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商用軍用民用

    1、地中海氣候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地中海氣候對農業發展的影響:約旦的大部分地區被沙漠覆蓋,河流稀少,但氣候溫和,屬於亞熱帶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在世界各種氣候型別中,可謂獨樹一幟。受此特徵的影響,該區農業形成了以耐旱的農作物、木本經濟作物與飼養牲畜相結合的特徵。

    農作物中主要是小麥和大麥,其次是燕麥和玉米。葡萄、木本作物油橄欖,及無花果是該地區廣為種植的經濟作物。

    (1)世界各氣候的農業生產優缺點分析擴充套件資料:

    由於地中海氣候是比較獨特的一種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氣候條件的奇特導致了地中海氣候區農業生產型別的獨特,典型農業是水果園藝業,代表水果是柑橘,葡萄,橄欖。

    夏季時炎熱乾燥,水分蒸發劇烈,導致水果的糖分積累,冬季溫和的氣候有利於種植物的安全過冬,充分的水資源符合了種植物對於水分的需求。

    地中海氣候成因:

    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區由西風帶和副熱帶高壓帶及信風帶交替控制。冬季時,西風帶南移至此氣候區內,西風從海洋上帶來潮溼的氣流,加上鋒面氣旋活動頻繁,因此氣候溫和多雨。

    而夏季時,副熱帶高壓或信風向北移至此氣候區內,氣流以下沉為主,再加上沿海寒流的作用,不易形成降水,因此氣候乾燥炎熱。

    2、分析不同氣候型別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有利,不利)

    不同氣候型別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1、季風氣候:利:雨熱同期,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弊:季風強、弱的影響,易形成旱、澇災害,有效措施是興修水利設施。

    (1)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沛,雨熱同期,利於發展種植業,多為水稻,一年兩熟到三熟。

    不利:多旱澇災害。

    (2)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沛,雨熱同期,平原—發展種植業,多為水稻,一年兩熟;山地丘陵——發展林業(主要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不利:多旱澇災害;冬春季降水相對較少,且會受低溫影響。

    (3)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利於發展種植業(小麥、玉米),二年三熟、一年一熟。

    不利:多旱澇災害;降水相對較少,冬春季缺水(尤其華北);熱量相對不足,且冬春季會受低溫、寒潮(凍害)的影響。

    2、溫帶大陸性氣候——有利:夏季光、熱充足,晝夜溫差大,利於作物積累養分,在水源充足的地區適宜發展灌溉農業,種植瓜果、棉花等。

    不利:氣候乾旱,降水稀少(乾旱是典型特徵,多為草原荒漠),適宜發展畜牧業。

    3、地中海氣候——有利:夏季光、熱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於蔬菜、水果和花卉等時鮮業(園藝業)作物的生長;冬季溫和多雨,有利於作物越冬。

    不利:夏季降水少,蒸發量大,雨熱不同期,灌溉水源缺乏;有效措施之一是大力興修水利工程,發展節水型農業——如興修水庫、跨流域調水,種植耐旱作物等。

    4、溫帶海洋性氣候——利:全年降水均勻,氣溫變化不大,有利於多汁牧草生長,可發展乳畜業。

    不利:光熱不足,不利於穀物生長、成熟,

    5、熱帶雨林氣候——水熱充足,適宜種植水稻和熱帶經濟作物,也適宜發展林業。

    6、熱帶沙漠氣候——利:光熱充足,在有水源地區適宜發展灌溉農業;

    不利:全年乾旱。典型:A以色列的節水農業,滴灌技術;B埃及的棉花種植,長絨棉

    5、熱帶草原氣候——適宜發展畜牧業;光熱水較充足,可合理發展種植業,但乾溼兩季的特點易帶來旱澇災害。

    6、亞寒帶針葉林氣候——不利影響:冬季長而寒冷,不利於農業生產,糧食生產

    不穩定。

    7、高原氣候——高原畜牧業;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如青藏高原河谷種植青稞。

    不利:熱量不足。

    3、氣候變化,哪個大陸農業生產受到的影響最大

    為亞歐大陸農業生產受影響大。

    亞歐大陸的氣候中亞洲的氣侯主要為溫帶大陸性氣侯,除了沒有溫帶海洋性氣候其他的都包含在內;歐洲的主要氣候也為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侯。

