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修心莫善於寡慾
-
2 # 蓮花坐
我認為應該是道家的,始於何時不知,固聖人先師不喜歡提鬼神一類的東西,祭奠先祖,懷念先祖是每一個人都要追本塑源的。
-
3 # 明貞
華人以祖宗為神,對於祭奠是很有規則的,現代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下,有所改變!孔子,本身是喪葬師,對古喪葬儀式很熟悉!他是人道人倫之傳承者,對人類來說是很重要的!他提倡的人道人倫大同世界,是人類的終極價值並歸宿!
-
4 # 滄桑短笛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天文】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天氣】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天文】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天氣】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農業】
立夏:夏季的開始。【天文】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農業】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農業】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太陽到了北邊太陽能到的最及至的地方(北迴歸線)【天文】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天氣】
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天氣】
立秋:秋季的開始。【天文】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天氣】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天氣】
秋分:晝夜平分。【天文】
寒露:露水已寒,將要結冰。【天氣】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天氣】
立冬:冬季的開始。【天文】
小雪:開始下雪。【天氣】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天氣】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太陽到了南邊太陽能到的最及至的地方(南迴歸線)【天文】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天氣】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天氣】
綜上:24節氣最主要分三類,天文、時間類;天氣,生活類;生產,農耕類
很顯然,二十四節氣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不是單單一個人的發明創造,是長時間人們總結歸納出來的東西。
二十四節氣,儒家都想貪為己有?題主太無恥了點。
-
5 # 半個南山人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大概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因清明節與寒食(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的日子相近,後兩者合而為一,寒食也就成了清明節的別稱。
清明節始於何時?
清明節大約開始於周朝,己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這天不動煙火,只吃涼食,並且去給祖先掃墓上墳。為什麼清明寒食不動煙火?這裡還有個傳說。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重耳即位後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慕名利隱居綿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燒綿山以尋找,事後卻發現介子推揹著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並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當天定為寒食節,並將寒食節後一天定為清明。
