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I財經社
-
2 # R財金社
生鮮電商許鮮的確在7月初就被曝已經進入清算階段。而有關許鮮的不利訊息從6月底、7月初就開始盛傳。
北京商報的訊息顯示,許鮮北京站的多個配送點顯示“裝修中”的字樣,客服一直無人接通,該報記者還透過電話與許鮮CEO徐晗聯絡,徐稱“一直在開會”。但到了7月3日,徐晗迴應了另一個自媒體“雷網觸帝”,稱“許鮮內部進行業務調整,屬於正常業務調整。”
公開資料顯示,許鮮自2014年創辦於北大,後從學校走向社會,其模式為水果O2O——消費者透過許鮮app訂購水果,預先付款,第二天自己選擇就近的配送點取貨,這表明許鮮從一開始創立就刻意迴避生鮮電商的最後一公里配送,且由於有預付費模式,在現金流上不至於緊張。
目前為止,許鮮在公開媒體中的宣傳中表明,其佈局城市有北京、上海、武漢和杭州四個城市,共計300家直營店,註冊使用者超過200萬,易觀國際2016年6月的生鮮APP中,許鮮的活躍使用者排名第6。按照原計劃,許鮮在2017年拓展會超過2000家門店。
自2016年下半年起,就有不少網友透過各社交平臺反映許鮮存在的問題:
2016年8月3日,一個網名叫張曉峰的許鮮上海門店員工發帖稱,“許鮮拖欠五個人工資,找各種藉口不發,最搞笑的是門店空調電費用得多了,找各種藉口讓區域店長自掏腰包(這樣的公司是有多窮啊。)”
2016年8月16日,L逗逗2121爆料:許鮮早就想退出武漢市,一放暑假就讓武漢許鮮店員籤離職單,還美其名曰暑假後向來就可以直接上班,結果呢?那麼多員工被迫離職……
2016年12月13日,一篇名為《再見,夏雨亭的“許鮮”》記敘了“許鮮”華東師大夏雨亭門店驟然關停事件,其表現與北京門店的關停一模一樣:首先是APP或者網站買不到水果,其次是所有的門店都顯示“裝修”。但此後,夏雨亭的“許鮮”再也沒有回到同學們的生活中。
2017年7月3日,武漢工程大學吧裡的帖子表明,多數位於學校周邊的許鮮自提門店呈現“裝修”狀態。
種種跡象表明,許鮮北京諸多門店的“裝修”,將重複著他在其它城市相似的“危機”。
跌倒的教訓
自2016年起,生鮮電商領域屢有“噩耗”傳出,像美味七七、青年菜君等。中國電商研究中心的資料表明,從2016年到2017年期間,國內一共有14家生鮮電商倒閉。
許鮮算是2017年第一家被曝出“有危機”的生鮮電商。這個領域的贏利僅有1%已為“行業共識”,因此,資本的支援尤為重要,但許鮮公開的融資新聞僅有兩條:一條發生在2014年9月,“數百萬天使輪融資”;另一條則為2015年,獲得“A輪融資”。此後便再無融資訊息。
一位知情人士向品途商業評論分析,如果許鮮一直專注於做校園市場,或許還能活下去,他同時透露,許鮮鋪設的自提店成本很高,還要算上員工的固定開支等,“許鮮北京店的銷售量一直很低,每天的單量在100但以下,平均客單價在25元以下。”有機構曾經計算過,一家生鮮電商的客單價在45~75元左右才有盈利的可能。這樣的收支,讓許鮮在北京市場有入不敷出的表現在所難免。
許鮮的宣傳為“直採6小時送達”,但在北京這個市場,其生產地直採的比例很低,在新京報的一次調查中,許鮮的水果大部分從北京的一家水果批發市場——新發地進貨。雖然O2O訂貨的方式能減少中間渠道,給購買者更為優惠的價格,但水果質量的好壞取決於選品的人,這種控制力遠遠低於有原產地直採的運作方式。
在北大的未名湖論壇上,有人因為無法忍受許鮮水果質量,建立了一個名叫“抵制許鮮,抵制垃圾水果”的帖子,時間為2016年3月,其中內容就反應了“在許鮮上買到過期水果,其表現不僅是水果的水分少,還有些已經變質”。
無獨有偶,在百度貼吧上也有類似“舉報”貼。足以說明,許鮮由於對供應鏈的把控能力有限,導致水果的品控能力失控,直到引起使用者體驗差的惡性迴圈。多點的創始人劉江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表達過這樣的觀點:“生鮮電商難以啃的原因在於,平臺做了99%的努力,但就差1%的功夫,都會引發使用者差評”。
生鮮電商該怎麼玩?
