轎頂山有 三個,分別為:漢源縣轎頂山、輝縣轎頂山、石門縣轎頂山。
漢源縣轎頂山位於漢源縣皇木辦事處境內,轎頂山為大相嶺山脈東段餘脈,呈南北 走向,周圍75平方公里,頂平而寬闊,四周懸巖絕壁,形如轎頂。頂上突起二峰相對峙,稱大小轎頂。主峰海拔3552米,為大相嶺山系群山之冠。轎頂山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冬季嚴寒,夏季風景秀麗,涼爽宜人。登高俯覽,群山盡收眼底。北眺峨眉雲海,白浪翻騰,一望無際;西望大雪山山脈橫亙天際,崢嶸奪目,峰刃直插藍天。雲蒸霧繞時,山腰形成雲海,千山峰尖,出露雲霧之中,宛如雲海中小島,風吹幻化,千姿百態。
在小說《新南遊記》裡,轎頂山是緬甸南部一座奇山。因為形狀類似轎的頂子而得名,巍峨而秀美。山上有天發黑木樹,此樹沒有樹皮沒有樹葉,卻長著頭髮。此樹長的頭髮可以製作成能夠穿越融骨谷的黑髮衣,更有個黑木成精,名叫黑木以埃。為了保護黑木不被砍伐,而殺害伐木人。此山還有蛇精,人參精和花妖。是《新南遊記》中一個傳奇的地方。小說《天宮新政》裡,轎頂山是蛇神伏羲降服惡龍的地方。
輝縣轎頂山。輝縣轎頂山即萬仙山的東山山嶺,得天地生機的向陽山坡,遠遠望去,山形似轎頂,故得此名。《清代道光輝縣誌》載:"在侯兆川西有轎頂山,山極高處,遠望如鳥聳翼形。行家言系朝歌祖脈。登其巔,果見直起三龍,一走東南,一走東北,中龍則至侯兆川而止。或起或伏,如雪波捲浪,俯視人寰,真大觀也……"後來,凡有名人雅士,臨此必拜謁轎頂山,曰:為官者升遷,為商者發財,為民者平安……
石門縣轎頂山又名太平峰,在磨市鎮西部商溪河北岸,與石門縣雁池鄉接壤,海拔420米。轎頂山孤峰矗立,四面懸崖峭壁,古藤倒掛。
山頭上小下大,成金字塔形,酷似土家姑娘出嫁時坐的花轎,故名轎頂山。山勢險要,一條羊腸小道迂迴曲折,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盤上山頂。據說這裡若有人中了科名,則先有紫色祥雲覆蓋在轎頂山上。轎頂山有高10多米的石頭人2對,也就是抬轎的4個轎伕,成面對面抬轎方向站立。每當遊人到此若問:"轎伕,你怎麼不把轎抬走?"石頭人眼裡馬上湧出一股泉水,令人驚奇不已。傳說有一仙人託夢,如果能將商溪坪中的轎抬出大山,商溪一帶便會出清官。於是,當地有4位青年便自動來抬轎。抬轎那天,天氣突變,大霧迷漫,並下起了毛毛細雨。4個轎伕將轎抬到此地時,便放轎歇息片刻。霧靄蒸騰中,辨不清東南西北,起轎時,兩對轎伕站反了方向,進不能進,退不能退,永遠在原地踏步,年深月久,4個轎伕變成了4個石頭人。因未把轎抬出大山,4位青年深感內疚,有人一問,轎伕就難免不傷心落淚了。因此而得名。
轎頂山有 三個,分別為:漢源縣轎頂山、輝縣轎頂山、石門縣轎頂山。
漢源縣轎頂山位於漢源縣皇木辦事處境內,轎頂山為大相嶺山脈東段餘脈,呈南北 走向,周圍75平方公里,頂平而寬闊,四周懸巖絕壁,形如轎頂。頂上突起二峰相對峙,稱大小轎頂。主峰海拔3552米,為大相嶺山系群山之冠。轎頂山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冬季嚴寒,夏季風景秀麗,涼爽宜人。登高俯覽,群山盡收眼底。北眺峨眉雲海,白浪翻騰,一望無際;西望大雪山山脈橫亙天際,崢嶸奪目,峰刃直插藍天。雲蒸霧繞時,山腰形成雲海,千山峰尖,出露雲霧之中,宛如雲海中小島,風吹幻化,千姿百態。
在小說《新南遊記》裡,轎頂山是緬甸南部一座奇山。因為形狀類似轎的頂子而得名,巍峨而秀美。山上有天發黑木樹,此樹沒有樹皮沒有樹葉,卻長著頭髮。此樹長的頭髮可以製作成能夠穿越融骨谷的黑髮衣,更有個黑木成精,名叫黑木以埃。為了保護黑木不被砍伐,而殺害伐木人。此山還有蛇精,人參精和花妖。是《新南遊記》中一個傳奇的地方。小說《天宮新政》裡,轎頂山是蛇神伏羲降服惡龍的地方。
輝縣轎頂山。輝縣轎頂山即萬仙山的東山山嶺,得天地生機的向陽山坡,遠遠望去,山形似轎頂,故得此名。《清代道光輝縣誌》載:"在侯兆川西有轎頂山,山極高處,遠望如鳥聳翼形。行家言系朝歌祖脈。登其巔,果見直起三龍,一走東南,一走東北,中龍則至侯兆川而止。或起或伏,如雪波捲浪,俯視人寰,真大觀也……"後來,凡有名人雅士,臨此必拜謁轎頂山,曰:為官者升遷,為商者發財,為民者平安……
石門縣轎頂山又名太平峰,在磨市鎮西部商溪河北岸,與石門縣雁池鄉接壤,海拔420米。轎頂山孤峰矗立,四面懸崖峭壁,古藤倒掛。
山頭上小下大,成金字塔形,酷似土家姑娘出嫁時坐的花轎,故名轎頂山。山勢險要,一條羊腸小道迂迴曲折,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盤上山頂。據說這裡若有人中了科名,則先有紫色祥雲覆蓋在轎頂山上。轎頂山有高10多米的石頭人2對,也就是抬轎的4個轎伕,成面對面抬轎方向站立。每當遊人到此若問:"轎伕,你怎麼不把轎抬走?"石頭人眼裡馬上湧出一股泉水,令人驚奇不已。傳說有一仙人託夢,如果能將商溪坪中的轎抬出大山,商溪一帶便會出清官。於是,當地有4位青年便自動來抬轎。抬轎那天,天氣突變,大霧迷漫,並下起了毛毛細雨。4個轎伕將轎抬到此地時,便放轎歇息片刻。霧靄蒸騰中,辨不清東南西北,起轎時,兩對轎伕站反了方向,進不能進,退不能退,永遠在原地踏步,年深月久,4個轎伕變成了4個石頭人。因未把轎抬出大山,4位青年深感內疚,有人一問,轎伕就難免不傷心落淚了。因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