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每週熱點關注

    從演義角度來看時不得不北伐!

    志向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不管有沒有這樣的才能,做出事來才會被人相信,不然只會口說也不會被歷史所記載。亂世幫助明君成就一番霸業就是證明自己才能的最佳途徑,在關羽失荊州前,所有劇本都是按照諸葛亮的想法走的,那麼統一中原就不是不可能的。

    現實

    北伐前,三國已成定局,南蠻等異族也被平定,為了對抗魏國不得不與東吳結盟,那麼剩下的就是和魏國之間的戰爭了,由於國力所限時間在魏國一方,時間越長蜀國國力及人才就會凋零,雖然以關羽為代表的一批人才隕落,但是當時手下比起後期蜀國來說還是最強的,守著只會等死,還不如放手一搏。

    重任

    劉備作為諸葛亮的君主,從開始三顧茅廬就給予諸葛亮莫大的期望,劉備死時託孤更是將自己的志向完全寄託在了諸葛亮身上,完成劉備及諸葛亮本人志向就只有北伐一條路了。

    從歷史來看,不缺乏從蜀地進而統一的例子,但是大都藉助很大的外力,而且是短時間用外來的人才完成統一的,僅僅靠蜀地自身力量,在長時間蟄伏中尋求機會統一中原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 2 # 湘中明珠Zxp

    謝邀!如果說諸葛亮明知北伐會失敗肯定是有失公允,個人覺得他本人對北伐應該還是有一定信心或者說抱有一絲希望,至少他認為是可以一搏的。只是很多時候主觀意願改變不了客觀現實,形勢比人強吧!我覺得諸葛亮之所以有前後出師表並最終北伐無非以下兩大原因。

    一,從政治上講,自先主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諸葛亮一方面深感責任重大,念念不忘先帝復興漢室的遺志。另一方面自認難以掌控蜀政,以一個軍事幕僚型(軍師)人物而統率三軍,缺乏足以服眾的顯赫戰績,在軍隊中缺乏嫡系力量支援,所以需要一個政治囗號安撫蜀漢朝野中的強硬派,給他們一個交待,於是《出師表》閃亮登場。這其實有點像今天台灣省的選舉時候選人作出的政治承諾一樣,純粹是為了提高支援率的作秀行為。

    其次,就是出於軍事上的考慮,作為一個傑出的政治軍事人才,諸葛亮應意識到了蜀漢與曹魏之間的實力差距,而且知道時間也是站在魏國一邊的,趁早北伐,雖然成功的機會不大,但至少存在僥倖的希望。所以最終下定決心放心一搏,雖然沒有改變最終結局,但總算是嘗試過了。自覺不負先帝之託了吧!

    (曾經聽到過這樣一種觀點,大概是說之所以北伐是為了轉移焦點,鞏固自身權力,是諸葛亮為了自身政治利益而賭蜀漢國運的瘋狂行為,我覺得有些道理,但不全對。個人認為北伐固然包含借外戰穩定內政的因素,這其實也無可厚非,因為軍事本身就是為政治服務的。但北伐本身並不算是一個完全失敗的決策,也算是搶在敵方更加強大前做了最後一次嘗試!)

  • 3 # 史光荏苒

    第一,蜀國地方狹小,人口少,只是相當於曹魏的一個郡。一旦和平發展,蜀國滅亡是不可阻擋的。這一點諸葛亮當然無法接受,他不能眼看著蜀國在閉塞的四川盆地中坐以待斃,只有主動出擊才有一線生機。

    第二,劉備的遺願以及諸葛亮自己的志向要求他不能坐以待斃,復興漢室統一全國的希望越往後越渺茫,只有抓住機會放手一搏才有可能實現。

    第三,蜀國國內形勢也不太安穩,派系林立,在劉備託孤的時候,諸葛亮並不是唯一的顧命大臣,另外一個是益州本地派李嚴。如果不用外部戰爭來轉移內部矛盾,蜀國就有可能發生內鬥。

    第四,諸葛亮估計也有藉助戰爭來培養人才和部下,進而實現為蜀漢續命的目的。

  • 4 # 汐水柔情

    諸葛明知北伐會失敗為什麼還要北伐呢?諸葛北伐時寫下《馬前課》明確預測了北伐的失敗,可為什麼還要繼續北伐呢?我個人認為理由如下:

