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蝸+助聽器:雙耳聆聽模式
如果只給一側耳朵植入人工耳蝸,另一側耳朵未植入,就是給雙耳提供了非對稱性的聽力,久而久之,如果只選擇佩戴一個人工耳蝸,那沒有佩戴助聽器的耳朵的聽覺中樞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就會逐漸下降,而植入耳會聽覺相對較好,這個現象叫做聽覺剝奪效應。由於該現象,使得患者在嘈雜語噪聲環境下不能進行良好的空間定位及言語理解,為解決這一問題,一側耳做人工耳蝸植入,對側耳佩戴助聽器的雙耳聆聽模式(BimodalFitting, BIM)就隨之出現了。國外眾多研究表明雙耳聆聽模式雖能讓患者獲益,但效果差異較大,影響因素也較多,如殘餘聽力狀況、人工耳蝸使用時間、雙耳雙模式調解方案等。
殘餘聽力(residual hearing) 是指聽覺殘疾者未達到全聾而殘存的部分聽力能力。殘餘聽力是讓助聽器或人工耳蝸發揮補償作用的有利條件,但是由於發病原因、發病時間、殘留聽力程度等不同而情況相當複雜。
經實驗研究結果的統計學分析發現,一側人工耳蝸植入對側佩戴助聽器或者雙側人工耳蝸植入的聆聽模式建立了雙耳聽覺,更符合生理狀態下的聽覺特點。雙側人工耳蝸植入目前已經應用於單側人工耳蝸植入後言語康復效果差的患者。中國目前針對雙耳重度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聾患者主要以單側人工耳蝸植入為主,且多數患兒在人工耳蝸植入前曾接受雙耳助聽器佩戴,這使得單側人工耳蝸植入術後對側耳繼續佩戴助聽器成為可能。
雙耳聆聽較單耳聆聽更有優勢,不但可以很好地對聲源定位、提高噪聲環境中的言語識別率,同時還可以避免聽覺剝奪效應的發生。對稱性聽力損失病人單耳佩戴助聽器後,未助聽耳無法受到充分的聲刺激,導致聽覺功能和言語識別率逐漸下降,因此對雙側聽力障礙者建議雙耳佩戴,單耳佩戴者應鼓勵雙耳隔日或隔週交替使用,並對聽力進行監測。
研究結果表明,語前聾患兒(兒童語言發育時期在孩子還不會說話以前)使用雙耳聆聽模式對提高其聽覺能力有一定優勢,這種優勢可能主要來自低頻的殘餘聽力。當單側人工耳蝸植入術後對側耳尚有一定殘餘聽力時,可以選擇佩戴助聽器,提高患兒聽覺言語能力。
Mansze[1]和Moke發現兒童患者戴上助聽器後能聽高頻(即音調聲較高的聲音)最小聲音比較好的孩子,言語識別率(受試耳能夠聽懂測試中詞語所佔的百分比)較差,Moke發現成年患者戴上助聽器後能聽中頻(即音調聲較低的聲音)最小聲音不太好的人,言語識別率較好,這可能是助聽器提供的中高頻聲資訊與人工耳蝸提供的電資訊相沖突或者不匹配引起的。
對於人工耳蝸和助聽器資訊匹配之間衝突的解決,目前還有待研究,但值得家長和醫生注意的是,對於語前聾兒童,最好的耳聾康復辦法就是採用雙耳雙模式,兩隻耳朵選擇不一樣的康復裝置,或者根據聽力師的建議,及早發現並且及時為孩子做好耳聾康復的處理。耳聾康復也要積極配合語言訓練來達到更好的效果。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健康平安的成長!
人工耳蝸+助聽器:雙耳聆聽模式
如果只給一側耳朵植入人工耳蝸,另一側耳朵未植入,就是給雙耳提供了非對稱性的聽力,久而久之,如果只選擇佩戴一個人工耳蝸,那沒有佩戴助聽器的耳朵的聽覺中樞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就會逐漸下降,而植入耳會聽覺相對較好,這個現象叫做聽覺剝奪效應。由於該現象,使得患者在嘈雜語噪聲環境下不能進行良好的空間定位及言語理解,為解決這一問題,一側耳做人工耳蝸植入,對側耳佩戴助聽器的雙耳聆聽模式(BimodalFitting, BIM)就隨之出現了。國外眾多研究表明雙耳聆聽模式雖能讓患者獲益,但效果差異較大,影響因素也較多,如殘餘聽力狀況、人工耳蝸使用時間、雙耳雙模式調解方案等。
殘餘聽力(residual hearing) 是指聽覺殘疾者未達到全聾而殘存的部分聽力能力。殘餘聽力是讓助聽器或人工耳蝸發揮補償作用的有利條件,但是由於發病原因、發病時間、殘留聽力程度等不同而情況相當複雜。
經實驗研究結果的統計學分析發現,一側人工耳蝸植入對側佩戴助聽器或者雙側人工耳蝸植入的聆聽模式建立了雙耳聽覺,更符合生理狀態下的聽覺特點。雙側人工耳蝸植入目前已經應用於單側人工耳蝸植入後言語康復效果差的患者。中國目前針對雙耳重度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聾患者主要以單側人工耳蝸植入為主,且多數患兒在人工耳蝸植入前曾接受雙耳助聽器佩戴,這使得單側人工耳蝸植入術後對側耳繼續佩戴助聽器成為可能。
雙耳聆聽較單耳聆聽更有優勢,不但可以很好地對聲源定位、提高噪聲環境中的言語識別率,同時還可以避免聽覺剝奪效應的發生。對稱性聽力損失病人單耳佩戴助聽器後,未助聽耳無法受到充分的聲刺激,導致聽覺功能和言語識別率逐漸下降,因此對雙側聽力障礙者建議雙耳佩戴,單耳佩戴者應鼓勵雙耳隔日或隔週交替使用,並對聽力進行監測。
研究結果表明,語前聾患兒(兒童語言發育時期在孩子還不會說話以前)使用雙耳聆聽模式對提高其聽覺能力有一定優勢,這種優勢可能主要來自低頻的殘餘聽力。當單側人工耳蝸植入術後對側耳尚有一定殘餘聽力時,可以選擇佩戴助聽器,提高患兒聽覺言語能力。
Mansze[1]和Moke發現兒童患者戴上助聽器後能聽高頻(即音調聲較高的聲音)最小聲音比較好的孩子,言語識別率(受試耳能夠聽懂測試中詞語所佔的百分比)較差,Moke發現成年患者戴上助聽器後能聽中頻(即音調聲較低的聲音)最小聲音不太好的人,言語識別率較好,這可能是助聽器提供的中高頻聲資訊與人工耳蝸提供的電資訊相沖突或者不匹配引起的。
對於人工耳蝸和助聽器資訊匹配之間衝突的解決,目前還有待研究,但值得家長和醫生注意的是,對於語前聾兒童,最好的耳聾康復辦法就是採用雙耳雙模式,兩隻耳朵選擇不一樣的康復裝置,或者根據聽力師的建議,及早發現並且及時為孩子做好耳聾康復的處理。耳聾康復也要積極配合語言訓練來達到更好的效果。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健康平安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