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濁世清風

    好像是十幾年前一個南方某午夜心靈電臺主持最後自殺了。

    《實話實說》的崔永元抑鬱了。

    例子好像可以舉不少。

    學心理的就要應用,就要傳道授業解惑。

    但是,真善美在最高層次是無法統一的。你堅持了真,可能顧不了善;你堅持善,可能失去了美。當你無法統一這一切時,會不會發狂?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首。奧利佛改編為電影《王子復仇記》後再現了莎翁的悲劇要素。電影《王子復仇記》為我們展示了多重的道德衝突。父王的兄弟克勞狄斯殺死先王,篡奪王位,親近小人,國力空虛,已是大惡難赦。在哈姆雷特與克勞狄斯之間的鬥爭無疑是善與惡的鬥爭。哈姆雷特的母親在先王屍骨未寒之時竟嫁與先王兄弟,而不去深究其中緣故,已是大錯特錯。但她又為哈姆雷特的母親。哈姆雷特要想維護正義,必然有悖母子之間的倫理之情。因此,哈姆雷特與其母之間的矛盾是道德倫理內部的衝突。奧菲利婭的父親波洛涅斯善惡不分,進讒言,害忠良,同克勞狄斯一樣,已是惡的典型。哈姆雷特如果殺死波洛涅斯,同樣面臨著與戀人奧菲利婭之間的愛情和善與惡的鬥爭之間的衝突。莎翁在哈姆雷特與克勞狄斯善與惡鬥爭的主線基礎上又穿插了另外幾個衝突。

    如果正義與邪惡之間的鬥爭最終主人公戰勝了邪惡並完好無損而結束,那並不一定是悲劇。在悲劇電影中,往往伴隨著正義的代表者個體的解體。尼采認為:個體的解體是最高的痛苦,然而由這痛苦卻解除了一切痛苦的根源,獲得了與世界本體融合的最高的快樂。這種個體解體表現了人類道德的崇高,以個體的解體為代價維護了人間真,善,美的標準。

    斐希爾是這樣定義悲劇的:“假使主體在毀滅的時候,認識了他的苦難是公平的,他的事業並未毀滅,倒是因為他的毀滅,而淨化和勝利了,那末,這樣和解是十全齊美的,主體雖死而仍能光輝地在他的淨化了的和勝利了的事業中長存。這一切的運動便叫做命運或者‘悲劇’。”實際上,悲劇產生於兩種道德倫理觀念的衝突與困惑。就衝突的每一方來說,都有倫理上的普遍性,而悲劇恰恰發生於這不可解的衝突中。對立雙方所持的道德倫理觀念的衝突可以有以下幾種形式: 

    1. 普適的社會道德倫理觀念與某一地域,國家,民族道德倫理觀念的衝突。  

    2. 個人的道德倫理觀念與普適的觀念之間的衝突。  

    3. 發展的道德倫理觀念與歷史的道德倫理觀念之間的衝突。  

    4. 道德倫理觀念中真,善,美之間的內部衝突。  

    在衝突形式上,也有許多的種類。如善與善,善與惡的衝突;感性與理性,情感與意志,自由選擇與約束的衝突等等。

    簡而言之,當你的心裡輔導物件面臨道德選擇和個體毀滅時,你是建議你的客戶選擇個體毀滅以維護道德,還是違背道德以保全個體?長期以往,你會不會也不正常?

    善與惡的衝突即使伴隨了個體的解體,但最終人們捍衛了正義與真理。而善與善的衝突則往往讓人無法接受和茫然。

    比如愛情的原始衝動與道德的桎梏之間的矛盾。屈從於道德的禁錮就會在自我禁錮中消殘生命。封閉自己的感情,讓心靈承受無盡的痛苦,變相的自我折磨,這是感情的悲劇。真愛是狂野而無辜的,情感是真摯而甜蜜的,但如果這種愛情和情感是以另一方受到傷害為代價的,那麼這種愛情從開始就註定是悲劇性的。有一首歌叫作“愛我的人傷我最深”可能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而雙方無法走到結合的另一極,只能以個體的解體來抗議道德,又造成另一種形式的悲劇。

