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對老年人的認定一般為年滿60歲,比如,唐高祖就明文規定了“六十為老”。後來到了唐中宗時,又將老年人的年齡放寬至58歲。
讓我們穿越到唐朝,看看那個時候的人們,是怎麼規定孝順老人的,是怎麼健全養老制度的,又是出臺了哪些保障措施。
一、唐朝的“補給侍丁” 和“色養”制度
唐朝有一部《唐律疏議》法典,它是以立法的形式,將養老制度與老年人權益相結合,為老年人晚年生活提供保障。其中有一項規定:父母健在的時候,子女不能久出遠門,且不能與父母分割財產,否則,將會受到處罰。這個規定,有效地解決了唐朝“空巢老人”的現象。現在,尤其是農村,年輕人傾巢出動去外地打工,有的是夫妻結伴出行,留守兒童讓自己的父母照顧,老人們養大了你接著養你的孩子,哎,不知道怎麼說了。
1. “補給侍丁”
唐朝的“補給侍丁”,就是指在照顧老人的時候,家裡如果人丁不足,給你補人;你做了“補丁”或稱“侍丁”,政府還給你錢,給你補助。
唐朝規定,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可以選一個“侍丁”。九十歲以上的選兩個,若是百歲老人,則可以挑選五個。“侍丁”先從子孫中挑;無子孫的,從近親中選;沒近親的,從外族人中選。“侍丁”可以享受國家給予的一系列好處,還可以免除徭役。政策一出,當時人人搶著當“侍丁”,唯恐不讓自己去照顧老人。照顧不好就要罰你;給你的錢、免的徭役,政府還可以追索;重的治罪,看你敢不敢虐待老人。
2.“色養”制度
唐朝尊老禮制中,還出現了“色養”一詞, “色養”中的色,是指和顏悅色,就是指:要和顏悅色的照顧和陪伴老人。
崔山南,一名節度使,河北人,是當時“色養”老人的典範。
當年,其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因為長孫夫人牙齒都掉光了,所以唐夫人一直用自己的乳汁餵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最後病重時,召集全家人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子孫媳婦,也能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崔山南深深地記住了曾祖母的這句話,即使後來做了官,也完全依照長孫夫人的囑咐,盡心孝敬祖母唐夫人。
還有一個大名人,房玄齡。這個人做官的故事大家瞭解很多,其實他還是一個大孝子,也是一位唐人“色養”老人的典範。所以我們這些尋常百姓,在照顧老人的時候,更要學習古人的耐心,和顏悅色。老人如小孩,有時候會發脾氣,作為晚輩則要多理解他們,我們不也是從小時候調皮過來的麼?
三、唐朝當官的退休養老制度
唐朝當官的,70歲就要退休。如果不到退休年齡,但是身體已無法繼續工作的,可提前離崗。唐朝的官員沒有退休金,“唐致仕官,非有特敕者,例不給俸”,這句話就是說,除非皇帝特批,當官的沒有退休金。但,也是不管他們,退休後都能得到一定數量的田地養老。
四、養老機構
自秦朝的時候,就有了正式的養老院了。到了唐朝,這樣的養老機構設施已比較健全,養老院也多了起來。到了武則天那代,還開設了 “悲田養病院” ,名字聽的好像夠悽慘了,但是這個院的作用卻溫暖可親的。有病的,有殘的,無家可歸之人,俱可就近入駐此院。到了唐肅宗,發揚了祖輩這一美德,在長安和洛陽分別建了“普救病坊”,專門把孤寡老人接進來,統一養老送終。
五、跨入老年者,賞卷、賞酒、免賦稅
老人的年紀越大,得到的賞賜越多。歷史曾記載了唐順宗時期,對老人的物質賞賜標準。《舊唐書·順宗本紀》:百姓九十已上,賜米二石,絹兩匹,百歲已上,賜米五石,絹二匹,綿一屯,羊酒”。
人生七十古來稀,估計得此賞賜的老人不多。
唐朝還規定了年滿60歲的男性公民,每人可分田地40畝,並且免除課稅和兵役。老人收貨了農產品,還可以到集市上換些日用品,自給自足,老人不再伸手去找子孫索要。能幹的老人,還能補貼給子孫一些。
不只是免除老人的課稅,如果你是個男丁,而且正在贍養80歲以上老人,唐朝把你的賦稅徭役也給減免,讓你放心地照顧老人。
六、家有老人者,犯罪從輕量刑
當時唐朝的刑法還規定,只要不是死囚,家有高齡老人,可申請緩期執行。若是被判流放,也可以暫時留在家裡侍養高齡老人。盜竊等非重罪犯人,家裡有需要侍養的老人,則可以用“加杖”的方式,來頂替坐牢的刑期。
綜上所述,唐朝的養老制度,主要以家庭養老為主,以政府養老為輔。各種政策加大了贍養老人的扶持力度,體制完善,有利於使得社會出現良性運作的效用。有效的緩解社會矛盾,並提高了王朝內部的凝聚力,統治者出臺的一系列的政策,最終是為了維繫了唐王朝的統治。