生鮮電商出了名的“難啃”,其巨大的市場潛力是引發眾多專案產生的根源。
BCG《中國生鮮消費趨勢報告:新時代生鮮電商制勝之道》中預測,憑藉著需求的拉動,到2020年,線上消費佔生鮮總消費的比例蔣聰目前的7%增長到15%。這意味著生鮮電商的市場規模將達到3470億人民幣。
另據市場調研機構尼爾森的報告,中國生鮮電商市場規模2018年有望超過1500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50%。尼爾森2015年釋出的《中國生鮮電商白皮書》中指出,中國的生鮮電商還是一塊未經有效開墾的處女地,中國的生鮮電商滲透率僅1~2%。
大平臺尚且如此,對於被巨大市場規模吸引到這個領域的創業者們也活得異常“艱難”。一位資深生鮮人士算過一筆賬:“生鮮電商的倉儲物流一般佔整體價格的10%;人工成本佔10%,用於市場推廣的使用者補貼佔到10%;貨物損耗佔到5%~10%”,這些損耗與實體的水果批發才有10%到20%的毛利形成鮮明對比,註定生鮮電商是一個投入是個巨大的“無底洞”。
電商諮詢師李成東曾表達過這樣的觀點:“與傳統電商相比,生鮮電商的獲客成本與流量成本更高,需要大量資本補貼燒錢,而一些規模較小的公司缺少經驗與資金,很容易半途而廢。”
中國電商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則認為,生鮮電商與傳統生鮮企業合作或許是一條出路,“純電商平臺已經不能滿足現在使用者的購物需求和購物習慣,全渠道是網際網路環境下電商模式升級的必然結果,傳統生鮮企業的網際網路轉型需求越來越高;而生鮮電商與傳統企業合作可迅速補足線下短板”。
最後一種觀點認為,生鮮電商是新零售的試驗場,“未來代表生鮮的新零售核心是什麼?零售技術、供應鏈和移動網際網路”,年初,一米鮮的創始人焦嶽向記者總結。生鮮電商專家野地裡的辛巴則認為生鮮電商的線上線下結合可以解決三個問題:一是體驗,讓水果蔬菜眼見為實;二是鎖定目標客戶,解決最後一公里倉配;三是保證商品的新鮮和美味。
儘管專家們都在把脈這個行業,但生鮮電商的滲透率以及這個領域的行業獨角獸尚未出現,都讓該領域出現諸多前仆後繼的實驗者,也需要創業者們真刀真槍地打拼,才會看到結果。現實很殘忍,生鮮電商很兇猛。
-
3 # 果蔬李掌櫃
9月10日,許鮮網官方微博推送訊息“許鮮回來了”。這宣告曾經一度“系統癱瘓”兩個多月的許鮮網成功“復活。”許鮮網APP也在正常顯示商品資訊,但營業網點已經從原先的全國300多個變為11個,且僅保留北京地區,廊坊、上海、杭州、武漢地區則無相關資訊或裝修中。
誕生於2014年北大校園的許鮮網,曾憑藉020模式迅速在北京各大高校躥紅,並吸引了2014年的天使輪數百萬和2015年的B輪數千萬美金融資。
融資後,許鮮網主要將資金用於整合上游優質貨源和在全國主要一二線城市鋪設銷售終端。
這似乎就是一個生鮮電商公司該做的事情,可許鮮網為何會遭遇如此重大挫折?
許鮮網的商業模式優劣勢各是什麼?
