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色歸讀
-
2 # 果果愛分享
個人不太喜歡,可能是孩子的年齡過了,不需要了。孩子小時候也經常給她讀童話故事,但都是很簡短的那種,故事情節粗略,人物刻畫沒有,只知道大概的內容。但如果太長了孩子又不愛聽,所以童話故事的閱讀體驗不太好。但依我個人的感覺來說,童話故事引導好了,對孩子一些關於善良正義樂於助人的品質培養還是有好處的,可能只是沒選好書吧。
-
3 # 諾雅媽咪
童話故事無法教導孩子們人生道理,但可以引導幼兒認識不同的人類,激發幼兒的想象力,擴散幼兒的思維。由於幼兒天生有較強的好奇心,對未知的探索欲,因此童話故事正是一個“陌生的世界”,幼兒特別的喜歡。要想讓童話故事書發揮積極的作用,就需要家長有選擇性的給孩子挑選故事書。在講故事的時候,不要過高要求孩子能理解故事,就是簡單的親子閱讀,尤其是那些無厘頭的故事,讓孩子在歡笑中度過童年。
童話故事塑造了兒童美好的心靈,培養了兒童的想象力,讓他們認識到真、善、美,多了一份天真和純潔,引導幼兒認識不同的人類,激發幼兒的想象力,擴散幼兒的思維。由於幼兒天生有較強的好奇心,對未知的探索欲,因此童話故事正是一個“陌生的世界”,幼兒特別的喜歡。“陌生的世界”就是幼兒的心理劇,在異想天開的奇幻情節背後,卻是反映現實人生掙扎的寫實劇。故事的意義最好是讓孩子經由自己的直覺得到,但在孩子的因好奇而發問的情況下,說明故事著重的“罪惡”,仍有助於孩子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以嬉戲探索,而非解釋說明的方式給予回饋,能更增強童話故事對孩子心理的影響,解決他們內心正面與負面力量的衝突。
兒童心理學家貝托爾海姆說,兒童聽童話的過程,實際是處理自己內心恐懼的過程。成人們都知道,我們所身處的世界,並不是一個單純美好的世界,而我們又常常以為孩子們的內心是純淨美好的,因此想要保護其幼小心靈不受世界之“惡”的破壞,出於這種保護的心態,許多家長都不願意對孩子講述世界醜惡的一面。其實不是這樣。兒童的內心充滿了對這個未知世界的恐懼,這種恐懼,往往來自自身認知能力的不完善。因為無知,所以更加恐懼。家長在對孩子講述童話的過程,就是將孩子內心中雜亂的恐懼具體化。童話中的壞人形象幾乎象徵了世界上所有的醜惡:貪婪、嫉妒、欺騙、懷疑、報復……教給孩子們認識這些醜惡,比起只呈現給他們美好的事物來說,是一種更好的“保護”。
但是要有所選擇,避免血腥的、殘忍手段較多的童話;還要注意引導孩子走出被動接受的大多童話故事“程式”。童話裡的女性都是被動。大部分童話中,公主總是等待王子來拯救,所謂的善良的公主就是被壞人施魔法,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甚至被折磨死了也沒有怨言,反正有神仙和仙女或王子來拯救;還有比如那就是後媽一定是壞的;還有一個被動接受的觀念就是壞人一定得死,不管你看哪個童話故事,只要裡面有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