    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最大的溫帶海洋性氣候

    亞洲大陸東側和東南側有規模最大的,最典型的孤形排列的群島。島上的地形崎嶇,群島外側緊鄰很深的海溝;歐洲的特色地形而是為阿爾卑斯山脈的山地冰川地貌,前者對歐洲的影響很大,由於它的作用,歐洲北半部遍佈冰川地貌。

    (3)世界各氣候的農業生產優缺點分析擴充套件資料:

    氣候變化的相關影響:

    1、氣候異常,降雨嚴重程度不均,極端天氣事件頻繁,多災併發,點多面廣,部分地區重複、連年受災,區域性地區雨情、汛情、旱情、災情超歷史記錄,因災直接經濟損失達2363億元。

    2、因為全球變暖帶來乾旱、缺水、海平面上升、洪水氾濫、熱浪及氣溫劇變,這些都會使世界各地的糧食生產受到破壞。亞洲大部份地區及美國的穀物帶地區,將會變得乾旱。

    3、人類活動導致氣候變化,氣溫、降雨量及海平面上升,摧毀了一些生物的棲息地,而破壞的速度比生物移居的速度還要快。

    4、世界各氣候對應的典型農業地域型別

    季風水田業(水稻種植業)-季風氣候區(含熱帶季風氣候,分佈在南亞,東南亞;亞熱帶季風氣候,分佈在東亞,美國東南,阿根廷東部;溫帶季風氣候,分佈東亞)

    大牧場放牧業-降水較少的草原帶,其氣候名稱有熱帶草原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草原帶),溫帶海洋性氣候

    商品穀物農業-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落葉闊葉林帶、亞寒帶針葉林帶)、溫帶季風氣候

    混合農業-溫帶大陸性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

    5、中國氣候的優缺點會對農業生產產生什麼影響

    中國氣候的優缺點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有利影響:

    夏季暖熱多雨,雨熱同期,對農作物等生長十分有利;夏季高溫是中國氣候資源的一大優勢,使廣大北方地區亦能種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溫作物;使中國的農作物及各種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

    不利影響:

    冬季寒冷乾燥,對農作物等生長不利;降水過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澇現象嚴重;降水的年際變化大,水旱災害多;寒潮帶來嚴寒,大風、霜凍等惡劣天氣,颱風造成水災、風災;高原、乾旱氣候區不利於農業發展

    6、依據中國氣候的基本特徵,剖析不同氣候型別對中國農業生產佈局的影響

    由於全球氣候增溫,寒冷季節將會在一定程度上縮短,溫暖和炎熱季節將會延長,這有利於改善高緯地區溫度條件較差的狀況。氣候變暖使大氣裡面的熱量資源增加,熱量的增加有利於促進農作物的生長速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作物的種植制度,使作物在一年內的種植次數增加,尤其是對無限生長習性或多年生作物以及熱量條件不足的地區有利。同時,氣溫的升高會減少農作物受到低溫冷害和霜凍的影響。氣溫升高還可以擴大一些高產、穩產作物的種植面積,比如中國的水稻生長範圍就有可能擴大到東北全境,甚至東北以北更遠的地區。

    其次,全球氣候變暖將會使一些高緯度寒冷地帶變暖,終年結冰的凍土會由此解凍,比如,俄羅斯和加拿大北部地區未來可能會因為全球氣候變暖而變為可耕作的土地。這對未來全球的糧食產量都有著巨大的提升潛力。同時,氣候變暖還會使高山的雪線升高,有利於提高森林的種植範圍。

    中國農業(種植業)生產區主要是季風氣候區,影響因素首先是溫度,重要分界線有秦嶺淮河線、長城。其次是積溫。再是降水,分界是800mm等降水量線與400mm等降水量線。

    在這種格局下,水稻等亞熱帶作物主要分佈在秦嶺淮河線以南。冬小麥主要在秦嶺淮河線與長城中間,長城以北是春小麥。

    熱帶作物只能在雷州半島、海南島、臺灣島南部種植。

    由於降水不同,秦嶺淮河線以南以水田為主,而以北則是旱地。

  • 2 # A時代果園

    論文:世界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及其響應

    氣候變化是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全球性問題。由於應對氣候變化與國家能源戰略、糧食安全與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氣候變化已日益成為關係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和長遠利益的重大問題。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IPCC,在其《氣候變化第三次評估報告》,2001,指明,自1750年以來,到2000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約增長了31,。20世紀地表平均溫度已升高了0.4,0.8?。預計到2100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將從2000年的368ppmv增加到490~1260ppmv,全球平均地表氣溫將增加1.4~5.8

