大義。

    趙佗這才答應接受漢朝皇帝的南越王印綬,歸化中央政權。

    這時候時間已經進入公元前195年,秦朝已經滅亡整整12年。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兵可奪權也會丟權。

    說來說去,還是那句話,得人心者得天下。

  • 6 # 沉墨I方之城

    秦末時期,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秦朝只有三支主力大軍存在。

    長城軍團

    這是一隻歷史很悠久的秦軍,也是最具有戰鬥力的秦軍,他們的主要任務只有兩件事情:1、打匈奴;2、修長城。這支秦軍基本以關中老秦人為骨幹,他們的待遇也是秦軍中最好的,率領這支秦軍的將領歷來都是秦王最信任的心腹大將。比如秦始皇時期,長城軍團就一直由蒙氏家族統領,秦王如此倚重這支秦軍,一定要派遣信得過的大將來統領,只有一個原因:他們離咸陽太近。

    長城軍團既擔負著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匈奴的重任,又要擔任拱衛咸陽的責任。長城軍團可以說承擔著保護秦朝的重任,但是令人遺憾的是,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在李斯和趙高的扶持下篡改秦始皇遺詔登基上位。胡亥登基後,為了剷除自己最大的威脅太子扶蘇,下旨令扶蘇自殺,並且將扶蘇的重要軍方支柱大將蒙恬關入獄中,而長城軍團的指揮權卻歸到到了趙高的親信手中。

    這支軍團在鎮壓農民起義中被肢解,這種肢解是趙高的愚蠢造成的。趙高為了向了秦二世胡亥隱瞞天下大亂的真相,同時又擔心起義規模過大,他不敢全部派遣長城軍團南下鎮壓起義軍,每次出現大戰事的時候,趙高就會派遣一部分長城軍團前往,由於數量有限,被消耗掉後,再派遣下一支軍隊前往,就這樣,長城軍團直到最後被逐漸肢解、蠶食。

    驪山軍團

    驪山軍團其實是驪山修建皇陵的刑徒,他們有相當一部分人是來自東方六國的貴族後裔。這支軍團大概人數有20萬人左右,後來由於秦軍數量不夠,趙高令秦將章邯將這些刑徒組織起來東出鎮壓農民起義軍。

    章邯率領這支刑徒大軍一路向征戰,幾乎做到了戰無不勝。這支軍團擁有極高的戰鬥力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政策好,只要立有軍功,不但可以免除刑罰,而且還可以受封爵位。

    驪山軍團最後的結局相當的悲慘,在鉅鹿一戰中,被項羽率領的三萬楚軍大破,秦軍主將王離父子被殺,章邯被迫頭像,而投降的十多萬秦軍幾乎全部被項羽坑殺。自從驪山軍團徹底的消失。

    嶺南軍團

    這支秦軍在歷史上最具神秘感,據史料記載嶺南軍團人數高達50萬,甚至傳聞秦始皇還專門下旨無論中原發生什麼情況,這支大軍都不能回師救援,必須永鎮嶺南。

    這其實相當的扯淡,在秦朝時期,南方並沒有多少人口,也沒有什麼大的諸侯國存在,秦始皇根本不需要派遣高達50萬的軍隊前往。實際上,這支秦軍並非秦朝的主力部隊,而是收編的六國降軍,秦始皇派遣他們前往南蠻之地,與其說是開疆拓土,不如說是流放者群戰鬥力巨大的降軍。

    嶺南大軍前往南蠻之地後,他們絕大多數人都是原六國後裔和貴族,他們對秦朝並沒有忠君愛國的想法,以致秦朝爆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後,嶺南軍團一直按兵不動。他們根本就不願意重回中原為秦朝賣命,嶺南軍團一直在等待時機,坐看秦朝局勢的發展。

    嶺南軍團一直在南方經營,主將趙佗後來自立為王,歷史上稱之為南越國,直到西漢初期,在呂后時代才徹底的歸屬漢朝。自從那支神秘的嶺南大軍徹底地消失於歷史長河之中。

  • 7 # 信陵侃史

    秦末時期,秦國主要有四大主力軍團,他們分別是長城軍團、驪山軍團、嶺南軍團、關中軍團。

    長城軍團大概組建於秦始皇三十二年,當時傳言“亡秦者胡也”,秦始皇一度認為此處的“胡”便是指得是北方的匈奴,因而秦始皇派自己最為器重的大將蒙恬率領三十萬秦軍北擊匈奴,並駐紮在了北境,這便是長城軍團的來歷,長城軍團是一支非常有戰鬥的部隊,第一任統帥名將蒙恬,後蒙恬被趙高等奸臣陷害,長城軍團交由王翦之孫王離統帥,秦末,各地狼煙四起,王離奉命率領長城軍團四處平叛,前期表現還不錯,先是滅了趙國,後又大敗了齊楚聯軍,甚至一度斬殺項梁,後在鉅鹿之戰敗於項羽而全軍覆沒。

    驪山軍團是一隻新組建的秦軍,其組建的初衷就是為了平叛,當時從七十萬驪山刑徒中選中了二十萬組建了驪山軍團,由少府章邯帶領,章邯是秦末名將,先後打敗了周文、陳勝,甚至殺了魏王丹,但當時的形勢對章邯一點兒都不利,外有強敵項羽,內有奸臣趙高陷害,在這樣的情況下,章邯選擇了投降項羽,而對於驪山軍團,項羽一點都不放心,於是係數坑殺,驪山軍團也因此而銷聲匿跡。

    嶺南軍團,是當初王翦率領秦軍收服百越後,留下來鎮守嶺南的一支軍團,到了秦末,這支軍團的實際統治者是趙佗,陳勝吳廣起義後,嶺南實際已與秦朝廷隔離,趙佗就索性封閉了嶺南不管秦廷的死活,在嶺南建立了南越,後來甚至一度稱帝,號南越武帝,嶺南軍團也因此名存實亡。

    關中軍團是秦軍精銳中的精銳,主要捍衛秦都咸陽所在的漢中一帶,也是秦王室最後的精銳,關於關中軍團的記載,史料上並不多,關中軍團大約五萬約人,劉邦入關時,關中軍團曾對抗漢軍,但終不敵,為劉邦所敗。後子嬰向劉邦投降,關中軍團被劉邦收編,成為了漢軍的一員,自此最後一支秦軍也走向了消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唐朝前期的官階體系中,官俸是依據散官品階來發放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