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遂寧精神病院王主任

    通俗點說,本來英國是拒絕的,但看到隔壁小夥伴比如法國德國透過歐共體賺了大錢,流了幾噸口水,所以後來口嫌體正直的加入進去咯。

    只不過如今英國發現加入進去後,德法獲得的利益比英國更多,而且裡面的條條框框也煩人,再加上英國的美國爸爸一忽悠,一咬牙一跺腳,咱不跟你們玩了。咱繼續抱美國爸爸的大腿去。

  • 2 # 英武

    之前有過類似的分析,這裡就簡單聊聊:

    (法國總統馬克龍與英國首相約翰遜)

    1.英國不是歐共體創始國,只是在1973年加入了歐共體,因為英國自認為是大英帝國,是日不落帝國,怎麼能夠看上窮橫窮橫的歐洲國家?所以,一開始,英國根本不會瞧上法國、義大利、德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在1967年組建的歐共體。

    2.英國一直自認為是歐洲大國,所以在1960年就聯合瑞典、丹麥、挪威、瑞士、澳洲、葡萄牙組成一個“小自由貿易區”(歐自聯七國),但是隨著時代發展,英國的國力在下降,二戰後美國急速發展,美國與歐共體之間的對沖與博弈,幾乎成為世界貿易的一個縮影與焦點。

    3.歐自聯七國與歐共體六國的對抗局面,讓英國顯得在歐洲不倫不類,而隨著二戰後冷戰思維的增加,外交上一直緊跟美國的英國突然發現:好像美國對於一個超國家的歐共體更加上心!這個時候,英國就只能向歐洲低頭,申請加入歐共體。

    4.加入歐共體,就要求英國要降低與美國的關係,甚至對美國的嚴重依賴的外交傾向!但是,法國的戴高樂堅決反對,認為英國與美國的特殊關係,不利於歐共體!而且戴高樂認為:你英國想要加入歐共體的目的是為了享受待遇,而不會主動承擔責任和義務!

    1961年8月,英國第一次申請;

    1967年5月,英國第二次申請,結果戴高樂說:鑑於英國還未放棄追隨美國立場,因此不同意。

    隨著70年代美蘇戰略對沖呈現均勢狀態,英國保守黨希思出任首相,宣佈英美特殊關係已經降低為“自然關係”,開始調整對歐洲外交政策,並高喊“歐洲人的歐洲”!同時,1969年戴高樂公民投票中失敗而退出政壇,英國加入歐共體的時機來臨。

    1971年6月西歐國家達成協議同意英國等四國(還有丹麥、挪威、愛爾蘭)加入共同市場,1972年1月,簽訂條約接受英國等四國加入歐共體,1973年1月1日,英國正式成為歐共體成員國!

    此時,在科隆貝忙著在伏案疾書寫回憶錄的戴高樂,已經逝世近3年了!(1970年11月9日)。當年,戴高樂一直認為英國加入歐共體,就可能起到“特洛伊木馬”作用!現在英國脫歐了,美國要真的懟起歐盟來,就不會再考慮英國的感受了,而英國在脫歐後,是否能夠團結幾個小兄弟,值得關注!

  • 3 # 李建秋的世界

    二戰結束以後,當時以丘吉爾為代表的英國政客,還存在所謂“均勢外交”,“三環外交”之類的不切實際的想法,其主要原因是當時英國還沒有認清國力下滑,世界被美蘇兩大集團支配的現實,英國一直想利用自己和美國的“特殊關係”成為美國和歐洲之間的紐帶,建立第二盟主的地位,同時保持其在英聯邦的優惠地位。

    但是英聯邦自己面臨很多問題,首先是戰後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英聯邦越來越鬆散,英國根本無法掌控英聯邦,甚至連美國也明裡暗裡肢解英聯邦,尤其是在1961年由於南非的種族主義政策被英聯邦其他國家敵視,不得不退出英聯邦,導致英聯邦能夠給與英國的利益越來越小,可負擔越來越大。

    在1956年蘇伊士運河戰爭中,美華人在背後插了英國一刀,以拋售英鎊和否決英國貸款來逼迫英國撤軍,英國終於認清了現實,雖然不可能和美國完全分道揚鑣,但是指望依靠美國來恢復英國的大國地位基本泡湯。

    1957年,西歐六個國家簽訂《羅馬條約》,成立歐共體後,為了和歐共體對抗,英國在1959年聯合了瑞典,丹麥,瑞士,挪威,奧地利和葡萄牙籤訂了《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條約》,成立了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和歐共體對抗。

