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太常吸貓

    哥窯和弟窯的名稱來源有諸多爭議。首先說一下哥窯。一般的認知是哥窯屬於“官、汝、哥、定、鈞”五大名窯之一,主要指的是古代的 “金絲鐵線”、“紫口鐵足”的開片青釉瓷器。明清時期景德鎮仿製的哥窯瓷器則不在此列。因為哥窯傳世品十分稀少,文獻記載中可以用來考據的也不多,所以關於其燒造工藝和產地有許多爭議。明清的文獻記載中提及哥窯和弟窯的次數不少,但是很多是對此前文獻的引用和複述,。因此考證其最初的來源成為了一件讓研究者頭疼的事情。

    90年代,有學者認為哥窯和弟窯的名稱相伴而生,跟地名、窯口名稱關係不太大是比較明確的。哥窯應為宋代官窯,南宋末應該已經出現。龍泉哥窯是對官窯的仿製,是民用窯。透過研究考證,其觀點是有關哥窯和弟窯諸多文獻記載,最早來源於明朝嘉靖年間的龍泉縣誌:“生二章青器。章姓生二名, 不知何時人, 嘗主琉田窯。凡瓷器之出於生二窯者極其青瑩, 純粹如美玉然。今人家亦鮮有者, 或一瓶一缽動博十數金。厥兄名章生一, 所主之窯其器皆淺白斷文, 號百圾粹。亦冠絕當世, 今人家藏者尤為難得。世人稱其兄之器曰哥哥窯, 稱其弟之器日生二章雲。”這一記載是哥窯和弟窯名稱目前已知的最早文獻來源,因此,弟窯燒造的瓷器也應是民用品。

    但是哥窯本身的定義仍有爭議存在。有的觀點認為,龍泉哥窯是仿製南宋官窯的。以傳世品為標準的話,這些產自龍泉的黑胎哥窯瓷器不能算真正的哥窯,而是應該按原來的叫法——龍泉仿官。因為宋代的文獻並沒有關於哥窯的記載,最類似哥窯的記載見於元代孔齊的《靜齋至正直記》,裡面提到杭州的哥哥洞窯(也叫哥哥窯)和古官窯非常相似。所以也有學者認為哥窯指的就是元代的哥哥洞窯,前期仿製南宋官窯,後期形成自己的特色,明初開始被稱為哥窯。

    還有學者認為,雖然此前對於傳世品和龍泉青瓷的化學對比顯示,二者不同,但是近些年來龍泉新發現的一些開片青瓷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五六十年代在龍泉發現的,南宋時期的一批黑胎青瓷同文獻特徵一致,很可能是哥窯。近兩年用龍泉本地的原料進行燒製復原,其產品和這批發現也非常相似。

    總的來說,真正的哥窯有三種可能,一種是單純的宋代官窯,一種是龍泉仿官的黑胎開片青瓷,還有一種是元代的哥哥洞窯。弟窯則是民間的稱號,其為官窯的可能性比較小。

    參考文獻:

    張翔《論哥窯和弟窯》

    毛偉傑《南宋龍泉黑胎哥窯開片青瓷的復燒工藝研究》

    牟寶蕾《哥窯問題的幾點思考》

    耿寶昌《宋代哥窯辨析——兼議歷代仿哥窯》

    楊繼華《淺談傳世哥窯與仿哥窯瓷器的特徵》

  • 2 # 茶邊求

    要說這哥窯——還真是正兒八經的誰見了他都得叫聲“哥”!

    哥窯瓷器一直都以“紫口鐵足”、“金絲鐵線”的獨特魅力吸引著全世界無數陶瓷愛好者的目光。

    圖:動脈影

    但有關傳世哥窯瓷器的產地和確切生產年代一直都沒有定論,因而也造成了多年來哥窯瓷器身世的謎團。

    近期,故宮博物院舉辦哥窯瓷器專項展覽,精美絕倫的哥窯藝術品不僅引人入勝,更是牽出了他背後封存千百年之久的故事:

    故宮博物院藏 哥窯長頸瓶

    典故中的哥窯

    01

    公元1355年(元朝至正十五年)

    一天,杭州的古玩街市上人頭攢動,一個身穿青灰色長衫的書生正閒庭信步,不時左顧右盼。

    忽然間,他停住腳步,一件香鼎映入眼簾。他心中竊喜,這不正是“哥哥洞窯”嗎!

