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靈遁者國學智慧

    導讀:不要質疑讀者,讀者永遠比作者聰明。當我們從懵懵懂懂的孩提時代,逐步長大到紛繁錯亂社會生活,便會發現人在成長過程中,成千上萬的資訊量撲面而來,含有新聞娛樂、社會生活等資訊,其中不少存在謬論、偽命題。作為新時代的我們,需要學會獨立思考、去偽存真,才不會落入別人的陷阱,而讓別人牽著鼻子走。

    理性思考問題,小心求證,是聯結懷疑精神和獨立人格自由靈魂的必要過程。當你碰到那種“張口就來”的朋友時,請你一定要建議他去查詢資料,用常識去推理,相信自己本能反應。獨立人格,自由人格,是有別於他人的獨立品質。這樣的精神和人格,只有在不斷懷疑,探求,論證,查證中才可以逐漸形成。總是汲取已有經驗,只吸收結論而不追其“所以然”。最終只是人云亦云,只有共性,沒有個性。

    內容如下:

    我從不質疑讀者,我認為讀者永遠比作者聰明,因為讀者是一個群體。但我上面說了,我開始質疑讀者是否具有批判性閱讀的能力和修養。你看世界的方式,永遠不要單一,永遠不要以情入主,否則你很難看到事件和世界的本質。這句話就要求你,不要去畏懼一個名人大家,對知識進行無畏的批判和探索,是求知者的品質。

    就上面這一句話,所包含的內容,你如何理解的?所謂不要單一,就是永遠不要限制在自己的格局裡,要有開放性的認識。因為你認為的,可能不是知識,而是過時的知識,是偏見。就好像300多年前,科學家都堅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而不要以情為主的去看待一個理論和觀點,是在告訴你,如何客觀和公正的去認識這個理論和觀點。拿自己舉一個例子,你去百度搜,很多人提問:“靈遁者是民科嗎?”

    其實這就是一種以情為主的開始,我先要知道靈遁者是否是民科,然後再對他的作品,進行評價。真正的智者,會先刪去煽情的音樂和背景,去看到更真實的內容。而群體性先入為主,往往是可怕的。拿個人崇拜來講,歷史上此類事件數不勝數。凡是誰說的都是正確的,凡是誰做的都是好的。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就是喪失了批判性思維的人。

    就好比支援牛頓的人,以牛頓為上帝。對於敢於懷疑牛頓的人,他們就攻擊。這就是光的微粒說,長期佔統治地位的原因。每一個現在被稱為偉大的物理學家的人,你去看看他的研究成果。肯定是具有顛覆性的。也就他必須對權威發起批判性認識。

    托馬斯楊批判了牛頓的微粒說;愛因斯坦批判了牛頓的時空觀;楊振寧和李政道批判了對稱守恆原理。當然,專業訓練,科班出身的研究人員,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比民科靠譜。因為民科缺乏系統性的認識,就難以提出批判性的認識,很多民科的認識都是偏安一隅,固執己見。當我承認自己是民科的時候,我其實就不會堅持我的觀點和推理是對的。我多次說,我寫的其實不是科普書,是哲理書,是告訴你如何去想象,如何去反問,如何去思考。

    現在我們所學習的物理學的基礎的定義,都是無懈可擊嗎?你想過這個問題沒有?2015年我們才觀測到引力波,前幾天我又看一個新聞,說發現了新的第三種五夸克粒子。新結果有望進一步揭示夸克理論的諸多奧秘。還看《自然》發表了兩篇以曹原為第一作者的石墨烯重磅論文。曹原發現當兩層平行石墨烯堆成約1.1°的微妙角度,就會產生神奇的超導效應,而他也成為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該雜誌上發表論文的最年輕的中國學者。

    所以新的發現,一定會一直衝擊著舊的認識和定義。所以此篇文章的目的,不是告訴你世界是什麼,我將試著告訴你,我如何看世界。我的批判性思維,遠遠不足,這是知識儲備侷限。但你可以用我的方法,來批判我,來批判教課書。提出你的問題,試著解決你提出的問題。這樣去做,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首先有一個大的前提,人是永遠給自己希望的。所以我一直在書中強調,世界是確定的,可以認識。如果世界都是不確定的,那麼沒有邏輯可言。但我們清楚世界是矛盾的,就像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所揭示的那樣。但是別忘了,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推理是嚴密的數學邏輯推理。嚴密的邏輯推理,告訴我們世界是矛盾的,有時候不能證明真偽。不能證明真偽,不代表世界是不確定的,世界是無理的。

    你只有承認這個觀點,你才能堅定的向前走。不然你一定不堅定,很容易就放棄。放棄是一種選擇,而提到選擇,就引出了本章的核心。如何選擇?選擇是意識博弈的結果。你的問題是什麼?你的觀點是什麼?你的論據是什麼?最後結論是什麼?這些問號後面的內容都清晰了,你才能做出客觀而正確的選擇。

    本章摘自獨立學者,科普作家,藝術家靈遁者書籍《變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兩個孩子的媽媽,平時有教育的方法,既省心又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