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迷彩虎
-
2 # 一臉牛相
歷史告訴我們一條鐵律:
沒有需求,就沒有動力。
我們知道明朝、清朝這兩個王朝都是傳統的內陸帝國,沒有向海洋發展的動力。
中國的主要敵人、主要附屬、主要內政、主要形式都來自內陸。
匈奴、鮮卑、吐蕃、契丹、女真、党項、蒙古、這些對手盡出內陸。
越南、北韓、這些較親的藩國,一年一朝,也盡出內陸。
中國內地有很大,休養生息,精耕細作都夠了。
內政外交都不需要再開什麼海路。
雖然有鄭和下西洋的遠征,有倭寇海賊的騷擾。但歸根結底,中國的主要問題一直都在內陸,這一根本沒有改變。
西方不一樣。
西方普遍沒有那麼大地方。
從愛琴海文明開始,西方人一直是以貿易為主,因為土地又小又碎,人少物稀,只能走互通有無的路。
所以西方人喜歡航海,喜歡冒險,也重視契約精神,還不能搞太深的獨裁。這給後來的法律、民主、自由等一些列“洋精神”奠定了思想基礎。
哥倫布的船太小,可他是去掠奪的,一人倒下,百人繼起。
鄭和的好大,可他是去揚威的,一人死去,無人再試。
所以
“鄭和以後,再無鄭和”
—————梁啟超
直到1840年的那場海戰。大夢初醒
-
3 # 靜夜史
為什麼要大力發展?
15世紀開始,西方以葡萄牙、西班牙為首,陸續進入大航海時代,而同時期的明朝,卻早已經降下了遠航的風帆,將大量的鉅艦擱置起來,徹底終止了對外的遠航。
從此,明朝的海軍逐漸衰落,後來逐漸被西方國家超越。
1、小農經濟時代,無意對外開拓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重新拾起“重農抑商”的政策,這意味著明朝重新回到以小農經濟為主的社會生產方式中。
小農經濟時代,自給自足成為主要的生活方式,自然就不需要向外開拓市場,所以明朝的國策開始不可避免地轉為項內向和保守。
在這樣的情況下,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才會顯得如此不可思議。
事實上,鄭和下西洋絕對不是一項簡單地威服四海的遠征,事實上,鄭和下西洋的目的至少包含以下三項:
一是尋找建文帝;
二是宣揚大明國威,恢復藩貢體系;
三是打擊民間外貿資本,實現對外貿易的壟斷。
而第三項,毫無疑問是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因為民間資本的逐利性,勢必會影響到明朝的對外貿易收益,所以明朝要以國家力量大力打擊民間資本,透過7次大規模的下西洋活動,掃除民間資本的活動空間,實現徹底的外貿壟斷。
在消滅民間資本後,明朝確立起了在東亞海面上的霸權。因為長期以來,除了日本,明朝都是東亞海域當之無愧的霸主,因此明朝的海軍實力已經對周邊國家是碾壓級別了,所以不需要繼續發展。
而當民間資本也消退,國家資本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萎靡時,對海上力量的依賴就更小了,在這樣的條件下,海軍的地位就非常尷尬了。
所以,明朝海軍的消亡是必然的!
2、主要威脅在北方,無暇南顧
對於明朝而言,擊敗北方比向南開拓更有意義,也更緊迫。
從1368年將元朝勢力驅逐到草原後,明朝和蒙古的戰爭就斷斷續續從未停止過。從朱元璋、朱棣北伐,到土木堡之變、庚巳之變等,明朝和蒙古的戰爭一直沒有停止。
對於明朝而言,蒙古始終是心腹大患,為了打擊蒙古,朱棣在1421年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平。
一直到1571年隆慶和議為止,明朝的主要軍事力量一直放在北方,依託長城,和蒙古進行了長達200多年的拉鋸戰,這極大地消耗了明朝的邊防力量。
要知道,打仗就是燒錢,在斷斷續續的戰爭中,明朝的軍費基本都被北方的軍隊用去了,這就導致明朝在其他方面的擴張非常有限。
作為海軍,最重要的是艦船,而一艘艦船需要的成本就非常高,這就導致明朝的水師長時間得不到更新換代,等到老舊艦船達到報廢期限後,明朝水師就只能越來越少。
到嘉靖年間倭寇之患愈演愈烈時,明朝水師甚至都是一些平底船,抗風浪性差。而同時期的倭寇船隻在技術上已經完全碾壓了明軍!
