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網言軍事
-
2 # 玻璃貓11
古代首先你需要確定,上古,中古,近古還是近代麻煩說明清楚,如果上古就是木棍木槍,中古就是長矛,今古就多了有馬槊,有軟弓,有骨朵,也有馬刀,近代還有馬刀,火槍,麻煩說清楚年代
-
3 # -150862046
輕騎和重騎分有二種分法,一種是管衝擊騎兵叫重騎兵投射騎兵叫輕騎,還有一種就是按照防護區分。 重騎兵武器是按照任務選擇的 ,例如對付遊牧騎兵長槍或者矛類衝擊武器是無效的,而對付步兵和重甲騎兵長槍更有效。劍和馬刀是通用武器,被廣泛使用。輕騎主要武器是拋矛和弓箭後期也使用火槍。 拜占庭帝國的騎兵是雙效騎兵能射箭也能衝鋒,但是古代遊牧民族都可以算雙效騎兵。所以長矛弓箭和馬刀是最佳武器組合。
-
4 # 國家人文歷史
說到古代騎兵的裝備,其實選擇還不少。一般根據戰術要求,會有不同的裝備。比如說重騎兵比較青睞矛、戈、刀、劍等近戰武器,用於近戰決鬥。輕騎兵則是以靈活與機動性為主,擅長遠攻,所以一般會選擇弓箭、輕型弩、標槍等武器。到了文藝復興之後,還有過各種卡賓槍和手槍。
總體上來講,弓箭是輕騎兵使用時間以及範圍最廣的武器。在東歐地區、中亞、西亞和東亞地區還有一種複合弓。這種弓與一般的單體弓有點不一樣,主要是由筋、角、木、膠等多種材料製成的,最大的優點就是延展性好,意味著在張弓的時候可以積蓄更多的力量,這樣射出的箭就更有穿透力非常適合在馬上作戰。
對於重騎兵來講,其實劍不一定是標配,但是長矛可以說是黃金配置。矛的長度一般來講也就1.7米到1.8米左右,既可以刺殺又可以投擲。不過亞歷山大大帝時期曾經有一種“緒斯同”騎槍,大概是一種長有三點五米到四點二五米的長騎矛,兩邊都是尖的。對於重騎兵來講,衝擊戰術是主要的進攻方式之一,諾曼人曾經發明瞭一種“站立式夾槍衝鋒”就是站在馬鐙上持槍去刺殺。這個無論是在衝擊性上還是在準確性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除了上述的這些武器之外,還有重劍、彎刀等都是騎兵裝備的常用武器。此外,還有一種來自中亞地區的古老武器,戰錘,也是重要的破甲武器。比如說10世紀的拜占庭騎兵裝備的戰錘,全鐵,還帶有三、四、六稜尖角,算是黑科技了。中國歷史上也有類似的,比如說金國的狼牙棒、遼朝的骨朵,都是戰錘。
-
5 # 冷兵器研究所
先從輕騎兵說起吧!
輕騎兵的歷史顯然較重騎兵更為悠久。公元前9世紀之前,世界各國那些還算不上騎兵,只能作為戰車、步兵的輔助兵種被使用的騎手們,已經開始承擔諸如巡邏、通訊、偵查與反偵察、小範圍戰鬥、劫掠等日後所承擔輕騎兵任務了。而1812年,拿破崙遠征俄國之時,就被哥薩克輕騎兵襲擾得痛苦不堪,甚至發出了“如果我的軍隊中有這些哥薩克,我將橫行於天下”的感慨。
基於這樣的戰術需求,所以輕騎兵雖然與重騎兵一樣,也會擁有矛、劍、刀等近戰武器,但從古典時代一直至文藝復興時期,大部分輕騎兵最主要的武器則是儘量避免近身衝突的遠端武器,諸如弓箭、輕型的弩、標槍,而文藝復興時期之後則是各種卡賓槍與手槍。
1,輕騎兵的鐘愛:弓箭
弓箭是輕騎兵使用時間最長與範圍最廣的武器,特別在東歐、中亞、西南亞與東北亞等地區。輕騎兵們主要使用的弓是複合弓(並非現代射箭比賽使用的複合弓,或稱合成弓),複合弓在中國、亞述帝國、埃及王國等地區很早開始使用,更是典型的草原輕騎兵所攜帶的必要武器。