    第一,諸葛自比管仲,樂毅,前期充分證明了諸葛有管仲之才,而北伐恰是證明他的軍事才能,諸葛決定逆天而行,以一己之力挽留蜀國,後期雖然北伐失敗,但也充分的證明諸葛武侯的軍事才能,打下來了歷史上罕見的軍事對決,以極少的兵力,打的數倍兵力的司馬懿不敢出城,司馬懿作為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與諸葛交戰幾次均敗不說,還被諸葛侮辱不敢戰,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司馬懿,卻被蜀國大軍在魏國土地上種地,來去自如,魏國大軍臉面何存,司馬懿最後與諸葛一戰更是流傳千古“死諸葛,嚇走活仲達”司馬懿創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打的最窩囊的仗,這裡也充分證明諸葛的軍事才能,但是遇到這麼會守的司馬懿諸葛也無能為力,註定北伐的失敗,但是諸葛的逆天北伐讓歷史肯定了諸葛的軍事才能。

    第二,劉備稱帝,使得蜀國內部不穩定,內部形成了幾派,有荊州派,益州派,外亂,只有北伐才能轉移注意力,讓幾大派集中北伐,而不內亂,從三國時期各國內亂來看,蜀國治理最好,內亂最少。說明北伐的選擇是解決內部矛盾的最好選擇。

    第三,蜀國失去荊州,成為只能防守的一個小地方,如果不北伐去消耗魏國,各自發展那蜀國滅亡也是必然的,小國與大國各自發展小國豈是大過的對手,而且魏國善於出人才,人才濟濟而蜀華人才匱乏,不善於出頂尖人才。如同十年前日本與中國相比,日本國雖小,但是軍事不弱,就如同蜀國雖小軍事不差魏國,然而十年後中國軍事豈是你日本能打垮的,再過幾年中國能輕輕鬆鬆滅點日本,就如同魏國發展十年就能滅掉蜀國,時間越久,滅蜀就越輕鬆,所以北伐是必然的選擇,關起門來發展就是等死。

    第四,諸葛北伐是為報劉備的三顧之恩,有人順諸葛北伐是窮兵默讀,耗費人力物力,你作為一個非軍事家的人都知道,何況被稱為“智聖”的諸葛武侯會不知道呢?更何況人家還知道北伐會失敗呢,可為什麼還要去?北伐失敗豈不是向歷史證明我的軍事不行,毀壞我的名譽,不去還要好些,為什麼還要去呢?諸葛既然選擇了北伐,就要打出個樣子給後人看,結果不但證明了他的軍事才能,更證明了他為報答劉備三顧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讓其精神品質成為後人學習的榜樣。北伐期間諸葛百姓,依然安居樂業,是三國中生活最好的一國,不存在因為北伐,使得民不聊生。

    以前各種理由都指明北伐是最好的選擇,雖然註定失敗,但是隻要有一絲希望,就要去嘗試,為了自己的理想,不論多麼艱難都要去實現,這種精神在現在依然適用,為了理想就得付出,只要有希望就不要放棄,不付出就談不上成功而言,成功與否只要做到無悔就足矣!

  • 5 # 東方大狂俠

    說笑了,諸葛亮再神也算不了勝敗,如果他算得了勝敗,就不會跟在劉備身邊幫他創業了。出師表其實不止諸葛亮寫過,許多將帥出征也會寫,只不過諸葛亮寫的更漂亮罷了,情真意切,感人至今!諸葛亮北伐的目的大多數人認為是牽制削弱魏國,蛇吞大象的舉動。蛇是吞不下大象的,但它可以不斷騷擾大象,以達到大象疲於應付無法正常生活的狀態。還有是報劉備三顧茅廬之情。再則自己學習了一身本事不拿來實戰檢驗就空負了一生抱負!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考量,諸葛亮是否只有這幾種考量我們不得而知。我認為他以攻為守的目的,就是為了攪亂時局以待有變而伺機奪取天下,因為他在隆中對就說過,諸葛亮其實一生都在實施隆中對中的分析。不過因為關羽丟失了荊州,劉備失敗於夷陵,嚴重打亂了諸葛亮的大布局。屢次北伐只是他既定方案中萬不得已的調整,本來用關羽守荊州既可拒東吳曹魏,又可北出祁山和荊州聯動夾擊曹魏,但劉備打了東吳就拆掉了吳蜀聯盟,讓諸葛亮捶胸頓足,一盤大棋被劉備關羽下爛了,所以後來的北伐不過是諸葛亮勉為其難的在補救棋局,難怪諸葛亮最終還是下輸了,累死了,因為本是殘局啊,任神仙都下不贏了!