所以,北方邊患是明朝不能大力發展海軍的重要阻礙!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4 # 朕君臨天下is
以前的外邦就是一幫窮鬼。你去幹嘛,就算外國貨幣多你帶到中國也沒啥卵用。帶的越多就像現在紙幣不停的印刷。這就通貨膨脹。導致經濟崩盤。中國最主要的還是內銷。外面經濟帶不起中國經濟。以上我瞎說的,各位不要太較真
-
5 # 歸去來兮Roc
這個問題問得好, 我有點想寫論文的衝動了~(笑)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除了鄭和船隊以外,中國只有水師,沒有海軍。“水師”只是陸地上的軍隊下水了,稍後還是要上岸的。而“海軍”則是專門用於控制水面的,並不以上岸作戰為根本目的。換而言之,“水師”是陸權的延伸,“海軍”是海權的標誌。
有“水師”而無“海軍”,就能看出中國古代的政治思想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得從中國的地緣政治格局說起。
中國的地緣政治格局明成祖朱棣時遷都北京,可以從地圖上看的出,當時的政治重心是往北偏的。其目的是什麼呢,有的人說北平是朱棣作為燕王的駐紮之所在,是勢力老巢。我不反對這種說法,但這絕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主要原因請看下圖:
▲中國地形及周邊勢力入侵方位示意圖
中國的地形西高東低,北部為草原,東南靠大海。從傳統上看,北方蒙古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驍勇善戰,東北的漁獵民族也是桀驁不馴,還有從西域/中亞遠道而來的異族,都是威脅中國的主要入侵勢力;在海上,來自日本、琉球的東洋倭寇,來自西洋經印度洋、南海抵達中國的殖民者則是主要的威脅方向。在航海技術大發展之前,海洋是作為屏障,是國家的大後方,但在航海技術發達後,海洋方向入侵變的越來越頻繁了。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海洋和北方草原是中國防禦入侵的兩個主要方向,因此,需要在這兩個方向上保持軍事優勢。因此,中國應該要同時保有強大的騎兵軍團和海軍。為何明朝放棄了海軍呢?
明朝的海洋策略由於西域阻塞,絲綢之路被中斷。明朝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這是一次曠古絕今的壯舉!透過七次大規模的海軍行動,打通了海洋貿易商路,維持了朝貢體系,為中國經略南洋提供了範本。
鄭和曾嚮明仁宗進言:“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於海,危險亦來自於海……”。這是真正的海權思想!可惜的是,鄭和的事業未能被繼承下來。明英宗正統元年,朝廷下令停止遠洋行動,自此海權盡失。
由於《鄭和出使水程》的原始資料已經失傳,後人對當時的情況不甚瞭解,有人猜測是因為不再擔心來自海上的威脅,所以明朝的安全戰略轉向北方;也有人說是頑固的封建思想以及農業帝國的土地觀念戰勝了海洋觀念,導致下西洋的終止。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應該是遠洋行動耗費巨大,國力有點吃不消。經過了洪武之治和永宣盛世之後,明朝的國勢開始下降,國家處於戰略收縮狀態。
明朝的海洋策略有問題:國家花費巨資打造龐大的艦隊七下西洋,卻下令不許沿海軍民“私自下番,交通外國”,實施嚴厲的禁海措施,一再下令“仍禁頻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海道可以通外邦,故嘗禁其往來”、“禁頻海民私通海外諸國”。辛辛苦苦打造的海上通道卻不能牟利,反而拖垮了國家財政。
到了嘉靖年間,倭寇之亂愈演愈烈,甚至出現了53人的倭寇橫行明朝三省共80餘日,殺死殺傷官兵四五千人!