    但是英國的經濟重心日漸向歐洲轉移,歐洲市場對於英國越來越重要,如果英國繼續遊離在共同體之外,就有可能被完全排擠出市場,這對於英國非常不利,外加上美國的逼迫,艾森豪威爾甚至說:“如果英國不加入歐共體,英美特殊關係就會衰落”。

    麥克米倫

    在1961年,肯尼迪和當時的英國首相麥克米倫會晤的時候,明確表示美國贊成英國加入歐共體,且對麥克米倫保證,英國加入歐共體後,會和美國有更親密的英美關係,這是麥克米倫之所以在後來提交申請重要的催化劑。

    戰後英國加入歐共體是英華人不情願,不得已的選擇,當時的法國總統戴高樂早就認清了英國心口不一的事實,兩次否決英國加入歐共體,一直到戴高樂下臺,英國才真正加入歐共體,當然事後的一切都證明,戴高樂對於英國的認知是完全正確的。

  • 4 # 桂花香南山

    歐共體最初是由法德聯合倡導組建的,它共吸收了28個歐共體成員國。

    二戰後歐共體建立的初衷是為了歐盟國家政治聯盟,經濟互惠,建立大自貿區,增加歐盟國家的國際主導權和話語權。

    隨著加盟國的抱團取暖,歐盟日益壯大。

    被歐盟邊緣化的英國,自從二戰後經濟逐漸衰退、與歐盟各國的貿易競爭陷入困境,關稅得不到歐盟保護。

    在這種大背景下,英國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能夠順利進入歐盟的大貿易區、加入歐洲政治聯盟,並且想讓英國的製造業、農業、服務業取得更大的經貿收益,它於1973年申請加入到歐共體成員國裡來。

    幾十年來,歐盟各國福禍共存,政治保持一致,他們建立了歐洲貿易保護體系,歐元結算體系,增加了國防力量,為各成員國提供了全方位的安全保障措施。

    現在國際形勢及其複雜,大國博弈越發緊張,傳統的結盟也在發生裂變。

    但作為美國傳統盟友的英國,又是為了自己的自身利益,它狠狠的踹開了歐盟,強硬的脫離了歐共體,義無反顧的投入到美國的陣營。

    有美國的密切合作,英國已經不再需求歐盟了。

  • 5 # 歷史緯度

    最近國際上有一個重大訊息,那就是英國脫歐了。2020年1月30日,歐盟正式批准了英國脫歐,這實際上是對歐洲一體化的一個重大打擊,也是經濟全球化的一個挫折。說到歐洲一體化就不得不提到歐共體,現在的歐盟就是從歐共體演變過來的。1967年建立起來的歐共體只是一個單純的經濟組織,1993年建立起來的歐盟是一個政治經濟雙重性質的組織。為什麼英國要加入歐共體呢?這跟當時英國的國內情況和當時的國際局勢是密切相關的。在當時的兩極格局下,英國經濟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市場和原料,英國需要擺脫美國的政治控制,英國需要應對蘇聯的軍事威脅。怎麼樣才能處理好這些事情?答案就是增強自己的力量。怎麼樣在短時間內增強自己的國力?答案是走向聯合。英國加入歐共體,實際上就是一種抱團取暖的行為,這種行為也的確是符合經濟全球化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的。所以,處於冷戰中的英國為了自保和發展加入了歐共體。

    結合當時英國所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經具體分析後,推匯出英國家屬問題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政治方面的原因:英國想要擺脫美國的政治控制,從而實現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恢復英國歐洲的中心地位及世界性大國的地位。

    二戰前的國際格局是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英國是世界一流強國,英國是世界秩序的制定者和掌控者。而戰後的國際格局是兩極格局,美國和蘇聯成為了一流的超級大國,而英國則只是美國的小弟,成為了二流國家,成為了國際秩序的遵循者。前後對比的巨大差距,造成了英華人巨大的心理落差。不甘心的英華人能怎麼辦?加入歐共體。

    國際地位的下降的確會使英華人心裡不平衡,但更讓英華人感到憤怒的是美國對其政治的控制。二戰後的英國的確是戰勝國,但英國卻不得不在政治上與美國保持一致。為什麼呢?一是因為美國的實力強大,二是因為英國欠美華人錢。馬歇爾計劃實施以後,英國從美華人手中得到了大量的貸款性的經濟援助。俗話說:拿人手短,吃人嘴短。在經濟上借人家的錢,在政治上當然要受人家的控制。英華人甘心受美華人的政治控制嗎?當然不。怎麼辦?加入歐共體。