    C,海平面將上升0.09~0.88 m,其變化之快是過去一萬年所沒有的,並且這種人為引起的氣候變化將持續數個世紀。氣候變化可能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造成重大影響,例如,可能會加劇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的荒漠化,危害海岸帶環境與生態系統,增加暴雨、冰雹、洪水等災害性和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和強度,加大其影響範圍和程度等,這些都直接威脅著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

    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1992年透過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確立了穩定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最終目標。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開的第三次締約方會議通過了《京都議定書》,為發達國家規定了量化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公約和議定書還都強調了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性。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比較顯著的國

    家。觀測表明,過去100年全國平均氣溫上升了0.7~0.8?,模型預測到2020年溫度還將上升0.2,3.7?,到2100年溫度將上升1.3,8.9?。到2050年,中國沿海海平面將上升約12,50 cm。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機率也將有所變化。氣候變化將給中國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嚴峻挑戰。

    氣候變化對中國的影響是現實的和多方面的,目前已經觀測到的主要影響有:沿海海平面每年上升了1,3 mm,渤海和黃海北部冰情等級下降,西北冰川面積減少了21,,西藏凍土最大減薄了4,5 m,20世紀80年代以來,春季物候期提前了2,4天,北方乾旱受災面積擴大,損失加重,南方洪澇加重,損失加大,廣西和海南海域發現珊瑚礁白化。

    氣候變化將繼續對中國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產生重要影響,尤其是對能源生產、能源密集型工業生產、農牧業生產、森林和草地、水資源供需、沿海地帶等的影響較為顯著,而且這些影響以負面為主,某些影響具有不可逆性。

    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增加,產量波動增大。小麥、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減產為主。2050年後受到的衝擊會更大,甚至威脅到糧食安全。

    近40年來六大江河的實測徑流量都呈下降趨勢,未來50,100年,北方地區的部分省份年平均徑流深減少2,10,,而南方地區卻平均增幅達24,。預計

    32010,2030年中國西部地區每年缺水量約為200億m。

    中國的海岸帶在響應氣候變化和海平面上升方面不同於歐美,風暴潮極端氣候事件是中國沿海致災的主要原因,黃河、長江、珠江三角洲是最脆弱地區。到2030年中國沿岸海平面上升幅度為0.01~0.16m。將對中國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產生不利影響。

    全球氣候變化可能引起熱浪頻率和強度的增加,由極端高溫事件引起的死亡人數和嚴重疾病將增加。預計氣候變化將增加心血管病、瘧疾、登革熱和中暑等疾病發生的程度和範圍。

    氣候變化對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以及對旅遊者的安全和行為將產生重大影響。有時對旅遊業造成嚴重打擊。

    由於全球變暖,將加劇未來中國空調製冷的電力消費的持續增長趨勢,對保障電力供應帶來更大壓力。氣候變化引起的凍土融化也將對青藏鐵路等重大建設工程產生不利影響。

    氣候變化對區域影響不同,短期內對東北的農業、西北水資源和西藏的草地畜牧業較為有利外,其它地區大都以不利影響為主。

    氣候變化對中國環境的影響是顯著的,多方面的和深刻的。為了避免氣候變化給中國區域經濟和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為趨利避害,要認真採取農業、森林、水資源、海岸帶等方面的適應對策,建立氣候變化監測預警系統,提高對氣候變化和極端氣候事件的應對能力,加強氣候變化適應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選擇有利於應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問題和有利於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無悔”對策和措

    施,並將它的實施納入到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規劃中。

    可考慮的適應戰略包括:透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生產佈局,建立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增強農業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推進多林種、多樹種、多形式、多層次的造林活動,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和天然林保護等林業重點工程,提高森林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加強防洪、抗旱、供水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節約用水,增強對洪水、乾旱和水資源短缺的適應能力。加強海岸防護堤壩工程建設等技術措施,提高海岸帶適應海平面上升的能力等。

