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銘遠佰川智慧科技

    艾瑞,易觀偏向應用分析,前瞻偏向行業分析。可信度還不錯,看看這些資料比較一下大家就瞭解了。

     近日,國內市場兩大第三方諮詢公司艾瑞與易觀相繼釋出2012年Q1電子商務市場資料,但從資料對比中發現,其結果具有較大的差異。

      先將艾瑞和易觀釋出的2012年Q1電子商務之B2C各廠商資料進行對比,可發現在艾瑞資料中,天貓的市場份額佔了一半以上,比易觀資料多出14.12%。排位第二的京東商城佔比22.7%,比易觀多出5.47%。其他廠商的資料差異也不小。業界不禁要問,對同一研究物件,怎會產生如此離譜的資料差異?

      再看“其他”一項,兩組資料的差距也頗為驚人。在廠商羅列上,艾瑞包含了新蛋網,易觀用1號店代替,其他則完全一致。相對而言易觀資料更加符合B2C領域的實際情況。

      同樣是2012年Q1,電子商務之B2B各廠商資料也相差巨大。在艾瑞TOP8榜單中,分別為阿里巴巴、環球資源、我的鋼鐵網、慧聰網、中國製造網、敦煌網、環球市場、網盛生意寶。而易觀則選取了12家,分別為:阿里巴巴、環球資源、慧聰、中國製造網、敦煌網、銘萬網、金銀島網交所、海虹醫藥網、國聯資源網、網盛生意寶、萬國商業網。如果以市場份額為統一的選取標準,兩家公司對廠商的選擇差異之大令人生疑。而艾瑞報告中排名第三的“我的鋼鐵網”佔比4%,而在易觀資料中,根本沒有“我的鋼鐵網”這一樣本。據業內人士分析指出,此現象可能是由於負責運營“我的鋼鐵網”的上海鋼聯在財報中將非網際網路業務增長與網際網路業務增長融合在一起,統一算作網際網路收入所導致。

    行也指數比較:

    與其他排在比它們前面的比較:

  • 2 # 土家面孔

    一、艾瑞資料失實,並非一朝一夕。昨天,該公司所釋出的移動資訊客戶端的資料,與事實相去更遠。我們不確定是因為技術,還是因為商業模式或其他原因導致了此種情況。

    四、我們認為,一個透明、可觀、科學的第三方資料統計生態,是中國網際網路生態的一部分。

    1、艾瑞成立13年來,是華人員規模、收入規模最大的網際網路研究公司,客戶遍佈網際網路及多個行業。艾瑞嚴格秉承第三方底線,內部有嚴格紀律不收客戶黑錢,不在沒有事實證明的基礎上調整資料。

    3、艾瑞移動網際網路使用者監測產品mUserTracker有18個評價指標,某個公司很容易發現自己資料獨特優勢。艾瑞不允許客戶獨立利用艾瑞名義釋出未經艾瑞許可的資料,但是在中國目前的市場競爭以及企業誠信環境下,這種情況也很難被嚴格控制。

    企業對資料公司的抨擊,以及企業競爭對手之間關於資料真相的撕避,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其中下面一行小字這麼寫著:「資料說明:整理各廠商公開客戶資料,選擇其中有客服入口的 APP,統計使用其移動端客服產品的 APP 活躍使用者數,取各家廠商使用者數排名前五的 APP,計算各廠商移動端客服產品使用者覆蓋佔比。」

    對於易觀智庫這個自創的“廠商使用者覆蓋佔比”計算方法,程豔冬產生了疑問:

    1 統計學裡,統計結果的儘可能準確依賴於取樣的科學性,而其中樣本的取樣覆蓋比尤為重要。只統計廠商使用者的前五個 APP 真的能客觀展現整體的使用者群的數量?

    2 我也算熟讀過國內外各種的 SaaS 報告,一般統計移動端會把「移動網站」與「移動應用」一起進行計算,為何易觀智庫在這裡混淆模糊概念?

    3 我諮詢美洽團隊成員後瞭解到,從未有易觀的工作人員與美洽進行聯絡,1.7% 的資料從何而來?是否能公開樣本?