  • 2 # 大美詩城

    首先我說明我不是心理醫生,個人觀點,心理學在中國普及比較晚,人們對這門學科接受也有很多方面影響,比如當你出現心理問題時不會第一時間去看心理醫生,這裡也有外來影響,怕別人說這人怎麼啦?是不是神經了?等等心理學醫生主要是把病人的心裡問題比如強迫症,總是疑神疑鬼,心裡陰暗,等等數不勝數的病例來透過引導讓他們慢慢的回到正常生活軌道上來,這個就給心理醫生很大壓力,一個正常的人來給心裡有問題的人看病,,你想付出是很大的,耐心,細至的工作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在加上他們跟正常人交流的時候出於職業習慣,給人感覺這些心理醫生是不是神經也出了問題。謝邀。

  • 3 # 抑鬱的日子1153519

    這個問題太好了,我喜歡心理學,也有一點這個偏見。好多電視劇都是這樣,犯罪心理學教授、專家啊,之類的,最後大部分,心理不正常。《他來了,請閉眼》薄靳言,擅長心理側寫,具有雙重人格。《心理罪》,方木,也是擅長心理側寫。方木有明顯的妄想症和精神分裂症,這一切是源於98年的藤師大殺人事件,之後劇中多次強調邰偉和刑局把方木交給喬教授。所以後文講述方木逐漸走出了陰影。 朋友知道我喜歡心理學,都勸我不要太深入,不要太入迷,瞭解一點點就行了。我認為,凡是做一件事就要把它做好。

  • 4 # 暖心理

    在中國的社會文化氛圍內,確實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學心理學的,要麼是學得越來越深,最後學出心理問題了。要麼是本來就有心理問題,所以選擇研究心理學,因為這裡有一個邏輯是——如果你心理沒問題,為什麼要學習心理學呢?雖然這個邏輯很不合理(照這個邏輯,去了解生理衛生知識就是得性病了,去了解預防癌症的知識,就是得癌症了)。但是在中國的社會文化背景裡卻有著普遍的信眾。其實,覺得心理學越學越容易出心理問題,或者心理有問題的才去學心理學的人,往往是壓根兒不知道心理學學的是什麼東西。就好像很多人都喜歡對著歷史事件中的人和事指點江山,一副如果把自己放到當事人的位置上就能如何如之何(比如,如果讓自己穿越回官渡之戰的戰場,幫助袁紹,那曹操就不可能贏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可現實生活中,卻是從來也沒有參加過一場戰爭的,甚至連和人打架都沒打過的。這就是外行人指點內行人。同理,心理學其實在國內還是很神秘的,這玩意兒就跟鬼一樣,說的人多,見過的人卻少。而對於這種神秘領域,如果承受自己什麼也不懂,自尊心又有些承受不住。所以,為了滿足自己的廉價的優越感,就又可能反方向使勁詆譭這個神秘事物。一副很瞭解的樣子。其實你是最清楚心理學到底給你帶來怎樣的體驗和變化的,並不是像那些外行人說得那樣的,請相信自己的感受,加油!

  • 5 # 每日談心

    自從學了心理學,總有很多人來問我一些很奇怪的問題,比如說:你學了心理學,那你能知道我的心裡在想什麼嘛?比如說:你是不是心理不正常所以才學的心理學啊?比如說:學心理學之後是不是都會心理不正常啊?

    不好意思,學了心理學我也沒能修成透視眼,看不透你的內心。學心理學不會讓一個人的心理從正常變成不正常,而是可以讓一個人發現不正常的地方,而後進行修正和改善。

    所以,不是學了心理學之後不正常,而是因為學了之後才開始審視自己,覺察自己,開始了覺醒。

    而其他人為什麼會這樣認為,大概是因為無知吧,對心理學一無所知,對學心理學的人一無所知。

    祝好~

  • 6 # 仲順

    多疑,就像我前幾天去看心理醫生,我明明是簡單的情緒有點激動,然後跟旁邊的人交流了幾句而已,奶奶看我跟以前不一樣,斷定我是話多的病態,所以你說的這句話有幾分道理,心理學是個很神秘的領域,至今無人破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考研二戰還是接受調劑還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