    論文:全球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及其響應

    全球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及其響應

    氣候變化是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全球性問題。由於應對氣候變化與國家能源戰略、糧食安全與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氣候變化已日益成為關係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和長遠利益的重大問題。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IPCC,在其《氣候變化第三次評估報告》,2001,指明,自1750年以來,到2000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約增長了31,。20世紀地表平均溫度已升高了0.4,0.8?。預計到2100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將從2000年的368ppmv增加到490~1260ppmv,全球平均地表氣溫將增加1.4~5.8

    C,海平面將上升0.09~0.88 m,其變化之快是過去一萬年所沒有的,並且這種人為引起的氣候變化將持續數個世紀。氣候變化可能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造成重大影響,例如,可能會加劇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的荒漠化,危害海岸帶環境與生態系統,增加暴雨、冰雹、洪水等災害性和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和強度,加大其影響範圍和程度等,這些都直接威脅著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

    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1992年透過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確立了穩定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最終目標。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開的第三次締約方會議通過了《京都議定書》,為發達國家規定了量化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公約和議定書還都強調了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性。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比較顯著的國 家。觀測表明,過去100年全國平均氣溫上升了0.7~0.8?,模型預測到2020年溫度還將上升0.2,3.7?,到2100年溫度將上升1.3,8.9?。到2050年,中國沿海海平面將上升約12,50 cm。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機率也將有所變化。氣候變化將給中國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嚴峻挑戰。

    氣候變化對中國的影響是現實的和多方面的,目前已經觀測到的主要影響有:沿海海平面每年上升了1,3 mm,渤海和黃海北部冰情等級下降,西北冰川面積減少了21,,西藏凍土最大減薄了4,5 m,20世紀80年代以來,春季物候期提前了2,4天,北方乾旱受災面積擴大,損失加重,南方洪澇加重,損失加大,廣西和海南海域發現珊瑚礁白化。

    氣候變化將繼續對中國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產生重要影響,尤其是對能源生產、能源密集型工業生產、農牧業生產、森林和草地、水資源供需、沿海地帶等的影響較為顯著,而且這些影響以負面為主,某些影響具有不可逆性。 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增加,產量波動增大。小麥、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減產為主。2050年後受到的衝擊會更大,甚至威脅到糧食安全。

    近40年來六大江河的實測徑流量都呈下降趨勢,未來50,100年,北方地區的部分省份年平均徑流深減少2,10,,而南方地區卻平均增幅達24,。預計 32010,2030年中國西部地區每年缺水量約為200億m。

    中國的海岸帶在響應氣候變化和海平面上升方面不同於歐美,風暴潮極端氣候事件是中國沿海致災的主要原因,黃河、長江、珠江三角洲是最脆弱地區。到2030年中國沿岸海平面上升幅度為0.01~0.16m。將對中國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產生不利影響。

    全球氣候變化可能引起熱浪頻率和強度的增加,由極端高溫事件引起的死亡人數和

    嚴重疾病將增加。預計氣候變化將增加心血管病、瘧疾、登革熱和中暑等疾病發生的程度和範圍。

    氣候變化對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以及對旅遊者的安全和行為將產生重大影響。有時對旅遊業造成嚴重打擊。

    由於全球變暖,將加劇未來中國空調製冷的電力消費的持續增長趨勢,對保障電力供應帶來更大壓力。氣候變化引起的凍土融化也將對青藏鐵路等重大建設工程產生不利影響。

    氣候變化對區域影響不同,短期內對東北的農業、西北水資源和西藏的草地畜牧業較為有利外,其它地區大都以不利影響為主。

    氣候變化對中國環境的影響是顯著的,多方面的和深刻的。為了避免氣候變化給中國區域經濟和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為趨利避害,要認真採取農業、森林、水資源、海岸帶等方面的適應對策,建立氣候變化監測預警系統,提高對氣候變化和極端氣候事件的應對能力,加強氣候變化適應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選擇有利於應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問題和有利於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無悔”對策和措施,並將它的實施納入到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規劃中。

    可考慮的適應戰略包括:透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生產佈局,建立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增強農業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推進多林種、多樹種、多形式、多層次的造林活動,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和天然林保護等林業重點工程,提高森林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加強防洪、抗旱、供水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節約用水,增強對洪水、乾旱和水資源短缺的適應能力。加強海岸防護堤壩工程建設等技術措施,提高海岸帶適應海平面上升的能力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偶爾打打遊戲的修圖筆記本有推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