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自我奮鬥之人
-
2 # hording
我們先只說一個數據,就是保羅·肯尼迪在《大國的興衰》一書中給出的1813年,也就是反法聯盟決定性的擊敗拿破崙的萊比錫戰役發生的那一年,英華人除了自己對拿破崙作戰外,它還資助盟國1100萬英鎊(有時候不得不佩服,英華人這是越打越有錢啊),在養活自己的陸軍和14萬人的海軍的同時,還養活了盟友的45萬人的軍隊。僅僅從這個資料,我們就不難想象拿破崙戰爭後英國究竟處於一個什麼樣的國際地位了!
具體而言,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
首先,從英國本身來看,英國這時已經率先進入工業革命,例如,1806年英國鐵產量為25萬,而到了1840年前後 這一數字是80萬噸左右,到1850年這一數字是250萬噸。工業革命引發國內社會、政治、經濟等多方面革命。大城市出現,英國開始進入工業化社會。現代大眾政治也隨著現代化大生產開始出現。換句話說,英國率先開始並完成現代化轉型,這一優勢奠定了英國新一輪霸權的基礎。
其次,拿破崙的失敗使歐洲重新恢復了因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而失衡的歐洲大陸均勢。維也納和會上不過分削弱戰敗的法國,使得沙俄因反拿破崙戰爭大增的力量不至於導致歐洲力量再度失衡,保證了歐洲大陸列強力量的大致均衡。這一戰後安排可以使英國不再有後顧之憂,而可以專心經營其龐大的“日不落帝國”。
其三,拿破崙的敗亡使得英國的海外霸權,海上交通網路,以及全球貿易網路的最大挑戰者法國至少是暫時衰落,無力挑戰作為主導性海洋強國和自由國際政治經濟體制領導者的英國的地位。直接擊敗對其領導者地位挑戰的歐洲大陸霸權覬覦國不僅使得英國的絕對優勢地位沒有削弱,反而有所加強,這就又迎來了英國第二輪的,優勢更為突出的“霸權週期”。
至於英國的全球優勢達到什麼程度,我們可以簡單透過下圖來看一下,這幅圖被稱為“大英帝國的慶典地圖(1886)”(An elaborate map of the British Empire in 1886, marked in the traditional colour for imperial British dominions on maps.),深顏色的地方是大英帝國統治地,周圍環繞的是大英帝國統治的穿著特色服飾不同地區的不同民族的人。而主要大洋上的黑色線則是大英帝國控制下的海上交通要道。
回覆列表
首先說一下拿破崙戰爭時期歐洲的歷史背景。
當時受文藝復興思潮影響法國進行了大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所以當時的拿破崙戰爭具有革命性這也是當時英國能拉起7次反法同盟的主要原因。另外到了拿破崙戰爭中後期他具有了侵略性,不斷掠奪別國資源並且跟英國爭奪歐洲甚至是世界的霸權。
當時的英國早已經進行了光榮革命和工業革命,政局穩定,生產力強大。從實力上講具有稱霸歐洲乃至世界的實力,只不過沒有機會和理由。所以拿破崙戰爭時期英國數次拉起反法同盟,向盟友提供資金和武器裝備。
所以,從本質上講英法戰爭就是英國和法國爭奪歐洲霸權的戰爭。其結果是法國最終失敗,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日不落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