    程豔冬指責易觀稱,關於市場佔有率,SaaS 行業公認的衡量指標應是「付費使用者數佔比」,不應是自我意淫一個指標出來,號稱自己市場佔有率第一。同時,她質疑此報告從獲取行業報告,到解讀內容,再到決定發個稿件、撰寫內容、圖文編排、內部審閱、到聯絡媒體、媒體審稿,直至最終稿件釋出,不到幾小時完成,效率未免“太高”。

    在資料這件事情上,中國的資料機構與企業之間,或者企業與企業之間一直都處於這樣的狀態:一份報告出爐,某項指標第一、第二、第三之類的排序明確之後,企業要麼會質疑資料機構統計資料的方法、結果或者動機,要麼質疑競爭對手與資料機構『合作』進而導致資料不公平。

    鈦媒體作者羅超記得,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是

    UC瀏覽器

    QQ瀏覽器

    之間的『資料之爭』,俞永福某次看到資料之後同樣表示震怒,拍桌子指責某資料機構和騰訊,並找一堆媒體去澄清自己才是移動瀏覽器老大…這兩家關於誰是移動瀏覽器『老大』的爭奪,持續了兩三年,現在倒還好,大家都不屑於去爭了。

    類似的爭議還發生在搜尋、電商、地圖、影片、音樂、輸入法、應用分發、外賣、電影票、機票諸多業務之中…如果一個領域沒有資料之爭,只有兩種可能:一是這個行業太小了,資料機構報告都不屑於出;二是這個行業差距太大了,你看過誰去跟微信或手Q爭社交老大嗎?

    為什麼會這樣,以下是鈦媒體作者羅超的進一步分析,這就是中國資料公司的四個死穴:

    為什麼網際網路企業這麼在乎資料呢?運動員需要裁判。資料證明自己的實力,這會影響到公司融資、股價,會影響到廣告主投放決策…就是說,資料事關利益。但一個公司,哪怕是大公司,自己站出來說有多少資料,總會有人來質疑你:每一次

    阿里巴巴

    雙十一結束後的資料總會有人說裡面有多少是刷的,小米每一次公佈手機銷量之後都會有人說裡面有多少水分……這就需要『第三方中立、權威、專業』機構來證言了,所以就誕生了『第三方資料諮詢機構』這個商業模式。

    但這種若要完全保持獨立性的商業模式在中國卻步履維艱:

    第一,資料機構的結果如何得來的本身不夠透明。

    說某家公司市場份額這麼多,使用時長這麼多,是如何得出結論的?如果是抽樣調查,樣本選擇是否科學;如果是自動化工具,覆蓋使用者是否足夠大,原始資料和資料統計過程是否有漏洞…這些都是企業可能會質疑的點,所以資料來源來自哪裡,如何統計的,方法論,都要足夠透明,經得起第四方、第五方的檢驗才有說服力。

    第二,機構要資料與企業商業機密之間的矛盾。

    第三方機構如果想要基於原始資料而不是抽樣調研去做報告,就必須想辦法拿到資料。但是,這些資料在企業或者少數平臺手裡,例如Android系統、友盟開發者平臺,這些平臺也在基於資料做報告或者不做報告,不大可能分享給第三方機構。現在資料機構為了做報告也開發了介面,但企業不一定願意接入。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資料統計更難了,大家都知道的『資訊孤島效應』,App是一個封閉的體系,它自己最清楚資料情況。如果涉及到交易額之類的機密資料就更難公開了。現在資料機構希望與企業合作去拿到資料,但企業因為自身考量又不一定開放資料出來,這就是矛盾。

    一個形象的比喻就是,一個男人被『某機構』釋出報告說你效能力不如另一個男人,但這個男人又不大可能或者不願意證明給大家看,所以最後就只能嘴巴扯皮了……

    第三,假如資料開放出來,又有一個『刷資料』問題。

    在微信公眾賬號沒有開放『閱讀數』的時候,是沒有『刷閱讀數』這門生意的,現在有了。同樣,App Store上有龐大的刷榜生意。如果榜單和資料會影響利益,就會有人去給資料注水。所以就算某資料機構拿到了各個應用的全量資料,這些資料究竟有沒有水分,企業究竟有沒有給自己的資料注水,又是一個大家要扯皮的事情,而這一點,企業是永遠無法自證清白的。

    第四、不同機構資料指標口徑嚴重不統一的問題。

    在過去一年發生了許多大公司合併案例,並且經常出現合併之後,兩家公司市場份額加起來大於100%甚至200%的情況…這是因為之前兩家公司可能找了不同的資料機構做報告,並且,這些報告採取了不同口徑:有的統計的是滲透率,有的是使用者市場份額,有的是活躍使用者份額…總之,五花八門的指標讓人眼花繚亂。精細化的統計並不是沒有必要,但很多時候資料機構是為了給企業做一份能夠拿到『第一』的報告而努力設計指標,結果就是,A企業用數學去跟B企業比語文,大家根本就不是在對比同一個指標。『第一』『第二』『第三』已經讓企業著魔了……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為市場需要。

    資料機構和企業之間的問題很多是無法解決的,例如『資料注水』問題,再就是企業為何要把資料給到機構審計?