在唐朝,對老年人的認定一般為年滿60歲,比如,唐高祖就明文規定了“六十為老”。後來到了唐中宗時,又將老年人的年齡放寬至58歲。
讓我們穿越到唐朝,看看那個時候的人們,是怎麼規定孝順老人的,是怎麼健全養老制度的,又是出臺了哪些保障措施。
一、唐朝的“補給侍丁” 和“色養”制度
唐朝有一部《唐律疏議》法典,它是以立法的形式,將養老制度與老年人權益相結合,為老年人晚年生活提供保障。其中有一項規定:父母健在的時候,子女不能久出遠門,且不能與父母分割財產,否則,將會受到處罰。這個規定,有效地解決了唐朝“空巢老人”的現象。現在,尤其是農村,年輕人傾巢出動去外地打工,有的是夫妻結伴出行,留守兒童讓自己的父母照顧,老人們養大了你接著養你的孩子,哎,不知道怎麼說了。
1. “補給侍丁”
唐朝的“補給侍丁”,就是指在照顧老人的時候,家裡如果人丁不足,給你補人;你做了“補丁”或稱“侍丁”,政府還給你錢,給你補助。
唐朝規定,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可以選一個“侍丁”。九十歲以上的選兩個,若是百歲老人,則可以挑選五個。“侍丁”先從子孫中挑;無子孫的,從近親中選;沒近親的,從外族人中選。“侍丁”可以享受國家給予的一系列好處,還可以免除徭役。政策一出,當時人人搶著當“侍丁”,唯恐不讓自己去照顧老人。照顧不好就要罰你;給你的錢、免的徭役,政府還可以追索;重的治罪,看你敢不敢虐待老人。
2.“色養”制度
唐朝尊老禮制中,還出現了“色養”一詞, “色養”中的色,是指和顏悅色,就是指:要和顏悅色的照顧和陪伴老人。
崔山南,一名節度使,河北人,是當時“色養”老人的典範。
當年,其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因為長孫夫人牙齒都掉光了,所以唐夫人一直用自己的乳汁餵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最後病重時,召集全家人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子孫媳婦,也能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崔山南深深地記住了曾祖母的這句話,即使後來做了官,也完全依照長孫夫人的囑咐,盡心孝敬祖母唐夫人。
還有一個大名人,房玄齡。這個人做官的故事大家瞭解很多,其實他還是一個大孝子,也是一位唐人“色養”老人的典範。所以我們這些尋常百姓,在照顧老人的時候,更要學習古人的耐心,和顏悅色。老人如小孩,有時候會發脾氣,作為晚輩則要多理解他們,我們不也是從小時候調皮過來的麼?
三、唐朝當官的退休養老制度
唐朝當官的,70歲就要退休。如果不到退休年齡,但是身體已無法繼續工作的,可提前離崗。唐朝的官員沒有退休金,“唐致仕官,非有特敕者,例不給俸”,這句話就是說,除非皇帝特批,當官的沒有退休金。但,也是不管他們,退休後都能得到一定數量的田地養老。
四、養老機構
自秦朝的時候,就有了正式的養老院了。到了唐朝,這樣的養老機構設施已比較健全,養老院也多了起來。到了武則天那代,還開設了 “悲田養病院” ,名字聽的好像夠悽慘了,但是這個院的作用卻溫暖可親的。有病的,有殘的,無家可歸之人,俱可就近入駐此院。到了唐肅宗,發揚了祖輩這一美德,在長安和洛陽分別建了“普救病坊”,專門把孤寡老人接進來,統一養老送終。
五、跨入老年者,賞卷、賞酒、免賦稅
老人的年紀越大,得到的賞賜越多。歷史曾記載了唐順宗時期,對老人的物質賞賜標準。《舊唐書·順宗本紀》:百姓九十已上,賜米二石,絹兩匹,百歲已上,賜米五石,絹二匹,綿一屯,羊酒”。
人生七十古來稀,估計得此賞賜的老人不多。
唐朝還規定了年滿60歲的男性公民,每人可分田地40畝,並且免除課稅和兵役。老人收貨了農產品,還可以到集市上換些日用品,自給自足,老人不再伸手去找子孫索要。能幹的老人,還能補貼給子孫一些。
不只是免除老人的課稅,如果你是個男丁,而且正在贍養80歲以上老人,唐朝把你的賦稅徭役也給減免,讓你放心地照顧老人。
六、家有老人者,犯罪從輕量刑
當時唐朝的刑法還規定,只要不是死囚,家有高齡老人,可申請緩期執行。若是被判流放,也可以暫時留在家裡侍養高齡老人。盜竊等非重罪犯人,家裡有需要侍養的老人,則可以用“加杖”的方式,來頂替坐牢的刑期。
綜上所述,唐朝的養老制度,主要以家庭養老為主,以政府養老為輔。各種政策加大了贍養老人的扶持力度,體制完善,有利於使得社會出現良性運作的效用。有效的緩解社會矛盾,並提高了王朝內部的凝聚力,統治者出臺的一系列的政策,最終是為了維繫了唐王朝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