複合弓與單體弓不同,是由筋、角、木、膠等多種材料所製成。製作複合弓的大致流程如下:首先加工木塊(或竹塊),使用切削,燻蒸等方法制成特定大小,此為四材之“木”。其次,切削牛角(少數地區因為牛的匱乏,也有使用羊角的方式)以迎合弓臂木塊形狀,此為四材之“角”。再次,把動物的筋腱透過去除油脂,乾燥,反覆捶打等過程處理後,用手撕成極細的筋絲,此為四材之“筋”。最後,用低溫水解法,從海魚鰾(在不易獲得海魚的地區也使用牛筋或鹿筋)中熬煮出大分子蛋白膠(魚鰾膠),此為四材之“膠”。另外,由於材料與彈性的因素,很多種複合弓在不掛弓弦的時候,往往是反向彎曲的,因此被稱為反曲弓。
一般來說,弓箭的殺傷射程大約為100米。但實戰中,除非是遠距離的襲擾射擊,一般騎射手的射擊距離會遠比這個小。連李廣這樣讓匈奴人都懼怕的神射手,保證騎射命中率的準確距離也不超過70米,“其射,見敵急,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根據現代弓箭愛好者的復原,騎射狀態下,要想命中人型大小,最好不要超過40米。匈牙利著名騎射大師卡薩,所開辦的騎射學校,最近的靶子距離只有9米。因此,往往騎射作戰距離一般不超過40米,甚至有時候更近。而較近距離的弓箭精準射擊時,射手也會盡量瞄準面部、腋窩、腿部這些無甲、甲少的地方。比如根據記載,明末八旗軍作戰時,就喜歡在近距離弓箭射擊對方無防護的面部和脅部,“賊於五步之內,專射面脅,每發必斃”。
值得注意的時,複合弓並非輕騎兵的專屬武器,東南歐、西亞、中亞、東北亞等很多地區的重騎兵,也都裝備複合弓,諸如中國唐朝重騎兵、拜占庭重騎兵、波斯薩珊騎兵及絕大部分草原民族中的重騎兵都是如此。當然包括縱橫天下的蒙古重騎兵。
總之,在騎射技藝精湛的人手中,弓箭是一件相當可怕的武器。
比如北宋末年,河北路兵馬鈐轄李侃曾率禁軍、民兵二千人,遭遇了十七騎金軍。這十七騎金軍分為三隊,以七騎居前衝突,各分五騎為左右翼,乘勢掩之。十七騎金軍且馳且射,結果擊潰了兩千宋軍。史書上記載:“奔亂死者幾半。”
考慮到,十七騎金軍攜帶的箭矢不可能殺掉一千人。“奔亂死者幾半”中逃散必然居多,而且當時河北宋軍已經腐爛透頂,實在沒有什麼戰鬥力。但饒是如此,十七騎金軍僅憑“且馳且射”就擊敗兩千宋軍,仍可見騎射之威!
2,雷電的力量:卡賓槍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早期,隨著火器技術的成熟,原來並不善於騎射的歐洲騎兵們,擁有了一種能給他們帶來騎射能力的武器——卡賓槍。這裡的“卡賓槍”是廣義的,主要指近代早期騎兵所使用的、相對步兵用版本相對較輕與較短的騎兵版本火繩槍。
之後,取代火繩槍是一種被稱為“輪簧槍”的火槍。這也是一種在16世紀末至17世紀受所有歐洲騎兵們,特別是擁有一定財力的騎兵青睞的火藥武器。這種槍的原理得益於鐘錶式的機械齒輪打火,類似於今天的傳統打火機。它有一個轉輪點火機的機關,先用鑰匙將連線在一個小輪子上的彈簧上緊,然後依靠扣動扳機,就可以驅動齒輪摩擦火石,產生火花,點燃火藥池中的火藥,使火槍射擊。可見,輪簧槍解決了最令騎兵們煩惱的火繩點火與要防止其燒完的問題。
當時的騎兵們往往準備好二把或者二把以上均裝彈的輪簧槍,有時竟然能高達六把。輪簧槍槍一般被插入固定在馬鞍兩側的槍套裡,需要射擊時,可以直接拔出開火。但是,輪簧槍出現之後,較多是重騎兵使用。當然,他們比火繩槍昂貴,但並非特別昂貴,在大量生產之後價格並不超過一把重型火繩槍。可輪簧槍的結構較為精密,內部的簧片結構等等往往需要定期擦拭保養防止生鏽。
