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荷666

    五•四運動的主要意義也就是新文化運動。其中倡導,去文言文,發揚白話文。這種過程,最明顯的表現在文學上的語言轉變。特別是魯迅文集對語言的過度丶徐志摩的詩集,為白話文的發展開拓了新路,奠定了基礎。

    白話文的特徵:如徐志摩的《沙揚那拉》丶魯迅的《自嘲》,主要價值體現在擺脫了舊體詩,在舊體詩內容上緊跟時代賦予了新意。《沙揚那拉》以白話詩體裁,細膩的描繪使得青春少女活靈活現又耳目一新;《自嘲》也擺脫了按詩律,合仄韻的俗套,直抒胸意啥就是啥。此種詩風和周恩來的詩風很相同。那時候沒有功夫來咬文嚼字,之乎哉也!

    白話詩的價值侷限性,離不了時代背境。五•四時代是推陳出新的時代,是砸爛孔家店的時代,是一個打破了牢籠又感到迷茫的時代。自然就產生了:“沙揚那啦”、“管他冬夏與春秋”丶“難酬蹈海亦英雄”。

    若論白話詩的特徵,這些可能就是白話詩的價值侷限吧?

    知識有限,望友們指教,謝謝。

  • 2 # 璞玉待琢

    大家好,我是雕文琢字。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題主問的是五四白話新詩應該是指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作品。主要有以下特別及侷限性:

    1、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針對北洋政府的尊孔復古,《新青年》發表大量文章,抨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和文化。代表作品:魯迅的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魯迅先生以狂人之口,說出了“吃人”的封建禮教對人思想的禁錮和摧毀。體現人們對自由、平等、民主的嚮往。但是過於偏激,這次運動的發起者們徹底的批判了孔孟思想,把孔孟思想一棒子打死了。沒有認識到孔孟思想的優點,否認了事物兩面性。

    2、提倡民主和科學。陳獨秀的《新青年》和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只有少數知識分子才能讀懂,推行範圍小,只是在知識分子中間發起的運動,沒有發動群眾及廣大的工農階級。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馬克思是哪個國家的人。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力求貫徹他的學術上相容幷蓄、百家爭鳴的思想,使北大成為的學術重鎮。

    3、提倡文學改革,大力推行白話文。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等,陳獨秀髮表《文學革命論》主張建設新鮮、平易、通俗的新文學。再比如故事先生的《兩隻蝴蝶》有為了白話而白話的感覺,讓人覺得既沒有古詩的意蘊美,也沒有現代詩的意境美。

    4、宣傳民主觀念。魯迅《阿Q正傳》中愚昧無知的普通大眾,對“新文化”、“明主共和”、“革命”等新詞只停留在表面認識,才有阿Q的名言“革他媽媽的命”這樣滑稽可笑的話。新文化運動的目標定位不對。發動新文化運動的人們,把實行民主政治,建立資本主義社會定為目標。但後期社會的發展事實證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鬱金香有毒嗎:花朵有毒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