    他遲疑片刻,似乎在思考著什麼,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後最終還是買下了這件香鼎。

    回到家中細細品玩,香鼎看上去質地猶新,可觀察釉色又很瑩潤,給人一種年代感。

    孔齊心中忐忑,於是,他拿出手機將器物拍照併發送給在遠在宜興的好友王德翁。

    細心的王德翁只是告訴他:如今有很多哥哥窯器物和以往的官窯器很接近,必須仔細分辨才行。

    故宮博物院藏 哥窯灰青釉雙耳三足鼎

    這段親身經歷記錄於孔齊自己的作品《至正直記》中,並作為最早的有關哥窯的記載流傳下來。

    《至正直記》原文:“乙未冬,在杭州時市哥哥洞窯器者一香鼎,質細雖新其色瑩潤如舊造。識者猶疑之,會荊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不可不細辨也……

    這段記載透露給我們的資訊:

    “哥哥窯”或“哥哥洞窯”都是至正年間人們所共知的窯器名稱

    哥哥窯(哥哥洞窯)器物在至正年間還在生產

    他和官窯很類似,並且有古今之別

    02

    公元1387年(洪武二十年)

    當時古董圈的大咖曹昭,根據自己多年見聞並查閱諸多論文著作,終於寫成了中國古器物的第一本專著《格古要論》。

    他在書中提到:“舊哥哥窯”釉色青,色調濃淡不一,具備“紫口鐵足”的特點,如今少見。

    批量出現的哥窯器物是元朝末新燒的,胎土粗糙,釉色也不好。

    故宮博物院藏 哥窯米黃釉五足洗

    但曹昭原文或有疏漏,“舊哥哥窯出”後面有空缺。在後世其他版本的《格古要論》中,在“舊哥哥窯出”後面故意註明空缺,以示不明。

    也就是說,明初已經認識到哥哥窯有新舊之分,而且已不知道其產地。

    03

    公元1409年(永樂七年二月)

    明成祖朱棣外出北巡,由兒子朱高熾(後來的明仁宗)監國。

    朱高熾和父親朱棣迥然不同,他性格儒雅沉靜,平日喜好讀書,重視文人階層。

    不過更重要的是,他也酷愛古董!

    在他做皇太子時曾經6次監國,1409年是他第一次監理朝政。

    “老爸不在家,終於能由著性子玩兒一把了”

    自己心中多年的夢想如泉湧般迸發,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我要複製哥窯器!”

    當時他身邊的一位馬仔王汝玉非常支援老闆的想法,並且積極鼓勵他:“殿下陶之則立成,何不可之有?”

    朱高熾隨即命令御窯廠攻克技術難關,複製古哥窯器物。他們很幸運,在此後不久就成功仿製了哥窯器。

    這段典故記載於明弘治年間成書的《皇明紀略》,作者曾是當時四川的一位地級市市長皇甫錄,因天災人禍被彈劾,解甲歸田後成為了一名專職作家。

    這段典故告訴我們:

    哥窯在永樂七年以前很久一段時間就停止生產了,也無法得到其作品,就連明仁宗都要想辦法複製。

    另外,第一次出現了“哥窯”的說法,已不再是以往的“哥哥窯”、“哥哥洞窯”。

    哥窯產地的記載

    01

    公元1539年(嘉靖十八年)

    出身魔都的一位正部級官員太常卿陸深,寫成了著作《春風堂隨筆》。

    書中描述了他對哥窯的認知:

    淺白色,釉面有斷紋,稱作“百圾碎”。宋代時,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兩,都是浙江龍泉縣人,負責管理龍泉琉田窯。

    弟弟燒製的青瓷如美玉,逼格很高,類似官窯。哥哥燒製的青瓷色淡,稱作哥窯。

    汪興祖墓出土哥窯青釉葵口盤

    02

    公元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

    風靡一時的刊物《七修類稿續稿》正式發行,書中也有類似的記錄:

    哥窯和龍泉窯都出自浙江龍泉縣,南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他們各自負責一個瓷窯,哥哥管理的叫做哥窯,弟弟管理的稱作龍泉窯。

    產品都是青瓷,顏色濃淡不一,器物底部一圈兒都呈鐵色,在以前這叫做“紫足”,如今很少見到了。

    故宮博物院藏 哥窯青釉葵口碗

    只有製作精緻,釉色純淨的產品才是最珍貴的。哥窯的特點是表面有很多斷紋,叫做“百圾破”。至今,龍泉市一帶的人還稱其為章窯。

    不僅在嘉靖年間,此後明清流傳的很多文獻都有類似的描述,內容大同小異,都認為哥窯的產地在龍泉縣,燒製於龍泉窯。舍爺在此不一一列舉。

    就拿部級幹部陸深來說吧,他還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但他畢竟不是古董鑑賞家,而且他描述的也是三百年前流傳的故事。