根據當時的記載,輪簧槍在30碼(27米左右)的距離上,射擊真人大小的目標,命中率能達到85%,並能有效擊穿2毫米的鋼板(當時輕型胸甲的厚度)。根據現代測試,輪簧槍能精確命中10碼(9米左右)距離上的目標,對20碼也能達到80%的命中率。而當時騎兵為了在賓士的戰馬上保證命中率,射擊距離往往很近,以至於有人誇張的說,他們喜歡把輪簧槍“頂在敵人臉上開火”。
3、千鈞之力:騎矛
自從重騎兵開始出現,長矛就成為其標配。不過,早期斯基泰騎兵、波斯騎兵的騎矛還保留著標槍的功能。矛的長度並不很長,約1.7米-1.8米,既可以作為刺殺武器,也可以作為投擲武器。
到了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大帝麾下的馬其頓夥伴騎兵,則被部分軍史學家稱為古典時代的第一種衝擊型重騎兵。他們裝備著緒斯同騎槍,一種長約11.5-13.9英尺,也就3.5至4.25米的長騎矛。這種騎槍的長度甚至超過了斯基泰重甲騎兵所使用的3米長矛。
從此之後,長騎矛作為重騎兵的主要武器開始統治戰場。公元前1世紀的帕提亞重騎兵使用與諸斯同騎槍幾乎同等長的“康託斯”騎矛,使用了高舉過肩向下刺或是雙手握持平刺的方式。
中國則是在兩晉南北朝時期普及了這種被稱為“槊”的長騎矛。在中國騎兵輝煌的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它們也是中國重騎兵最重要的武器。到了10世紀,中國北方的金政權,也非常偏好長騎矛。甚至清代的護軍驍騎長槍,長度也為一丈三尺七,即4米38。
到了拿破崙戰爭時期,鑑於為法國而戰的維斯瓦軍團波蘭槍騎兵的兇狠和勇猛,拿破崙便著手將若干龍騎兵團改為槍騎兵團,曾多次遭遇法軍槍騎兵痛擊的其它國家也紛紛組建起自己的槍騎兵部隊。此後,槍騎兵這個被拿破崙重新復興的兵種一直存在到一戰期間。
4、收割生命:馬刀
馬刀是東方國家,包括中國都較為偏愛的武器。在漢代騎兵就逐漸淘汰了過去並不適用於騎兵砍殺用的鐵劍,而使用刃長約1米左右、單直刃、厚背的環首刀。這種細長便捷的直刃馬刀,可以劈砍也可以突刺,非常普及,到唐代也很流行。有意思的是,這種刀在國外英語資料中常被譯為“劍”。一方面英語詞彙中沒有單獨描述“刀”的詞,各種刀都是專有名詞,另一種原因可能是當時中國刀由於直刃且刀刃較為細長。但實際上這種單刃刀與歐洲雙邊開刃的劍區別還是很大。到了10世紀,可能是中亞突厥化及波斯化的影響,包括中國在內的東方騎兵都開始使用刀刃帶有弧度、有利於劈砍的突厥式彎刀過渡。這與當時的拜占庭帝國也同時使用羅馬晚期繼續演變的直刃劍,以及“帕拉邁恩”曲身劍的情況很類似。
此後,隨著奧斯曼帝國的崛起,歐洲騎兵,特別是東歐騎兵也越來越多的使用馬刀了。
馬刀的優缺點都非常明顯,那就是對付無甲目標異常兇狠,但對有甲目標非常無力。比如17世紀後期,奧地利名將雷蒙多·蒙泰庫科利在與奧斯曼人作戰時,發現土耳其彎刀對無防護目標擁有可怕的殺傷力。因此,他不得不讓自己的騎兵在東線戰鬥時重新穿上了幾乎被淘汰的四分之三甲。
時至今日,我們還能在歐洲擔負著儀仗隊任務的騎兵那裡,看到馬刀的身影。
5、騎士的榮耀:長劍
其實,標準意義上的騎兵用劍比馬刀更為悠久。一般來說,騎兵用的劍較步兵長一些,諸如斯基泰騎兵用劍,比其周遭民族的短劍(如希臘人)都長,達到了50-70釐米。之後,隨著冶金技術的高,馬上長劍逐步替代了短劍。諸如羅馬人也在公元2世紀左右,受周邊民族的影響,逐漸將羅馬帝國經典的羅馬短劍(gladius)進化成了新的羅馬長劍(Spatha)。這些羅馬長劍劍刃一般為0.75米——0.85米。這種類似的長劍在歐亞大陸主流地區都成為最普及的騎兵短兵器。到了10世紀,東羅馬帝國騎兵用劍則是羅馬長劍的延續——spathion,它的劍刃長度更長,達到0.85-1.15米。之後,由於地處歐亞交界板塊,拜占庭重騎兵如前所說,也開始逐漸使用曲身軍刀。