掃墓祭祖是儒家首先提倡的嗎?眾所周知,周朝時期最注重禮制,建立了一套具體可操作的禮制,把包括飲食、起居、祭祀、喪葬等生活方方面面都納入了禮的範疇。孔子最崇拜周公,他一生都在追求“克己復禮”,復禮就是要不折不扣地恢復一切禮制。雖然清明祭祀並不是由孔子首先提出的,但孝道這確是儒家一直都在堅持提倡的。對於祭祀孔子曾這樣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意思是說,我們祭祀祖宗的時候,耍如祖宗就在眼前一樣誠敬,要表裡如一。如果你沒有時間親自去祭拜,讓別人代祭,就等於不祭。
從上可以看出,孔子在對祭祖這件事上,不僅重視內心的虔誠,也很注重形式。
-
6 # 文藻巧翁
清明掃墓,是中國民間的一個重要習俗。但是,舊時的掃墓是什麼樣子?生活在今天的青少年恐怕是很少知情的。還是在古書上抄錄一段文字,看看當時掃墓的情形吧:
“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搕,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也。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這是清代劉桐等撰寫的《帝京景物略》中的一段話,作者詳盡具體地描繪了當時清明上墳掃墓的情景,可以說是一幅生動的清代掃墓風俗畫,為我們瞭解舊時的掃墓習俗,提供了生動形象的依據。
掃墓,最初叫墓祭,其來歷初見於《禮記》:“王者祭天地,諸侯祭山川,卿大夫祭王祀,土庶人祭其先。”所謂祭其先者,就是老百姓祭自己的先人。但這種祭祀先人的習俗並不一定墓祭或掃墓。據考證,秦漢以前,可能還沒有到墳墓前祭祀的習俗。據《宋志》記載:“古者無墓祭,迄秦漢始見其儀。”看來,掃墓在秦漢時期始成習俗。開始多是帝王祭祀先祖或師友陵寢活動。如“漢元帝追念肖望之,每遣使祭其冢”,“光武令諸功臣過家上冢”,均見於史書記載。但當時的掃墓卻不一定是清明節進行。據《漢書-光武紀》記載:“建武十年八月有事於十一陵”就是一證。
隋唐時期,掃墓之風極為盛行。當時叫“上墓”、“上冢”、“拜掃”。每逢初一、十五、二十四節氣都要到陵墓上祭奠,禮儀繁多,勞民傷財。據《舊唐書》記載:唐玄宗開元二十年,皇帝詔令天下:“寒食上墓,禮無經文,近代相傳,寢以成俗。士俗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這就正式廢止了其他時間的上墳掃墓。只允許人們寒食節進行墓祭。因為寒食節與清明節相近,從此,兩個節日就都成了人們悼念先人,祭祀掃墓的節日。
另據史書記載,舊時不僅掃墓之風盛行,而且掃墓禮儀很重。柳宗元《寄許京兆孟容書》說:“近世禮重拜掃……每逢寒食,則北向長號,以首頓地。”自居易也有“丘墟郭門外,塞食誰家哭。”(《寒食野望吟》)的詩句。可知當時掃墓要叩頭、大哭,這不能不說是人們沉重的精神負擔。
至宋代,掃墓之風絲毫沒減。不過,掃墓的時間不是寒食而是清明。宋代詩人高菊襉即有詩:“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生動地描繪了一幀宋代清明掃墓的風俗畫。
明清以來.沿襲舊俗,掃墓之風發展到頂峰。《清通禮》載:“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瑩,屆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噐……故稱掃墓。”清代的掃墓不僅備有酒饌供品,而且素服詣基,一年兩次。春季在清明節前一日至立夏日止,長達一個來月。秋季則在霜降節。這同現在農村一年兩次上墳的時間大體是相同的。
清明掃墓,至今仍是中國民間的重要習俗。一個人勞動一生,給社會創造了財富,繁衍了後代,養育了兒女,辛勞終生。在其去世之後,子孫後代懷念、祭悼、不忘其功德,這應該說是中國人民的一種美德。因此,掃墓習俗能夠相沿至今不衰。
-
7 # 朱八戒CC
清明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春耕生產的最佳季節。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為何成為祭祖掃墓的一種特殊節日,這是來源於2500多年前一段悲壯的歷史故事。
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太子申生遭受陷害,被迫自殺,他的弟弟重耳也只好流亡出走。流亡期間,飢寒交迫。有一次重耳餓暈過去,他的隨從大臣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肉與野菜煮湯為重耳充飢。重耳深受感動,承諾日後定當重恩回報。十九年的逃亡之後,重耳終成帝業,身為晉文公。
晉文公貴為一國之君,卻忘記了介子推。當一位大臣推醒之後,晉文公深感慚愧,迅速差人請介子推接受獎賞封官。請了幾次,介子推拒不接受。晉文公親自去請,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揹著母親躲進深山,多方尋找不見其人。於是有大臣建議實施三面燒山,留下一面山,逼著介子推下山為官。山火三天三夜熄滅,眾人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環抱在一顆大柳樹上被活活燒死。