    二戰後的英國雖然是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但在兩極格局下的國際事務是由美國和蘇聯決定的。英國從為所欲為的強國轉變成了俯首帖耳的弱國。英國想要改變弱國的地位該怎麼辦?加入歐共體,集合歐洲的力量抗衡美蘇。

    軍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英國想要擺脫美國的軍事控制,並企圖在北約內部取得均勢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英國必須面對蘇聯的軍事威脅,必須減輕蘇聯對英國的軍事壓力,在北約之外以其他力量來保障自己的國家安全。

    英國曾經是世界性的軍事強國,尤其是其海軍實力居世界第一。二戰前的英國憑藉強大的海軍縱橫全球而無敵手。然而,英國在二戰中竟然被德國炸成了廢墟,要不是隔著英吉利海峽,英國直接就被德國滅國了。最終英國還是藉助美國和蘇聯的力量才消滅了納粹德國。所以,二戰後的英國是有極其強烈的軍事上的不安全感的。

    美蘇冷戰開始以後,尤其是美蘇爭霸開始以後,美國和蘇聯的軍事力量瘋狂增長,英國每時每刻都處於美國和蘇聯的核威懾之下。如果美國和蘇聯發生了戰爭,那麼戰爭的核心地點一定是歐洲,作為歐洲大國但英國絕對不能倖免。為了自身的安全,英國不得已加入了美國主導的北約,接受了美國在軍事方面的控制。然而英國甘心嗎?當然不甘心。日不落帝國怎麼能夠接受昔日的殖民地的軍事控制與軍事保護?於是英國加入了歐共體。

    英國當時所面臨的最大的軍事威脅來自於蘇聯,英國知道單憑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阻擋蘇聯的鋼鐵橫流的。雖然有北約的存在,但英國仍然覺得應該加強自己的軍事力量。畢竟,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力量才是真正的力量。美國只是利用英國,而英國與歐洲其他國家則是平等的互利互惠。於是,英國加入了歐共體。

    思想和地理方面的原因:英國與歐洲其他國家是同一種文化,同一種文明;英國與歐洲其他國家都信奉人文主義,且英國與其他歐洲國家在地理位置上接近。

    英國為什麼要加入歐共體而不加入其他區域性的組織?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英國與歐洲其他國家在地理位置上接近。所謂的區域性集團,實際上是按照地理位置組織起來的。英國不加入歐共體,難道還能加入東盟?所以,英國的地理位置就已經決定了其首要加入的區域性集團就是歐共體。

    英國之所以加入歐共體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英國對歐洲有心理上的認同感。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都是起源於古希臘的海洋文明,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都認可人文主義,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都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他們都認可自由,民主和平等的資本主義思想。在英華人看來,英國和歐洲是一家人。既然是一家人,英國加入歐共體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美國本來是英國的殖民地,雖然在文化上一脈相承,但英華人瞧不起美華人;在英華人看來,美國只是一個暴發戶。蘇聯雖然也是屬於歐洲國家,但蘇聯的文化與歐洲文化並不完全一樣,而且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英國認為發展社會主義的蘇聯是其敵人。英國不會與爆發戶及敵人聯合,英國於是加入了歐共體。

    經濟方面的原因:二戰後,英國的經濟在美國的援助下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迅速提高。然而,迅速發展的英國經濟需要更廣闊的市場和更多原料產地。怎麼辦?殖民擴張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想獲得原料和市場只能透過歐洲內部的聯合。

    二戰前英國陷入了全球性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之中而無法自拔,二戰中英國積攢了幾百年的財富又因為戰爭消耗一空。所以,戰後的英國實際上從貴族變成了窮光蛋。不僅人民的生活水平嚴重下降,政府的財政收入也嚴重下降。英國如果不能儘快的推動經濟的發展已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那麼英國就有可能變成社會主義國家。怎麼提高經濟水平?接受美國的經濟援助。

    得到了美國的經濟援助後,英國憑藉雄厚的工業基礎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迅速的恢復了經濟實力。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英國政府的財政收入不斷增加,英華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然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英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需要更廣闊的世界市場,但英國已經不能像以前一樣進行殖民擴張了,且英國以前佔據的殖民地大部分都獨立了。怎麼辦?加入歐共體。歐共體內部成員國大都是發達國家,其聯合起來的市場是非常廣闊的。

    英國需要歐洲其他國家,歐洲的其他國家實際上也需要英國;雖然法國對英國加入歐共體的動機心有疑慮,但法國最終還是允許英國加入了歐共體。歐共體成立以後,還逐漸的建立起了歐洲統一的大市場,歐共體內部的合作程度也越來越高。英國需要這樣一個高度合作的大市場。