    既然是隨筆,陸大人也許只是道聽途說,這其中不免會產生不實之處。

    窯址發掘 端倪初現

    01

    光陰飛逝,一不小心流轉至改革開放的90年代。

    1996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在杭州鳳凰山下發現了名為“老虎洞”的窯址。由於常年燒製瓷器,這裡堆積了好幾層瓷器碎片和生產工具組成的“文化層”。

    老虎洞窯址出土哥釉高足杯殘件

    就像芝士漢堡一樣,一層壓著一層,並且能清楚的反映每一層的早晚關係。

    老虎洞窯址地層示意圖

    其中的元代晚期地層中出土有傳世風格的哥窯瓷器碎片,還伴隨有八思巴文“章”姓窯具一起出土。

    八思巴文:1269年元朝“國師”八思巴創制的蒙古文字,世稱“八思巴蒙古新字”,八思巴文中的百家姓推行時間在1325年之後。

    老虎洞窯址出土哥窯三足殘器

    老虎洞窯址出土八思巴文“章氏”支釘

    這給我們提供了重要線索,傳世哥窯瓷器可能產於杭州老虎洞窯址,時代應該在元代後期。

    並非很多文獻所說的龍泉縣,或者龍泉窯,這種說法應為古人以訛傳訛,但章氏燒製哥窯瓷器並非無稽之談。

    02

    就跟去醫院照CT、核磁一樣

    此後不久,老虎洞窯址出土的“哥窯瓷片”被帶到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做了成分化驗。

    結果顯示,哥窯瓷片的胎釉化學成分及顯微結構,和北京故宮提供的傳世哥窯,以及北京元大都遺址出土的哥窯瓷片很接近。

    杭州鳳凰山老虎洞窯址出土哥窯瓷片

    也就是說,所謂傳世哥窯和元大都出土哥窯瓷片,可以認為就是元代老虎洞窯址燒製的。這個結論有效補充了老虎洞窯址出土哥窯瓷片的結論。

    近年墓葬出土情況

    01

    公元1351年,魔都上海

    一個出身官宦世家的人物——任明與世長辭,他被安葬於任氏家族墓地中。

    在他的墓室中,家人還特意在一塊磚石上刻出了他的簡歷。從簡歷上得知,他過繼到姑姑家為子,因而改性陳,曾調過幾次工作,做過局級幹部……

    不過,更為人矚目的是,他還是元代著名畫家、水利專家任仁發的侄子。他的大伯任仁發有很多珍貴作品流傳於世,收藏於如今的各大博物館中。

    也許是家族基因的影響,任明也愛好藝術品,按照他的囑託,家人將其生前最喜愛的數件瓷器同他一起長眠於上海青浦區的古墓中。

    這其中就包含8件哥窯瓷器,而且極具逼格,與故宮傳世哥窯瓷器風格類似,這些瓷器至少燒造於1351年之前,也就是元代晚期以前。

    任明墓出土哥窯貫耳瓶

    並且與哥窯瓷一同被埋葬的還有數件景德鎮卵白釉瓷、青白瓷,以及龍泉窯青瓷,這些瓷器都是典型的元代風格。

    也有理由相信,這些哥窯瓷器是南宋官窯器隨時代發展的產物,因為老虎洞窯址的“芝士漢堡”層中最早一級地層處於南宋修內司官窯瓷的生產階段。

    而且這8件哥窯瓷器中,有的外觀特點和官窯很接近幾乎無法區分,這也就是學者們所說的“官哥不分”現象。

    任明墓膽瓶(左)和南宋官窯瓷器(右)