令大臣意想不到的是,在大柳樹最上方的一個樹洞裡,卻發現一首血跡斑斑的清明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
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
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
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痛哭流涕,在大柳樹下安葬介子推母子,建立祠堂。將這一天定為介子推的祭日,每年的這一天,全國禁止煙火,口吃寒食,成為寒食節。
寒食節之後的三天是清明節氣,而介子推的清明詩感動世人。全國各個地方有的是在寒食節的當天紀念介子推,有的卻在清明的這一天祭拜介子推。還有從西周以來,每逢春暖花開,每個家庭都要為逝去的親人和先祖,在他們的墓前除草填土,擺放貢品,燒化紙錢,行跪拜之禮。受寒食節的影響,很多人在紀念介子推之後,再接著為自己家族的先人上墳,形成了一種孝道文化的節日,清明節。原本兩個不同的節日,由於時間的接近,意義的大致相同,在民間慢慢合二為一。
清明節雖然不是儒家學說首先提倡,卻與儒家的孝道文化息息相關。祭祖是中華民族傳統孝文化的其中之一,早在西周時代作為周禮成為一種宗法制度。這種以家庭和家族血緣關係的等級制度,逐步擴大到國家的統治層面,透過禮樂教化用來影響民眾。
孔子早期的職業是喪葬,一生致力於克己復禮,十分重視對先人的祭祀。儒家中的孝是中國社會倫理教育的核心,也是古代的政治基礎。從西周孝文化的興起,到春秋時期孔子對孝賦予豐富的內涵,形成儒家的親親之道,以孝悌為本的儒家正統思想。
漢代孝文化大放光彩,各個皇帝的封號都要加以孝字,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等,出現了以孝治天下,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孝為修養品德的立身之本,孝為治國安幫的基礎,上升到社會意識的高度。
又是一年清明到,今年的清明很特殊。一場前所未有的新冠病毒,讓我們失去了三千多位同胞的生命。還有倒在防疫一線的醫護工作者,警務工作者,這些烈士的英雄事蹟歷歷在目。在這場災難中,所有逝去的生命,都是我們的至親至愛,都是我們血脈相連的兄弟姐妹。讓我們對遇難的同胞寄託哀思,深深地懷念。 -
8 # 履和文化吧
履和齋觀點:據現有史料,清明祭祖掃墓始於春秋戰國,跟孔子沒有多大關係。
上古時代,人們敬畏祖先,他們認為祖先在去世之後,具有超能力,掌握著後代子孫的生殺大權。上古祭祀其一是祭奠天地之神,其二就是祭祀祖先神。大的祭祀活動分佈在春夏秋冬四季,名目、形式各有不同,祭品多少依季節而不同。上古祭祖活動發展到殷商,祭祀活動太多,連皇家都不堪其擾,因此大量消減祭祀名目,釋出公告:祭祀應有時有節。祭祖掃墓的事情,自上古以來就有的。
傳統的說法,完整的24節氣是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
最早節氣的記載見於《尚書·堯典》,掌管天文曆法的重黎,負責界定春夏秋冬和二分二至。這裡存在分歧:我認為《尚書》明確了“二分二至”,即春分、秋分、冬至、夏至。也有人認為《尚書》的時代已經明確了“四時八節”,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無論哪一種認識,都沒有指出“完整的24節氣”。
24節氣的完善和齊備,要晚到春秋戰國時期。
有一則晉文公和介子推典故。晉文公,也叫重耳,早年曾經流亡他鄉,食不果腹,介子推就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給重耳吃。等到重耳登基做了晉文公,要封賞大臣時,卻忘了介子推這個老朋友。而介子推也甘願隱居生活。等重耳想到老朋友時,就四下打探介子推的訊息。最後聽說介子推隱居在山西綿山之中,就是不肯出來露面。晉文公手下希望透過放火燒山逼出介子推。等大火燒盡,人們只在一棵大樹下找到介子推和他母親的屍體。晉文公很難過,規定:每年這一天,家家戶戶都不要燒火做飯,只能吃涼食,以紀念介子推。這一天就是寒食。
因為寒食節和清明節日期非常相近,人們習慣上就把兩個節日混為一談。而祭祀介子推的單一活動也演變為家家戶戶祭祀祖先的節日。
24節氣有個發展、完善的過程,祭祖有著悠久的歷史,清明祭祖又經過了與寒食融合的過程,歷史變遷並非某個人的力量。
孔子雖然是禮儀方面的大師,但他生前沒有到過晉國,因此和清明祭祀掃墓的習俗沒有直接關係。
如果非要說孔子與清明祭祖之間的聯絡,那就是孔子思想與清明祭祖是一脈相承的。
回覆列表
外歪華人說我們沒有信仰 其實我們的信仰就是家和祖先 我們相信透過先祖可以直達神靈 祭祖不需要去考究從哪裡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