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801343058834

      心即理是中國傳統哲學流派心學的重要命題,由宋代哲學家陸九淵提出,明代王陽明完善了這一哲學命題。

      心即理中的“理”指超乎自然和社會之上,而又為自然和社會必須遵循的抽象原則;

      心即理中的“心”指人的主觀意識和認識能力。

      陸九淵認為,充塞宇宙的“理”,就在人的心中,“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與李宰書》)。宇宙間萬事萬物之“理”,和人心之“理”是完全相同的。王陽明主張“心外無物”。

      如果把“理”理解為萬事萬物對於人的“意義”,那麼這個意義是人自身賦予的,“心即理”是對的;如果把“理”定位於支配自然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或原則,那麼這個“理”就不可能在人的“心”中的,而只能是事物本身的理在人心中的反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裡的自強不息是對人生的意義,是存在於人心中的,這時“心即理”是正確的。而“天行健”背後的支配規律的萬有引力,這個“理”就不是“先在人心中”的理了,而應該是世界自身存在的“理”,它能為人心所認識,但是不在“人心中”。

       所以,這一命題雖然沒有否認“心”外還有“理”,也沒有直接肯定“心”就是世界的本原,但它認為人心之理就是宇宙之理最完滿的表現,是物我統一,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它以主觀的思維代替對客觀規律的認識,把主觀(吾心)和客觀(宇宙)的辯證關係,歪曲為完全同一的關係,抹煞了它們之間的根本差別,最後用主觀(心)吞併了客觀(理)。這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顛倒的客觀與主觀的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情嘆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