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時尚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體,這個不能強求。而且文學一定是社會的衍生物,詩詞在現代社會的衰落說明這種文體並不適合現代社會。我以前自己學著寫過詩詞,所以很有體會。比如說吧,像“殘”“亂”“雲鬢”“畫屏”“小舟”“大江”“高樓”這些意象很有古意,但在現在的生活中幾乎不可見,那麼把它們寫入詩詞是脫離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的。但詩詞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有了自己的一套審美體系,如果貿貿然拋開這個體系,那就失去了詩詞之美,比如我們每天用微博微信知乎,做高鐵公交計程車,看電腦電視i,這些能入詩詞麼?寫入詩詞還有詩詞特有的美感嗎?我認為是沒有的。因此,不能說現在的人寫不出好詩詞,而是詩詞不再屬於這個時代,這是雖然惋惜但無法挽回的。比如現在的散文,我覺得抒情性就比古人的詩詞強很多,白話的散文可以描述種種細膩複雜多元微妙的情感,我認為古詩詞和文言文在這方面要遜色一些,或者說難度更大,比如說蘇葉的《總是難忘》,這樣的情懷恐怕用散文寫當代人也不輸古人用詩詞寫吧。因此,我一直覺得真正愛古詩詞的人,可以自己寫一些詩詞,要有古意,但不能要求別人有共鳴和理解,畢竟不再是那個時代了。寫詩詞一定要合格律!

  • 2 # 豬上樹4

    一、古人的教育是以文學教育為主體的教育背景下展開的。現如今要學數理化政治歷史生物外國語。同樣的十年寒窗苦讀,現代人在文學方面才初中畢業,而古人卻已經是相當於文學博士後了。

    二、資訊的優寡不能對比。現代人出去旅遊,坐幾個小時的車就到景點了,再坐纜車就登頂了。古人呢?一路走來艱辛萬苦。相同的景物自然有不同的感受。

    三、古人識字以象形文字為基礎,深入簡出的把對文字的定義與理解流傳下來。現代人只是把字簡化並學會這個字的幾種用法。對文字理解層次的淺顯,使現代人不會深層次的使用漢子。

    四、古人資訊傳播途徑少,能流傳至今的詩詞文章已經是引經據典的絕句了。現代人的文章,一千年以後又能流傳幾篇呢?

    五、出版成本以及稿費問題,諸如四大名著這樣的文學經典,作者在這書時的所花費的心思,用詞用字的恰當與否,情節的設定,還有反覆審搞。是現代的網路文學是無法比的,上了網站的小說一天最少更新一章才有底薪。古代名著的作者可能一生只寫一本長篇小說。現代人兩三年就寫完了。質量差距甚大。

  • 3 # 任我行之天地

    從人群上開講,都屬於士這個階層了。一半來說,讀書時很花錢的,書籍,老師,上學。能讀書無非是地主,世家,官僚子弟等。經過系統的正規的官方化教育。很多當代大學生是比不上人古時候的秀才。舉個例子,明初一個縣20個秀才名額。彷彿看見了尷尬。

    再者我認為是文體的限制了。比如說興起於漢末的駢文,講究的就是詞藻,要引經據典。

    還有就是社會環境了,當代研究的與古代的人文環境不同。人家畢竟是專業的。

    還有啊,時間的關係,能流傳下來的文章,大都是一個人的精品文章。

    個人看法。望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產婦坐月子中暑身亡來看,為什麼有些人那麼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