中世紀的歐洲騎兵則繼續發展他們的騎兵劍。隨著冶金技術的提高,這一階段騎兵劍變得更長。在13世紀之前,騎士劍長約39英寸(99.06釐米),單手揮舞。這種單手劍在步戰中使用時一般搭配一面盾,在馬背上則多作為備用武器,用於騎槍報廢的情況下。
到了17世紀,手半劍已經刺劍(rapier,又叫作細劍、迅捷劍)的戰場版本——闊劍(Broadsword)所取代。究其原因,自然還是鎧甲的衰落。與此同時,長劍在歐洲騎兵手中的地位,受到了馬刀的挑戰。
6、鎧甲的剋星:戰錘
除了刀劍意外,源自中亞的古老武器——戰錘,因其良好的破甲效能,長期被重騎兵——特別是東方重騎兵所青睞。這些適合對付重甲目標的武器,斯基泰重騎兵也可能是最早裝備的,之後帕提亞重騎兵、波斯薩珊重騎兵、東羅馬(拜占庭)重騎兵都非常青睞釘頭錘或戰錘的使用。對於10世紀的拜占庭重騎兵,全鐵錘頭,帶有三、四、六稜尖角戰錘的重要性已經超過了劍。
受中亞的影響,中國北方少數民族也喜歡使用錘類武器。比如遼軍騎兵偏愛一種被稱之為“骨朵”的打擊兵器。這是一種木製長柄的前端安裝上石質或金屬的頭的類錘類武器。這種鈍器在西方同時代被稱為“晨星”錘,與一般意義上的“釘頭錘(mace)”是一類,並且稍有區別。遼史中說,遼國的正規軍——契丹正軍每一名士兵都裝備一件骨朵和一件斧鉞。金國騎兵也同樣很鍾愛各種打擊性鈍器,諸如狼牙棒,以及西北地區傳入的連枷——一長一短、用鐵鏈連線的硬木棒,以便騎兵在馬上向下拍擊敵軍的步兵。
另外我們中國還有一種傳統破甲武器——鞭、鐧。
之後,隨著鎧甲的逐漸消失,以上這些破甲武器也就在戰場上逐漸消失了。
-
6 # 有書博物館
如果是要問古代騎兵裝備的武器,個人認為應該是指冷兵器時期的騎兵武器。那麼大家就可以來看看,在東西方國家的騎兵身上,一般會裝備哪些武器。
東方騎兵類武器:
東方騎兵和西方騎兵有些許不同,東方騎兵一般比較講究機動,這主要是由於中國的地形多以山丘、河流為主,且馬種承重能力不如西方,因此,東方騎兵一般都是以遊騎兵為主,甲騎具裝騎兵出現的時間並不多。東方騎兵主要裝備的武器有:
1、長兵器類:長矛、槍
這個主要是騎兵肉搏時使用的長兵器。俗話說一寸長一分強,所以騎兵在肉搏的時候一般都會使用長矛、槍進行攻擊。當然也有其他的長兵器,比如槊、戟等兵器,不過由於造價成本和使用難度比較高,所以出現的頻率並不多,漸漸被時代所淘汰。在這裡想說一下的就是,大規模騎兵戰的時候,主要是靠衝擊殺人,因此騎兵使用大刀類武器的並不多,像關二哥用的青龍偃月刀,只不過是武將使用,沒什麼代表性。
2、短兵器類:腰刀、劍、鐧、鋼鞭等
這個主要是輕騎兵使用的武器,主要是透過較快的馬速帶動刀刃割傷敵人。在騎兵戰中,由於速度很快,因此長槍類武器在刺中敵人以後,騎兵一般很難再握住或者把槍從敵人身體上拔出來。所以騎兵一般在擊中敵人之後會立刻撒手,改使用短兵器。
所以,東方騎兵裝備的短兵器類,一般都是根據個人愛好,使用腰刀、劍、鐧、鋼鞭之類的武器。唐朝時期的大將秦瓊,就善使鐧,號稱“殺手鐧”。
刀
鐧
鋼鞭
3、遠射類武器:弓、弩
這是騎兵拿來進行遠端打擊敵人使用的武器,當年蒙古人就是靠著這個東西席捲了天下。
傳統筋角複合弓
傳統手弩