    當然,像指標口徑統一、統計方法論更透明這類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只是利益攸關,也沒那麼容易。

    我想這個問題最切合實際的,還是要靠資料機構自律,如果只有一家資料機構,行業的選擇太少,但如果有許多資料機構,如果你資料總是不靠譜,品牌沒了、資料也沒人信了,大家會選擇去相信有品牌的資料機構。就好像電影評獎,為什麼大家信任奧斯卡?因為它有自己的品牌,人們相信它。

    鈦媒體作者魏武揮還提到了另一個特別核心的“死穴”,那就是中國在資料研究和使用者在資料思維上的習慣。“我們喜歡資料,這點不假。但我們喜歡的是作為結論的資料,而不是作為方法的資料,所以,中國商業文明特別難孕育出類似麥肯錫、Gartner這種公司。”

    以下就是魏武揮的自述:

    08年我在某個網路公司做COO的時候,曾經找來一個survey機構(名字就不說了),做一份部落格行業的調研報告。我算是甲方,出錢訂製的嘛。不過好歹知道點輕重,說自家在BSP(部落格服務託管商)裡排名第一,這牛皮吹太大了。怎麼辦呢?

    細分指標啊。

    這幾個細分指標然後一一截圖,寫在我們的PPT裡,專供忽悠甲方用。現場聆聽的甲方經理們信不信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願意向總監向VP彙報:諾,這公司還行,給他們個案子做做吧。

    所以,搞定甲方,私人交情很重要,這類資料也很重要。總是要讓他們有個東西可以說服他們的上司。是吧?

    什麼價格搞定的什麼機構?我不會告訴你們的。

    Mary Meeker的報告,最早的一份中文版,毫不羞澀地告訴各位,我乾的。

    後來這位網際網路女皇的報告,各門戶科技頻道都搶時間搞翻譯版,我一個人鬥不過這些機構化的團隊,就放棄了。

    我是精讀過Mary Meeker的報告的人,坦白講,看個熱鬧就好。

    為什麼呢?

    沒有方法論。

    這話的意思就是:這資料您從哪裡得到的?

    有兩種調研機構。

    第一種是商業公司。商業公司的細分行業報告,特別值得懷疑一下,因為他們有商業利益。Mary Meeker其實也有她的商業利益。KPCB可不是什麼慈善機構。

    第二種是大學。大學的調研報告值不值得懷疑?

    太值得了!

    這種依附在人際關係上進行傳播的問卷,壓根沒有隨機性,就算髮了十萬張,也不說明問題。缺少隨機性的調研報告,是隻能當探索性研究的。

    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調研報告,方法論這塊是非常重要的。

    你要告訴我樣本量有多少,樣本是怎麼取得的,SPSS裡是怎麼run資料的。

    但這些東西很枯燥。

    香港有本《傳播與社會學刊》,我做過兩三回匿名編審,所以每期都會寄我(實體版以及電子版)。實話說一句,看起來真頭疼——到底不是搞學術的底子,哈哈哈。

    這麼枯燥的東西,當然沒有傳播性。你見過什麼SSCI的論文有十萬加的訪問量麼?

    一個調研報告的傳播量大比例上,取決於它的形式——請記住這句話。

    形式有:PPT、靜態資訊圖、互動式資訊圖(可以用H5來呈現)

    形式夠炫,就有傳播性。至於方法論不方法論,重要嗎?

    對於傳播者來說,不重要。

    對於大學教育來說,至少在我的新聞傳播學科裡,方法論這門課有,但不是特別重要的課。

    很多人已經養成習慣:看結論不看方法。

    這話往大里說,就是農耕社會造成的。農耕社會是注重結果的。

    我們整個商業文明都是注重結果的。

    所以,中國商業文明特別難孕育出類似麥肯錫這種公司。

    我們喜歡資料,這點不假。但我們喜歡的是作為結論的資料,而不是作為方法的資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提了一脾的交尾群,快熟的王臺已放進去沒蜜蜂進出正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