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贛南印象Vlog

    您說的贛南客家文化城位於贛縣,佔地600畝,總投資6000萬元。整體設計外方內圓,整個建築風格即秉承了傳統文化建築理念,又結合了濃郁的地方人文特色,她集祭祀慶典、文博展覽商貿活動、休閒娛樂為一體,是國內目前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客家文化建築群,是一座展示客家文化的“大觀園”!那到底值不值去了,我給您做個介紹吧,相信您會有一個瞭解!

    城內包括客家宗祠、太極廣場、楊園公祠、藝術長廊、客家博物館、風情街等主要景點。是國家AAAA級景點。

    客家牌坊:客家文化城有城門牌坊、路門牌坊各一。客家文化城城門牌坊,又稱三和坊,為六柱五間三層的結構。“三和”即太和、中和、保和,寓意天地人和諧。它寬29米、高14.9米,“客家文化城”城名由中國書協主席沈鵬題寫。城門刻字全部為陰刻,上塗金粉,反襯整個牌坊的灰色色調,顯得莊嚴、厚重。 三和坊石柱上共鐫刻著六副對聯,全部為名家手筆,內容反映追念先氏、緬懷祖德、傳承客家薪火、再創客家輝煌的深刻內涵。文化城內共有名家撰、題的石刻、木刻對聯近四十副,是文化城的一大亮點,大家可盡情鑑賞。請看這三副對聯:“高映諸天,峰山聳翠,貢水推波,家鄉無處不詩畫;先民遺盛德,後世青藍,儒林藻彩,人傑逢時逾晉唐。”這副對聯是中國楹聯學會常務理事成立撰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趙永全書寫的,上聯是說客家贛縣如詩如畫般壯美,氣勢雄偉的文化城就建在著這片土地上的風景秀麗之處,對望青翠的群山,近臨滔滔東來的貢水;下聯是說客家先民創造了燦爛的客家文化,打造了內涵豐富的客家精神,世世代代的客家人承前啟後,人才輩出,如今時逢盛世,客家更是人文蔚起,興旺發達。“徙千里而溯三江為後代安身,昔日偶成萍水聚;拓六荒能育四寶,令先民駐足,此山應有鷓鴣啼。”這副是中國楹聯學會副秘書長劉慶華撰寫、中國書法協會理事、河南省書協主席李剛回書寫的,說的是,當年中原漢人南遷,溯贛江而上,在贛縣這塊美麗富饒之地繁衍生息,爾後又沿章貢二江向外發展。“公元前置縣含鷺村古韻湖島新風光耀祖地史冊;新世紀圍城展章貢波瀾楊仙靈性鑄融客家豐碑。”這副是胡國鋌撰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權希軍書寫的,意思是說,贛縣歷史悠久,客家文化底蘊深厚,在這片熱土上建設這座文化城,是功在千秋的偉業。

    牌坊的大門兩旁有一對麟麟。麟麟與龍一樣,是傳說中的神獸,象徵著威武莊嚴,寄予了近邪吉祥的寓意。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牌坊是兩邊低中間高的,這其中有一定的含義:牌坊層層向上,蘊含著客家人積極向上、客家興旺發達的良好祈願。路門牌坊的設計與三和坊風格一致,正面城名由全華人大常委、香港著名實業家、客家鄉賢曾憲梓題寫,背面城名由原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劉復之題寫。牌坊的4根柱子上都刻有反映濃厚客家文化內涵的楹聯。太極廣場:

    太極廣場面積6900平方米,是集會、舉辦大型活動和市民休閒娛樂的理想場所。地面由不同顏色的花崗岩砌成太極圖案,體現的是“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和生存理念。南遷柱:

    客家先民南遷柱位於氣文化城南面、太極廣場左邊,是五根石雕藝術柱。分別記述了客家歷史上的五次大規模南遷經歷。建築主色調為青灰色,顯得凝重。每根柱子用簡潔、抽象的圖案,透過浮雕、沉雕、淺雕等方式簡煉地將五次南遷背景、意義、特徵藝術性地體現出來。圖文都將相關的時代、遷徙線路和遷至地域、歷史事件、歷史名人考慮進去。柱基座刻銘文,內容為敘述客家南遷歷史的四言詩體。柱子由低到高排列,寓意著客家人每一次遷徙,都使自身得到進一步繁榮。不斷遷徙,不斷髮展,不斷進步,客家人永遠追求和平幸福。與客家南遷柱共築風景的是中間的一座塔——濟和塔。“濟和”二字意為客家人和哀共濟,同謀發展。柱與塔的構架明顯有些眾主捧月的態勢——五根南遷拄呈弧形拱衛著濟和塔。細細一追究,卻原來這裡麵包蘊著一層深意:歷盡滄桑的客家人,認為有今天的興旺發達,除人力因素外,還緣於有神明在暗中庇護。為了表現對神明的敬畏,故以濟和塔來彰顯。客家宗祠:

    客家宗祠是客家文化城的主體建築,祠名由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題寫。我們看到,它座北朝南,整個建築借鑑了客家的“九井十八廳”設計理念,採用的是典型的客家宗祠的外觀形象,整個建築風格及佈局顯得古樸、氣派、莊重,整個宗祠佔地3996平方米。

    在客家宗祠的大門兩旁各有兩個小門,從左到右分別刻有“經文”、“緯武”、“入孝”“出弟”字樣,代表的是客家人文武雙全,表現了客家人敬祖睦鄰、崇文尚武的傳統和經國濟世的才略。大門口兩旁有一對抱鼓石,抱鼓石具有修飾、支撐門柱和辟邪鎮宅的作用。“蔚和平景象,振國是風聲,發揚章貢英靈崆峒秀氣;恢家族規模,建民治基礎,光大楚丘宏業閥閱宗功。”此聯絡孫中山先生於民國九年為夏府戚氏聚順堂再建時贈聯,原刻於聚順堂中廳的上柱正面。夏府的戚坦天對辛亥革命作出過巨大貢獻,在重修該祠時,孫文欣然贈聯。

    客家宗祠分為前庭、中堂、後殿三個部分。照壁上一個大大的“福”字,它書畫合一,意境深遠,原題寫在在千年客家古村——白鷺古民宅照壁上,人稱“客家第一福”。細看這個“福”字,它的一部分筆畫己演變為展翅的蝙蝠、深情的回頭鹿、駕著祥雲的仙鶴。蝙者,福也;鹿者,祿也;鶴者,壽也。福、祿、壽齊全,“三星”高照是為“福”。為什麼最後這個“田”字卻工工整整呢?客家人傳統的觀念裡,田乃福之源,有不變的田才有恆久的福;再則,鹿(祿)望田,田即百姓,百姓為本,為官若忘本,則福去。這個“福”字表達了客家人千年來對“福”的理解和追求,也祝每一個走進宗祠的人“福祿綿長,鶴壽同春”!

    從客家宗祠大門沿中軸線到宗祠的中堂,共有11副對聯。這些對聯是從眾多的徵集作品中由國家級文化名家精心挑選出來的,無不取客家文化精粹,展示客家創業歷史,彰顯客家精神。並延請地方知名墨客和國家級書法大師書寫,這些大師們的墨寶用筆或遒勁,或圓潤,或柔美,異彩紛呈,讓人在領略到對聯藝術的同時,也感受到書法之美。前殿是一個客家建築特有的“天井”設計,屋簷四水歸堂,意思是“聚財”。天井之後是中堂,中堂是族譜展廳,在展廳兩邊的封閉式玻璃櫃裡陳列的就是族譜。中後殿之間迴廊的牆上,按逆時針方向嵌有159塊姓氏源流牌,以新百家姓順序展示客家百姓源流、分佈和發展情況。中堂和後殿之間的天井裡放置著一個碩大的香爐,青煙嫋嫋,為客家人提供了一個親情濃郁的祭祖場所,客家人在這裡可以寄託久存心中的那份綿綿不盡的情懷。後殿是祭祖大殿,名“謁祖堂”。謁祖堂中堂供奉的是炎黃帝的座像,它高3.6米,用實心椴木雕刻,外飾純金金鉑;在炎黃帝座像兩邊設的是神臺,供奉了160個姓的祖牌,全部都是用椴木雕刻而成的,我們看到,每個祖牌都製作得非常精緻,頂似寶蓋、加底座,四面邊框以鏤空雕龍裝飾。為了便於尋牌祭祖,設定了電鈕,只要按一下電鈕,相應祖牌前的蠟燭就會亮起來,遊客就可以開始祭拜自己的祖先。在神臺設有留言簿和功德箱,各位遊客可以在留言簿上寫上您的感受,在功德箱裡放進您的心意。

    濟和塔:

    濟和塔位於客家宗祠右側有塔,塔分為九層,塔與四周的花草石椅構成一景,甚美。在“濟和塔”一側,有序的排列著一排石柱,石柱上刻著浮雕,石柱底座上刻字,介紹各個時期客家先民南遷之勝況。客家藝術長廊:

    藝術長廊總長100米,廊名由中國文聯副主席高運甲題寫。它借用客家古代風雨橋風格,古樸雅緻,外觀獨特。

    藝術長廊中央有一堵藝術壁。對外的一面是客家詩牆——歷代名賢詠贛南詩文薈萃,集千古風雅於一廊,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另一面則為以長卷形式反映傳統客家百姓生產、生活場景、情態的客家民俗百態圖,藝術地再現了客家人農事、生誕、成長、求學、婚嫁、仕宦等情景。藝術長廊下有一口噴水孔塘,名天泉池,出自明代哲學家王陽明(守仁)在天泉橋向其弟子錢德洪和王畿所作說教的典故。客家博物館:

    博物館佔地1935平方米,建築面積1116平方米,直徑39米。館名由中國文聯副主席高運甲題寫。博物館借用了客家建築藝術的瑰寶——圍屋(其中的圓圓)的外觀特徵。客家博物館沿牆設有上下兩層走馬廊,為展廳,正北面設有古戲臺。一樓展覽區內處處懸掛花燈,渲染出強烈的客家文化與喜慶氛圈,平時用於舉辦各類主題展覽。世客會期間,這裡是個人收藏精品辰,古幣、古籍、古玩、古董、古字畫以及其他文物等等,琳琅滿目的富有濃郁贛南客家色彩的收藏品在這裡大展風采。“不大點地方可家可國可天下,這幾個角色能文能武能聖賢”。這是唐朝詩人李群玉撰寫的楹聯,如今鐫刻在仿古戲臺的舞臺兩側,頗有些復古的韻味。在這裡可以欣賞到極具地方特色的採茶戲和東河戲。

    二樓展覽以“客家搖籃”為主題,展出客家生產生活用具、服飾、教育、民間工藝、飲食、客家古建築、名勝風光等實物、模型、圖片、文字材料,全方位地展示客家人的昨天的輝煌歷史與今天的繼往開來。同時,館內還配置了錄影放映裝置,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停下腳步欣賞原汁原味的客家風情風貌。

    楊公祠:

    客家文化城對面的有一座山叫楊仙嶺,因風水大師楊筠松(救貧)而得名。傳說,五代盧光稠稱霸虔城的時候,楊救貧幫助盧光稠築城,特意去海邊搬山運石,回來的路上用仙術把山石變成黑豬驅趕,一路上,卻總有跟不上隊、被凡人識破的“豬”掉落人間,楊仙嶺就是楊公故意遺留下的山石。楊救貧曾在山上築廬隱居、著書立說、授徒傳藝,山上原有楊仙廟,現在還有遺址。建立楊公祠就是為了紀念楊仙,客家文化城選址在楊仙嶺下,也是考慮到對面的楊仙嶺這一要素的。靈飛池 、九曲橋 、合一亭:

    “九”是客家人心中的吉祥數,意為“久久長”。九曲,在贛南客家是自然美的象徵。翠竹掩映的九曲橋,小巧玲瓏,以一脈蜿蜒的景象,將楊公祠與客家宗祠自然銜接。橋中間的四角涼亭叫“合一亭”。合一,寓九九歸一,天下客家一脈同根,同心同德共謀發展。九曲橋下是靈飛池,池中有一對曲頸纏綿的石鵝和一隻調皮的小鵝,在碧清的池水中歡歌起舞。

    生肖園:

    生肖園位於西區,博物館前方。園內有石雕的十二生肖形象栩栩如生,形態各異,所謂“虎有虎威、兔有兔狡、猴有猴相......”,讓人極容易尋找自己的生肖屬相,情不自禁地曲體會、觀摩、感覺一番,頓生情趣。

    客家風情街:

    在客家文化城的東面、北面、西面的是風情街,風情街半圍合文化城,其馬頭牆的造型象龍背一樣,猶如一條龍圍護著文化城。風情街總佔地12525平方米,長835米,進深15米,建築面積約30000平方米,總投資1100萬元。風情街共有300多間店面,全部為仿古建築,灰磚青瓦,雕花格窗,廊簷下燈籠高掛,酒旗飄飄,體現濃郁的古街市風情,洋溢著客家的祥瑞氣氛。這裡集中了客家特有的美食、服飾、風物土產、旅遊紀念品等。遊人步入其中,就知步入客家風土人情的故園,可以隨意與俏麗的客家妹閒聊對話,購買客家土特產品,品嚐客家美味,體味客家風情。說到吃,贛南客家的是最有講究了,有名的客家特色菜有:贛江小炒魚、客家宴席必不可少的“荷包炸”、毛澤東命名的“四星望月”等;小吃有黃粘、魚條、燈盞糕等等;還有醇醇的米酒、香噴噴的擂茶……客家風情園:

    客家風情園 位於客家文化城南面,貢江岸邊,面積16340平方米,長約440米,為敞開式園林,整個建築融生態休閒和防洪功能為一體,植有綠樹、鮮花、碧草,其間置有“舞龍燈”、“鯉躍龍門”、“三疊龜”等石雕。靠楊仙大道的緩坡綠化頻寬約20米,中間草地問種榕樹、黃花槐、紅葉李等,並夾種海棠球、杜鵑、女貞、迎春花、拼色塊圖案。坡頂為鵝卵石,碎花崗岩鋪徹的石徑,寬4米。靠水面斜坡綠化帶分兩段,上段寬9.8米,植紅棒木配假連翹拼成隸書“客家文化城”五字,間種桂花樹、白玉蘭、鐵樹等。上段與下段中間有一3米小徑。下段種楊柳和篁竹。正對牌坊大門緩坡用火燒板鋪路可上坡頂,再經麻條石臺階下河灘遊玩。在風情園邊的貢江河段築一大型橡膠壩,開闢一個多功能水上游樂場,遊人可駕皮艇一展水上健將風采;也可在沙灘上嬉戲,沐清風,賞佳景,夏日即到貢江擊水;抑或到浮橋上與同伴閒步暢談,也可徒步直上楊仙嶺,覽名城之全貌,發思古之幽情。在城南二期工程中,風情園將拓展,西鄰贛州時間公園,東接充滿現代感的梅林大橋而至森林公園;風情園北邊的開闊地帶,兼具食宿、娛樂、購物等功能的客家賓館和一大片商住樓將拔地而起,與青山、綠水、名城共築人與自然新家園。而以客家文化城為點,近依周邊秀美山水和日新月異的梅林縣城!

    如果您耐心看完的話,應該對客家文化城有了一定的瞭解,如果您是客家人是值得去了解下客家的文化歷史的,個人建議還是每年3月份左右去,那樣的話您就可以去賞賞櫻花了,因為每年那個時候都有櫻花節,客家文化城,十里櫻花,黃蠟石展,只有您不嫌累,儘管去哈!

  • 2 # 手機使用者七月水

    客家這個名詞起源已經很久了,從山西洪洞大槐樹開始南遷開始,但真正在客家居住地家喻戶曉還真是從改革開放後。客家文化就更不要說了,就連客家人也說不清道不明,是文人墨客的事。

    贛南客家文化城能不能講得清楚明白,不知道。但值得去看看,瞭解一下南遷的路線也好。至於客家建築,衣飾,禮儀,語言,還是要多看看客家各宗祠的族譜。

  • 3 # 鵝說資訊

    值得一去朋友

    客家文化城佔地面積600畝。整個文化城的規劃設計充分吸取客家文化的精華,濃縮了獨具客家人文特色體現了客家建築傳統的外方內圓的建築理念,建築形式為徽派建築。主要建築有:客家宗祠、客家博物館、楊公祠、大門石牌坊、客家太極廣場、客家藝術長廊、風水山、九曲橋、南遷柱、濟和塔、客家風情街、客家風情園等。

    贛南客家文化城位於贛州市贛縣梅林鎮楊仙大道1號。開放時間8:30一17:30

    客家文化城距民航贛州黃金機場19公里,車程約22分鐘。距離贛州火車站約8公里。車程約10分鐘。距贛州東火車站約3公里,車程約4分鐘。距贛州客運碼頭約8公里。近高速公路主要有粵贛高速和夏蓉高速。高速出口距離景區約為9公里,車程約12分鐘。

    旅遊專線車、公交車  城區到客家文化城共有4條公交線路,為遊客提供了安全、舒適、快捷的的乘車環境。4條公交線路分別為1路、2路環城線(光彩市場-客家文化城)、100路、101路(南門口-贛縣)、129路(火車站—客家文化城)、127路(傢俱市場-贛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視劇《男人四十要出嫁》裡的女二號蘇蘭(關婷娜飾)到底有多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