他和競爭對手差距在哪裡?
宣告“復活”後,許鮮網能否實現完美逆襲?
藉此機會,我們對許鮮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做一次簡單梳理。
許鮮網早期模式的核心是C2B,也就是消費者先下單,許鮮網再去採購貨品,減少庫存、減少損耗,從而降低成本並降低售價。
這種模式看起來很性感,使用者體驗其實很骨感,因為使用者要等。
使用者下完單商家再去進貨,再分揀包裝送貨,整個時間週期太長,而生鮮消費大多是隨機性的衝動消費,想吃就要立刻吃到,等時間長就不買了。而許鮮網這種模式雖然節省成本,但卻延長了消費等待時間。
其次,許鮮網融資後雖然開始整合上游優質貨源,但整合的基本是水果這個品類,許鮮網CEO徐晗甚至堅定的認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公司只做水果。
只做水果導致許鮮網和每日優鮮、天天果園、易果生鮮的競爭中優勢明顯缺失。想想看,買生鮮大多是水果蔬菜、米麵油、肉蛋奶同時一次買齊,誰願意分別去幾個網站挨個下單,既不方便,配送成本也高。
雖然後來許鮮網意識到問題並拓展了品類,但配送效率上又走了彎路。
當競爭對手都在投巨資加速配送體系建設時,許鮮網的配送時效性依然很低。每日優鮮已經做到2小時達,眾多同城的小型水果店、生鮮超市能做到1小時達,而許鮮網還要6小時達,甚至次日達。這在配送效率上又輸了一層。
也許你說京東、天貓、天天果園還是次日達呢,為啥許鮮6小時達就不行呢?因為人家巨頭有補貼,價格低啊。許鮮那點資金根本不夠燒的。
所以,綜合了商業模式的問題,後續融資也越發困難。在其他競爭對手都抱上BAT大腿的時候,許鮮網依然無法獲得後續融資,所以也就導致了“系統癱瘓”的事件。
如今,許鮮網雖然“復活”,但全國提貨點從300多個大幅減少到11個,品類也僅保留水果和輕食兩個品類,原先的烘培、優品生活、乳品、零食、茶飲等品類已不見蹤影。
對於資金緊張的公司而言,節流是必然選擇,但開源方面,現在並沒有見到許鮮網有什麼大動作。
現在的市場競爭態勢是:所有的主流生鮮電商都在越做越重,大家都在投巨資做實體門店、做冷鏈物流、提升配送速度、都在整合上游優質貨源做全品類,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保證消費者體驗。
這些方面許鮮網並沒有明顯優勢且。對於未來,許鮮網CEO徐晗並沒有透露太多資訊。但不管如何轉型,都要考慮4個關鍵詞:實體店、社群化、全品類、1小時冷鏈送達。這才是保證使用者體驗,贏得未來競爭的核心。
-
4 # 水果產地供應鏈
生鮮要想發展,必須學會兩條腿走路。線上跟線下相結合的模式,是未來的發展模式。還應注意以下幾點,一 把好質量關。質量乃生存之根本!二 樹立好品牌。農產品品牌多且亂,消費者難以區分。只有做好店面品牌,想消費者之所想。三 控制損耗率。要想盈利必須降低損耗,降低損耗首先要把好採購跟流通關。其次是做好促銷方案。小弟才疏學淺,先寫這些吧。歡迎關注惠民農產品調配。
回覆列表
繼系統癱瘓、門店關閉後,許鮮並沒有好轉。
8月16日,許鮮位於遠洋國際中心的總部,已經大門緊鎖,人去樓空。至此,許鮮自營的線下實體店現已全部關閉。AI社長所在的建外SOHO地區店面,更是很早以前就被招租資訊圍擋。
自6月28日許鮮系統出現癱瘓至今,許鮮CEO徐晗並沒有對外公開回應許鮮出現上述情況的原因。
許鮮是國內領先的鮮食預售平臺,使用者透過提前預定,即可於次日到店提取新鮮水果、當日生產的鮮食或等待配送上門。許鮮發展不到兩年,已在北京、上海、武漢、杭州四個城市,擁有超過300家直營及聯營門店,註冊使用者已超過150萬。
那麼,看著前景無限的許鮮怎麼就失去了市場?