    上文所述,孔齊的好友王德翁其實也是困於“官哥不分”。而任局長的哥窯藏品正是處在老虎洞修內司官窯和哥窯的過渡階段。

    02

    公元1371年,四川

    金鼓連天,天昏地暗,一場明軍與元軍的血戰正在上演。

    嗖的一聲!一塊邪惡的飛石擊在明軍大將汪興祖的身上,將軍應聲倒地,頓時血肉模糊……

    將軍的屍體被“復興號”特快馬車連夜運往南京,安葬於中央門外的土丘上。為了表彰他東征西戰的功績,顯赫的身份自然不必說,就連墓室都是四居室上下兩層的複式公寓。

    墓室中出土了很多珍惜文物,其中也包括11件哥窯瓷器。

    汪興祖墓出土哥窯青釉葵口盤

    這些哥窯瓷器釉色不一而足,有的呈淺青色泛黃,有的正如上文陸大人所講的“淺白色”。

    但這些哥窯瓷器和任明的哥窯有些差別,釉色和開片紋特點不盡相同,隨葬的時間也較之完了20年。

    這也許就是古董大咖曹昭所說的批次生產、元末新燒、釉色也不好的一類哥窯器。

    以汪將軍的功名地位想要隨葬更為精美的瓷器應該不成問題,至少不會比魔都的任局長差吧。

    汪興祖墓和任明墓出土哥窯瓷器對比圖

    但事實並非如此,這應該是哥窯瓷器的製作水平或工藝特徵在汪將軍下葬之時又發生了變化。

    回到古人的記憶

    01

    公元1591年(萬曆十九年)

    杭州西湖畔一個原本幽靜的山莊,被熙熙攘攘的人群圍的水洩不通,保安還在盡力維持現場秩序。

    有的人還在焦急的等待,也有人拿起手機無聊的在翻看著什麼……

    原來,這裡是大明朝著名影視編劇兼詩人、養生學家、鑑賞家高濂的讀者見面會!

    他的鉅著《遵生八箋》出版了,全書共分為八個分冊,其中一冊《燕閒清賞箋》彙集了他對各種古董器具的鑑別及賞玩認知。

    也正是這本書的問世,才使得明朝古董圈兒對哥窯的認識發生了轉變。

    高濂在文中指出,官窯和哥窯特徵基本相同,官窯瓷器是官方掌控的,燒製於修內司窯,窯址在杭州鳳凰山下。

    瓷土類紫色,所以器物底足呈現鐵一樣的顏色,在燒製過程中釉水往下流導致器物口部釉薄,所以微露出紫色痕跡。這就是當時所說的“紫口鐵足”現象。

    哥窯 青釉葵口碗

    哥窯是私人承包經營的,瓷器製作原料也在鳳凰山下,但瓷釉的質量不如官窯的好。

    02

    公元1597年(萬曆二十五年)

    時隔六載,又一部名人佳作《廣志繹》正式發行了,作者是大明朝頭號旅行家、人文地理學家王士性。

    由於王士性常年在各地衙門當公務員,工作之餘不忘祖國大好河山,遊遍五湖四海,將所見所聞、民風物產整合大作《廣志繹》。

    重點來了,《廣志繹》當中同樣記載了他對哥窯的理解:

    官窯、哥窯都是在宋代燒造於杭州鳳凰山下,特徵是“紫口鐵足”。後來因為胎土原料開發殆盡,之後就不再生產了。

    王士性再次肯定了高濂的說法,兩人都認為哥窯產於杭州鳳凰上,具備“紫口鐵足”的特徵。

    這就和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的化驗結果不謀而合,都論證了哥窯瓷器產於杭州鳳凰山。

    結合鳳凰山老虎洞窯址的考古挖掘報告來看,哥窯瓷器就是南宋官窯瓷器繼續在元代燒製的產品。

    或許由於制瓷原料的短缺,加上元末戰爭的襲擾,導致哥窯產品最終停燒。

    彼時,原版的哥窯瓷器質量已經下降,這就佐證了曹昭的說法:元末新燒,質量不好。

    清代仿哥窯象棋

    也難怪明仁宗朱高熾都要仿製哥窯了。

    此後,明清歷代官窯作品中都有仿製哥窯瓷器的作品出現,並且生產於景德鎮御窯廠。

    故宮博物院藏 明宣德哥釉碗

  • 3 # 搗古俠

    在古玩行業,我一直秉承一個宗旨:“寧散千金收稀有珍奇,不圖賤價買一般平凡”

    要說兩者之間的區別,現在考古界和瓷器的專家目前多數認為南宋時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浙江建窯,兄建的窯為哥窯,弟建的窯為龍泉窯,但是,哥窯和弟窯的名稱來源一直到現在都有諸多爭議!

    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紫口鐵足,器型多仿製青銅器,造型古樸典雅,有尊、瓶、爐、洗等。

    在鑑定時,哥窯的這些特點是一定要注意的!

    仔細觀察哥窯金絲鐵線明顯,泡泡似小小的魚籽,這點要注意。其次,紋路方面,有蟹爪紋,俗稱百級碎;胎體厚薄都有;從釉色方面,有色粉青、月白、米黃等。釉面有面板出汗的感觀。現在仿製品很多,在鑑定時候,這幾點要注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女初長成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