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師情話溢

    這個問題帶有一定的引導性,現在的應試教育讓學習變成了競爭不假,但教出來的並不全是工廠式的學生。

    傳統教育在特定的時期,曾帶給人們很多新的希望。想想七八十年代的人們,教導孩子們好好學習的常用語就是“要考上大學,不能像你爸媽一樣,一輩子就當個打雜的”或者“要好好學習,考上大學,離開這個窮山溝”……等等,那個時代,人們更多地希望透過考試競爭改變生活的境遇。隨著時代的進步,當應試教育遍地開花的時候,帶來的是離開校門後該何去何從的壓力,也因此使得競爭變得更加激烈。

    既然是應試,總有些規則需要遵循,規則化的模式弊端逐漸顯露,學校追求升學率,教學追求分數的提升;家長希望孩子進入好學校,為了讓孩子專心讀書,其餘什麼事情都不需要孩子去做,使得孩子的學習變得被動化等等。追求優質教育資源與環境,才能在將來有更好發展的前景,競爭的槓桿就這樣不斷被升級。

    但必須承認,競爭帶來的壓力也是很多孩子自我成長與前進的動力,每一件事情都有兩面性。而且,很大程度上,學校能夠提供的僅僅是客觀知識體系內容的傳授,孩子從小的思維意識與自覺學習習慣,都來自家庭的氛圍與父母的教育,意識形態與認識一旦養成,在孩子學校學習過程中是不容易去改變的。

    最後要說,近些年的教育改革逐步轉向綜合素質的培養,除了幫助學生要學會基本的知識體系、也在力爭讓學生能夠成長為自覺學習、有高素養的、全面發展的人。培養的不僅僅是會讀書本上知識的書生,也在鍛鍊每一個在校學生,可以擁有更加獨立自主思考的意識,“我思故我辯”,不是要懷疑一切,而是說每一句話、做每一件事都是經過自己獨立思考過的,因此,看在學校能夠學到什麼時,還要考慮不同的時代背景與教育環境能夠帶給學生什麼樣的理念。

    隨著網際網路帶來的資訊共享,教育資源也變得沒有那麼多邊界限制,在這樣一個時代成長起來的學生,能同時一邊聽著流行音樂、看著電影、玩著手機寫作業,多工處理能力、資訊提取能力極強,學校的學習,僅僅是他們生活中在特定階段需要經歷的一件事情,不是改變命運的全部賭注。新聞上不就經常會聽到說,90後**、80後**,大學畢業後、遠離大城市,迴歸田園尋找自己的創業夢想。這一代人,雖然從小要面對擇校競爭的一些壓力,但也同時擁有更廣闊的視野與創新精神,這些是在學校教育和社會環境大背景下共同影響的產物,也帶有一代人鮮明的特點。所以,學習從來都存在競爭,不論是什麼形式學習學成的學子,都會成為推動社會的一份子,即帶有時代的印記,也是締造下一個時代的創造者。

  • 2 # 碧海豬

    如果有人對大學畢業兩年內的大學生進行調查,我想可能60%的大學生覺得沒有學到東西,30%的大學生會覺得好像學到東西又好像沒學到東西,能有10%的學生覺得學到東西就不錯了。但如果對畢業五年以後的大學生進行調查,這個比例會變化很大。大學裡留給大學生的可能就是一個繼續學習的能力,剛開始工作會覺得大學裡學的東西都用不到,幾年後發現用大學的知識學工作需要的知識比別人快一些吧。

  • 3 # 使用者5854938104

    什麼叫學習變成了競爭?什麼叫一批一批工廠式的學生?提出這個問題的,讀過大學嗎?瞭解大學嗎?

    大學教的知識根本不是讓你學會怎麼工作,那是專科技校乾的事,大學是純粹的灌輸知識和理論,很多時候學生在大學學到的是用更高的眼光看待問題和更高等的方式去學習知識的能力,這是思維方式的轉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的人結婚都比較晚,你怎麼看待這些大齡剩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