一方面,許鮮從不搞瘋狂補貼,也不打廣告,在資本已經重金進入的生鮮電商市場裡顯得尤為特立獨行。這一做法導致了多家提貨點的水果的銷售量一直很低,很多店每天的單量都在100單以下,平均客單價25左右。社群店和商圈店甚至一天就幾張訂單。這樣的銷售額根本無法平衡百餘家店鋪的日常開銷。不得不說,許鮮的很多店鋪之所以經營不下去是因為無人知曉。
另一方面,在產品質量方面,許鮮的承諾是“直採6小時送達”,但有媒體曝出,許鮮80%的水果仍來自新發地,只有少部分是原產地直採,而從新發地進來的水果,也有很多是長時間儲存在冷庫中,此前承諾的“直採6小時送達”很難做到。同時,多家店主也證實了上述觀點,稱許鮮送來的水果經常會出現壞果。
相較於大多數敗走疆場的生鮮電商,許鮮的謝幕顯得相對更為體面。儘管多數業內人士稱許鮮因供應鏈和資金鍊斷裂被迫退出,但尚未出現糾紛。門店租金、辦公室租金也已完成結算,會員卡中餘額與自提點店主的佣金均已悉數返還。
縱觀生鮮電商市場,阿里系與京東系的生鮮電商已經佔據半壁江山,如阿里系的天貓超市、易果生鮮,京東系的京東超市、京東到家以及天天果園。對壘的雙方隨著資本加持和流量開放,戰場越發硝煙瀰漫。剩餘玩家也有雄厚背景。
據BCG《2016中國生鮮消費趨勢報告》顯示,在未來幾年內,中國生鮮品類線上銷售增長將持續保持迅猛勢頭。從2012年到2016年,生鮮電商市場規模已從40億元人民幣猛增至950億元人民幣,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6000億元規模,而滲透率亦將達到15%-25%。
2016年,本來生活、天天果園、美菜、每日優鮮、U食管家等生鮮電商平臺紛紛成功融資、融資金額更是達千萬、億元。2017年資本對生鮮電商的熱情還在持續蔓延。
與火力全開的融資市場相對應的是慘淡的事實,硝煙瀰漫之後,盈利的企業終究是少數。有資料顯示,全國4000多家生鮮電商企業中,只有1%實現盈利,4%持平,88%虧損,剩下7%更是鉅額虧損。
生鮮電商也似乎成為“賠本賺吆喝”的生意!
套用生鮮電商行業一直以來流傳著的一句話,即:資本熱但增長乏力!
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總結起來,大概有如下原因:
第一,滲透率低。根據資料顯示,當前生鮮電商滲透率尚不到2%,遠不及服裝行業30%的滲透率。
第二,損耗大。生鮮電商損耗率一般約在10%-30%。損耗當成成本的話,至少佔著單體生鮮的6%。
第三,投入巨大。目前生鮮主要痛點集中在:品質保鮮、冷鏈物流。中國果蔬、肉類、水產品的冷鏈流通率分別為22%、34%和41%,歐美國家冷鏈流通率超過95%,這讓生鮮冷鏈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放眼未來,生鮮電商行業的最大問題是同質化競爭,缺乏內在核心競爭力,單靠價格競爭的生鮮電商將是死路一條。但當前,生鮮電商競爭體系尚未建立,商業模式和市場地位產異化並不明顯。
因此,生鮮電商未來的競爭將不是單一,而是產業化、體系化。
生鮮使用者對生鮮的痛點包含:賣不到、不方便買、收貨時間、生鮮產品新鮮度。因此,誰能解決這些痛點,誰就能爭取到使用者的信賴。
與此同時,生鮮電商處於盈利受阻階段的問題根源在於生鮮電商的商業模式並不完善,未來生鮮電商之爭將會依然是業務模式之爭。能夠在業務模式上形成壁壘電商的平臺,將會是未來的最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