    世界發展趨勢方面的原因: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要求各地區走向聯合,區域集團化逐漸成為了一種潮流。歐共體就是一個區域集團,英國加入歐共體就是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二戰結束以後,美國建立起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憑藉強大的經濟實力,美華人控制了世界的金融和貿易,取代的英國在經濟上以前的國際地位。雖然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是美華人擴張的工具,的確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英華人雖然不甘心,那也只能認了。以美國為中心的更對世界經濟體系的建立實際上意味著世界經濟進入了全球化。

    經濟的全球化是一種潮流和趨勢,是不可阻擋的,只能順應,只能加入。英華人雖然仍然有日不落帝國的雄心,但英華人不可能逆歷史潮流而動。所以,英國最終還是加入了全球化的潮流。英國怎麼加入全球化潮流的?加入歐共體。歐共體是一個區域性的經濟集團,而經濟的區域集團化是全球化在當前的表現。從根本上說,英國加入歐共體實際上是被經濟全球化的潮流推動所致。

    英國是一個老牌的資本主義強國,其經濟本身就有雄厚的基礎,這種雄厚的基礎導致其經濟在加入歐共體後仍然保持了強大的獨立性。現在,如果英國經濟的獨立性不能與歐盟經濟相容,那麼英國脫離歐盟是早晚的事情。

    總之,英國加入歐共體是符合當時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與趨勢的,是順應了人類社會發展方向的一種行為。在區域集團化大力發展的基礎上,才能真正的實現經濟的全球化。英國加入歐共體不僅促進了自身經濟的發展,還提高了英國的國際地位,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自身的安全。可以說,英國加入歐共體在一定程度上衝擊了兩極格局,使世界多極化趨勢開始逐漸出現。也就是說,英國加入歐盟企業不僅符合經濟全球化的趨勢,還符合政治多極化的趨勢。現在英國脫歐,實際上是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趨勢的一個挫折。

  • 6 # panzerbest

    實力不濟,否則約翰牛還是會光榮孤立。兩次大戰,英法德全部打殘了,大大弱於美蘇,無法控制殖民地,一露頭就捱打,法國在印支被中國趕走,英法佔蘇伊士被美蘇中趕走,這幾個貨終於迴歸歐洲,如果還想對國際事物有發言權,聯合是比較好的選項。

  • 7 # 鞅論財經

    二戰之後的歐洲大陸一片廢墟,需要重建家園和重組政治格局,英國與歐洲大陸隔著英吉利海峽,卻還是有些格格不入的感覺。英國要在政治和經濟上更好地融入歐洲體系,以及在歐洲尋找到時間的立錐之地,就需要跟西歐各國步調一致。

    在西歐國家中,當時的西德、法國和英國是西歐的最具實力的國家,而英國顯然是排在了第一的位置,可德法卻是相互競爭。法國為了得到西歐的盟主角色,一直以來都是極力反對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的組織中,而且,英國也確實有心加入,但卻是被排除在外。

    直到後來,德國的不斷強大,法國根本就沒有能力來壓制德國。尤其是柏林牆倒塌之後,東西德的統一,整個德國經濟在歐共體中如日中天,成為了歐洲的經濟發動機。法國才不得不接納英國納入到了歐盟之中,以英法兩國之力來平衡德國的咄咄逼人。英國加入了歐盟(及歐共體)也是如願以償。

    可隨著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以來,歐豬五國的債務危機出現,並蔓延到了整個歐洲。再加上歐洲老齡化愈加嚴重,移民政策帶來了混亂局面,甚至連德國的GDP也出現了負增長,歐洲發動機也熄火了。整個歐盟陷入了無盡的漩渦之中。

    本就沒有廢除英鎊的英國,歐元區的經濟下滑或歐元的不斷貶值對英國的影響相對要小一些,而是制約英國的因素也相對要小。英國就又開始著手脫歐的步伐,並在今年單方面宣佈脫歐。這等於走了一個大迴圈,曾經一直想入的歐洲共同體,如今卻選擇了要求脫歐。其實,無論歐盟和歐元都是一種同美國分庭抗衡的思路,希望可以擺脫美國的制約,讓歐洲重建壯舉。可從歐盟成立的第一天開始,歐盟就在美國的使絆下硝煙瀰漫中度過,最終走向了無盡的深淵裡。但當年的歐洲共同體卻是為了聯合歐洲更多的國家捆綁在一起,和北約一起對抗前蘇聯,這是美國做希望的,也是英國為了尋求在歐洲大陸具有更大的發言權,於是需要極力加入這個組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城市的老字號曾出現在古裝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