西方騎兵類武器
在古代西方,由於人口基數低,騎兵數量少,所以一般騎兵都是有爵位的貴族才能裝備的起。
而且古代西方的戰爭基本上也不講計謀,一般都是約定時間地點,兩軍擺陣互相沖擊,直到有一方失敗為止,因此西方的騎兵並不怎麼要求機動,這無形中就導致西方的騎兵趨向於少而精的重騎兵化。所以西方騎兵部隊一般都會使用以下類別的武器。
1、長兵器類:騎槍、矛
由於西方騎兵都是正面對決,為了能先攻擊到敵人,因此西方騎兵的騎槍和矛比東方騎兵要長很多,有些騎槍平均長度能達到17英尺( ≈5.18米),有的長度能有19英尺(≈5.79米)。
2、短兵器類:錘、流星錘、騎士劍
當然了西方騎兵也有短兵器。也是在突擊之後,騎兵扔掉長矛,開始用短兵器,由於西方騎兵均以重騎兵為主,所以騎兵武器也一般以重型單手武器或者重型破甲武器為主,比如流星錘,錘,騎士劍等。
騎士劍
流星錘
有一點要說明一下,古代西方的騎兵一般是不用弓和弩的,這主要是弓對於重灌騎兵傷害不大,沒人用。而弩則是傷害太大,被西方的人認為是一種卑鄙的武器,使用有悖於宣傳的“騎士精神”,因此被教廷禁止使用。
以上就是東西方騎兵一般使用的武器,至於哪個最好,我倒覺得沒有哪個是最好的,在什麼環境下哪個最適用哪個就是最好的。
-
7 # 火器工坊
這個問題可以分成輕騎兵、中型騎兵、具裝騎兵來回答。
首先是輕騎兵,輕騎兵一般都是輕甲或者無甲,他們的機動性最高,可以充分發揮馬匹的速度。
因為缺少防禦能力,所以輕騎兵更善於遠端攻擊,比如騎射、標槍之類的,相對應的,輕騎兵往往會裝備弓箭和標槍。和步兵不同,騎兵所用的弓箭通常都是短弓,射程也是要近於步弓。但是在30—50米的範圍內,騎弓的威力還是很客觀的。歷史上依賴騎射的民族很多,而且多是遊牧民,像匈奴、斯基泰、阿瓦爾、突厥、蒙古等等。就是農耕帝國的崛起,往往也離不開對騎射的重視,比如拜占庭、大漢和波斯等等,都曾憑藉優秀的騎射手反擊了侵擾他們的遊牧民。
除此之外,輕騎兵還可以裝備馬刀、長矛一類武器以防隨時都有可能發生的短兵交接。
再就是中型騎兵,中型騎兵的定義是騎兵有鐵甲或者青銅甲,但是馬匹只有馬具,沒有甲冑。應該說中型騎兵是古代史上各個國家數量最多的騎兵部隊了。一方面只是人甲的話,馬匹不會負重太多,因此仍然可以保持高機動性。但同時也是因為騎兵穿有金屬甲冑,因此在近戰時,中型騎兵有著更多的優勢。中型騎兵能夠運用的武器很多,長者諸如長矛、大刀、長戟,短者刀劍斧錘鞭鐧枷鏈。同樣的,中型騎兵也可以使用弓箭標槍一類的遠端武器,在唐宋兩代,騎兵還會使用短弩,同樣的在歐洲的中世紀末期,西方的中型騎兵也有會裝備弩箭,或者火門槍和簧輪手槍。
在作戰時,中型騎兵可以和敵方騎兵對沖;也可以迂迴包抄步兵方陣;或者追擊敗逃的敵軍。
最後就是具裝騎兵,具裝騎兵通常只有一個用處——衝擊地方混亂的步兵或者騎兵陣地。對於一些裝備較差的步兵方陣,具裝騎兵也可以直接衝過去。
也是因為這種充分的需求,具裝騎兵多是使用騎槍和錘一類的打擊武器。憑著厚重的甲冑,戰場上很少有軍隊能傷了他們。
當然具裝騎兵也可以遠端打擊敵人,所用的多是弩箭和火門槍。
回覆列表
從東亞騎兵歷史來看,單兵武器演進所遵循的規律並不複雜,也非一成不變,簡言之就是隨著生產力水平發展而不斷完善、進步。
以北方遊牧民族為例——依託內地發達手工業的秦漢騎兵以工藝複雜的弩為遠射兵器,並配備青銅或鐵製長短兵器,而同時代的匈奴騎兵還在用動物骨頭磨製箭頭。但是等到南北朝中後期,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不僅裝備了更加完善的馬鐙、馬鞍,還建立了“甲騎具裝”的強大重騎兵,他們手中的武器質量也得以突飛猛進。