  • 6 # 一個人的歷史

    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是不變的,只有變化才是唯一的規律,諸葛亮出師北伐也是一樣。有人可能會說諸葛亮的北伐之前,就已經預測到北伐會失敗,為什麼還要知其不可而為之呢?我個人的觀點是,不管諸葛亮能不能預測到北伐的結果,他都會去北伐中原。

    在我看來,出師表就是諸葛亮寫給自己的一篇戰鬥檄文,或者說為自己立下的軍令狀。這和華容道時諸葛亮讓關羽立下軍令狀的情況不同,這個軍令狀不僅是諸葛亮用來約束自己,激勵自己的有力思想武器,也是用來向天下人彰顯決心團結西蜀內部各派勢力的好文章,記得第一次背誦《出師表》的時候,我就已經熱淚盈眶了。至於諸葛亮為什麼北伐的問題,且聽我一一道來。

    一、蜀國的形勢決定的,就是所謂的天時在我,時不我待。

    這裡首先說到了當前的形式,劉備夷陵之戰後去世,西蜀國力在三國裡面最弱,國家的內外部形勢都十分嚴峻隨時會有滅亡的危險。有利的條件是蜀國的大臣們因為感念先帝劉備的恩德,都想報答到劉禪的身上,這個時候劉禪應該繼承劉備的遺志,鼓勵有追求有抱負的人,不說不合適的話,來阻撓大臣們的忠言直諫。

    同時諸葛亮建議劉禪要尊舊制,不要因為官員們出身於皇宮或相府就荒廢了法度,要一視同仁講規矩有原則。蜀國的形勢就是不北伐就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如果北伐現在就是最好的時候,這部分話是堅定劉禪北伐的決心的,因為北伐必須得到劉禪的同意,這個是先決條件,因此諸葛亮在《出師表》的第一部分就寫了原因。

    二、先帝的遺願,順天意應民心,民心所向。

    這裡諸葛亮談到了自己的出身,和自己如何被劉備啟用的過程,儘管用詞謙遜,但也說明了自己辦事劉備是十分放心的,因此劉備在夷陵之戰後白帝城託孤,把國家大事交給了行事謹慎的諸葛亮。同時諸葛亮進一步說明北伐中原匡扶漢室,這個本身就是先帝的遺願,並不是自己個人的政治追求,同時討伐曹魏也是順天意應民心的一種做法。

    三、北伐中原的準備是充分的,無後顧之憂,無內亂之險。

    為了北伐中原,就要保持內部的安定團結和後方的穩定,因此諸葛亮親自率領軍隊進入了南方的不毛之地,平定了南蠻的叛亂,解除了北伐中原的後顧之憂。目前蜀國已經兵精糧足,士氣高漲,且內外一心,現在的準備無論從物質上還是精神上來看都已經十分充分了。

    諸葛亮又指出現在蜀漢人才濟濟,文有蔣琬、費禕等人輔佐,武有將軍向龐,所有的官員都能恪盡職守,劉禪如果能從善如流,那麼裡匡扶漢室的目標就不遠了,這些條件為諸葛亮出兵北伐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四、戰鬥檄文振龍發聵,忠心報國雖死無悔。

    從心底裡講我對諸葛亮是非常崇敬的,知其不可而為之,不是違背天命,而是順應本心。保社稷為黎民,不辭辛苦;擔重任扶漢室,嘔心瀝血;入險境行道義,不畏生死;出祁山伐中原,悠悠我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不停地生產「百貨」,為什麼不把手機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