待戚繼光帶領他的戚家軍掃平匪患之後,明朝才得以安寧。但這只是一個因素,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日本國內經過統一之後,逐漸安定了下了,倭寇入邊的數量也少了許多。戚家軍平倭寇是用陸權力量解決海權缺失的問題,實際上對明朝還是造成了重創,導致國力進一步空虛。
明朝海權旁落對當代人的啟示明朝到了中期,採取了戰略收縮的策略,基本上退出了東北和安南,只保留名義上的統治。這與國力下降有關係。由於西域被蒙古人控制,絲綢之路被阻塞,而海上的貿易渠道又被放棄,進而抑制工商業的發展,使得明朝國力更多的依賴於小農經濟。小農經濟非常脆弱,對土地和氣候的依賴性很強,稍微有點天災就會造成大規模的飢餓,若政府應對不及時,很容易造成民變。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政治是牟利的手段。”所謂的海權只是為了保證海洋貿易順利進行的一種手段,而非結果。若只是為了“宣威”而不顧“牟利”,則末本倒置了。
傳統上認為中國是陸權國家,但實際上是個海陸複合型國家。造成海洋開發緩慢的原因有二:一是航海技術不夠發達,宋朝以後航海技術有了突破,所以海上絲綢之路就興盛起來了;二是海洋政策過於狹隘,重農抑商的政治傳統太強了,禁錮了人們的開拓熱情。
也許我們當代人才是鄭和未竟事業的真正繼承人,看看上面的一帶一路,是不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呢?600年後的今天,我們將重新啟航,再創盛世輝煌!
綜上所述,我認為明朝制定了錯誤的海洋策略導致海洋經濟無以為繼,進而否定了海軍存在的必要性,最終使得海權沒落。
回覆列表
要知道國家發展海軍的最大動力實際上在於獲取和維護海上利益。而一直以來海上利益的核心就在於貿易。明朝用絲綢和日本換黃金、武器,用茶葉和陶瓷同葡萄牙、荷蘭換銀幣。這些貿易都給沿海省份帶來了巨大經濟利益,但是對於國家來說並沒有什麼卵用啊。海上貿易換回來的是貨幣以及供貴族、士大夫群體消費的奢侈品,並不能解決中原王朝的核心問題,那就是糧食。
而且在後勤保障不佳的古代,水手就相當是一種耗材,出一趟遠海就得死幾個人,到了港口再進行補充。不說打仗了,維持海軍的遠海巡邏就要消耗大量寶貴的勞動力,這對於農業國家來說太過於奢侈了。
還有當時的統治者也並不願意把開拓海洋作為國家工作的重點。雖然我們現在覺得航海不算個事,但是在古代鄭和的遠行就相當於阿波羅登月計劃,拓殖海外就好比在火星定居一樣。可能在長遠來看是功在千秋的事情,但是在短期來說不僅耗資巨大而且看不到什麼實際成效。鄭和下西洋算是成功了,但除了從非洲弄了兩頭長頸鹿回來真就沒什麼了。
永曆年間的下西洋和“三大徵”把明朝的國本都掏空了,之後就只能維持休養生息的國策。對於中原王朝最要緊的兩件事,一是邊患,二是內亂。明朝也不例外,早期、中期對付要蒙古、瓦剌,到了後半場還要去北韓救火和女真人在東北打個你死我活。在國內,叛亂就沒消停過,從心懷異志的皇族,到揭竿而起的李自成、張獻忠,這些始終是國內重大議題。這些事情哪個不比虛無縹緲的海軍要現實得多,重要得多。在當時錯中複雜的情形下,即便統治者有想法,也會被眾多問題掣肘而無法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