比如建立夏國的匈奴貴族赫連勃勃大王,他就給製造兵器的工匠定下一條絕殺令——弓箭射甲不透,立殺弓匠;如果甲冑被射穿,就把製作鎧甲的工匠殺掉。如此嚴苛到極點的軍工生產標準,估計在中外歷史上也算空前絕後了。
為什麼要強調弓箭對於東方騎兵的重要性呢?因為戰馬只是賦予了東方騎兵以強大機動性,而弓箭則給了東方騎兵更多的戰術選擇——由於打擊範圍更遠,東方騎兵藉助強弓硬弩,就可對敵發起“不接觸作戰”。他們能夠相對安全地襲擾、殺傷對手,發令預警(鳴鏑),實施火力偵察,縱深迂迴包抄的騎兵大集團戰術亦由此應運而生。
書歸正文。等到唐末及至宋代,北方遊牧民族再次進佔中原,騎兵武器裝備更上一層樓,製作精良的複合弓得到普及,金國重騎兵“鐵浮屠”身披外形如塔狀的板條盔甲,手拿長槍、彎刀和狼牙棒如牆而進,威力驚人。南宋晚期,蒙古人在北方興起,他們同樣依託中原發達的生產力,極大地改進了武器裝備。
看似到了明清時代,騎兵武器已經沒有多少改進餘地,實則不然。明代名將戚繼光就組建過裝備火銃的火槍騎兵,但其戰法是先用火器阻擊、殺傷蒙古騎兵,然後與之近戰肉搏。後來隨著火器發展,從波斯、奧斯曼帝國和中亞傳入的比較輕便的火繩槍(鳥槍),在當時一些遊牧部落乃至清軍中都有大量裝備。康熙年間給清廷造成很大安全壓力的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他麾下2萬多人馬中,竟包括有8000至1.2萬名火槍手(比例高達30%至50%)。
嚴格來講,準噶爾騎兵已經不再是成吉思汗時代或者明朝所對抗的傳統蒙古軍隊,而是一支兼具機動性和火力的火槍騎兵。史載,1690年烏蘭布通之戰期間,準噶爾軍隊居高臨下用火槍狙擊以密集隊形仰攻的清軍,使後者蒙受慘重損失,連國舅爺佟國綱都被打成篩子而陣亡。
1731年的和通泊之戰中,2.4萬清軍被6萬配備火繩槍的準噶爾軍隊揍得幾乎全軍覆沒,僥倖突圍逃生的清軍將領5處受創,其中竟有4處屬於火槍傷。等到乾隆年間收復新疆平定大小和卓叛亂時,後者所率回部騎兵更是清一色的火繩槍,清宮珍藏的銅版畫對此有生動描繪。
簡單總結一下,從最大化地發揚騎兵縱馬馳突的威力上來講,冷兵器時代比較“趁手”的東方騎兵武器主要是——長矛(便於藉助強大沖擊力對敵突刺)、彎刀(相比直刀更容易握持和省力,且殺傷面更大)、弓箭(發射速度、命中率都優於早期火器)。
同樣的規律在西方騎兵武器演化中也有體現,但也有比較大的差別——古希臘、古羅馬時代的騎兵因為主要配合步兵作戰,所以裝備的武器無非是短劍、長矛和簡化的騎兵用盾(梭形)。而到了中世紀,騎士全身披掛板甲,能用的武器依然是改良過的長劍(西方人很喜歡直劍)、長矛和盾牌。您說弓弩?想都別想,高貴的騎士怎麼可能去觸碰賤民使用的長弓(馬上使用也不合適)和弩呢?中世紀後期歐洲倒是出現了火槍騎兵——其實就是裝備1-2支短槍(單發)的重甲騎士。
再之後到近代前期(拿破崙戰爭是鼎盛階段),西方騎兵武器反而“退化”到以馬刀、長矛等冷兵器為主,當然也普遍裝備火槍(散射效果並不好,難以對抗步兵方陣)。這是因為隨著火器和近代步兵戰術的發展,騎兵地位已大大下降,與其費勁巴拉地改進和加強騎兵裝備,不如迴歸前者的核心價值——機動性和突擊力強。為啥拿破崙眼饞自由散漫的哥薩克騎兵?還不是因為後者神出鬼沒擅長打游擊戰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