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寸陽光32
-
2 # 時空通訊
地球內部從來沒有核聚變。科學界透過勘探、地震波測繪等方法,已基本瞭解清楚了地球的內部構造。地球實際上是由地殼、地幔、地核三部分組成,地殼上面是生物圈,生物圈上面是大氣層。
地殼是由固體岩層組成,厚度平均約35公里,厚薄不均,海底較薄的地方只有5-10公里厚;地殼下面是地幔,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由地殼的固態狀漸漸變為熔融狀態的熾熱岩漿。下地幔由熔融狀態的岩漿,在於地核的結合部逐步成為固態。地幔的溫度為1000-3000攝氏度;地幔下面到地心為地核,在350萬個大氣壓的壓強下,地核處於一種膠質可塑狀態,但又比鋼鐵還堅硬,溫度達到6000攝氏度。
地球地幔和地核的壓力和溫度雖然很高,但離核聚變的要求還相差很遠很遠,所以地球內部並沒有核聚變發生。我們太陽系的老大太陽才是靠核聚變發光發熱的。太陽是銀河系幾千億顆恆星中一顆普通的不大不小的恆星,但它的質量佔了整個太陽系所有天體的99.86%,中心溫度達到1500萬度,壓力相當於3000億個大氣壓。在這樣極端的環境下,核聚變隨時都在發生著,每秒鐘有6億噸的氫經過熱核反應成為5.96億噸的氦,發出的光量子在與無數電子和原子的碰撞中,經過5000年時間才能達到太陽表面,再經過8分鐘的旅行,源源不斷的照耀著我們的世界。
-
3 # 火星一號
顯然,地球內部一直都沒有進行核聚變,因為根本就沒有條件發生核聚變反應。如果地球內部存在核聚變,生活在地球表面上的生命就不可能過得這麼安穩了。首先,地球的成分就決定了它幾乎不可能發生核聚變,因為地球的組成包括很難發生核聚變反應的金屬和矽酸鹽岩石,而非更容易發生核聚變的氫和氦。此外,地球的溫度和壓力遠遠低於核聚變所需的條件。
地球的結構可分為三層,最外層是地殼,厚度不到100千米。地殼往下則是地幔,這裡可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其總厚度大約為2900千米。再往下就是地核,這裡可分為外地核和內地核,其總厚度大約為3400千米。不管是內地核還是外地核,它們均由鐵組成,此外還包括少量的鎳。外地核是液態的,而內地核在極大的壓力下呈現為固態。根據估計,內地核的溫度為5500攝氏度,與太陽表面的溫度相當。另一方面,地球核心的壓力相當於326萬個地球大氣壓。然而,兩個引數的大小在宇宙中微不足道。
即便組成地球的成分與恆星相接近,即主要由氫和氦組成,但地球核心的溫度和壓力根本不足以引發核聚變反應。要知道,在太陽的核心區域,溫度可達1500萬度,壓力可達地球大氣壓的2600萬倍,只有在這種嚴苛的條件下,氫才會聚變形成氦。恆星的溫度和壓力取決於它們的質量,如果其質量較小,那麼,從氫到氦的核聚變反應無法被啟動,只存在氘核聚變,這種恆星被稱作褐矮星。只有當質量大於太陽的7.5%時,氫才會進行核聚變。
-
4 # 秀秀7420
顯然,地球內部一直都沒有進行核聚變,因為根本就沒有條件發生核聚變反應。如果地球內部存在核聚變,生活在地球表面上的生命就不可能過得這麼安穩了。首先,地球的成分就決定了它幾乎不可能發生核聚變,因為地球的組成包括很難發生核聚變反應的金屬和矽酸鹽岩石,而非更容易發生核聚變的氫和氦。此外,地球的溫度和壓力遠遠低於核聚變所需的條件。
地球的結構可分為三層,最外層是地殼,厚度不到100千米。地殼往下則是地幔,這裡可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其總厚度大約為2900千米。再往下就是地核,這裡可分為外地核和內地核,其總厚度大約為3400千米。不管是內地核還是外地核,它們均由鐵組成,此外還包括少量的鎳。外地核是液態的,而內地核在極大的壓力下呈現為固態。根據估計,內地核的溫度為5500攝氏度,與太陽表面的溫度相當。另一方面,地球核心的壓力相當於326萬個地球大氣壓。然而,兩個引數的大小在宇宙中微不足道。
即便組成地球的成分與恆星相接近,即主要由氫和氦組成,但地球核心的溫度和壓力根本不足以引發核聚變反應。要知道,在太陽的核心區域,溫度可達1500萬度,壓力可達地球大氣壓的2600萬倍,只有在這種嚴苛的條件下,氫才會聚變形成氦。恆星的溫度和壓力取決於它們的質量,如果其質量較小,那麼,從氫到氦的核聚變反應無法被啟動,只存在氘核聚變,這種恆星被稱作褐矮星。只有當質量大於太陽的7.5%時,氫才會進行核聚變。
回覆列表
要了解答案,先說原理
人們獲取核能的方式有兩種:核裂變與核聚變。
一個較重的原子核,能夠分裂為2個或幾個中等質量的原子核,同時放出基本粒子,射線,能量,這個過程,可以是自然發生的,也可能是受到粒子撞擊原子核後發生的,這是核裂變,目前的核反應堆,均是核裂變。
原子彈也是核裂變的應用。其原理為鏈式反應,只要有足夠多的強放射性元素聚在一起,使其自發放射的許多粒子,不易穿出,能引起別的更多的原子核裂變,再次釋放出更大數量的粒子,這樣,整個放射性物質就會在瞬間爆炸,這就是原子彈的爆炸。美在日本投放的首顆原子彈,裂變材料多達50公斤,但僅1公斤左右發生裂變,原因在於,爆後核材料迅速擴散,致便大部分裂變產生的粒子,沒有引起新的鍵式反應。
但聚變的反應條件更為嚴苛,需要較輕的原子核,克服核子間強大的正電排斥力,充分接近,直至核子間強相互作用,開始發揮作用,才能使兩個輕核聚在一起,形成質量稍大的原子核,如何實現呢?這需要高溫高壓,高溫使輕核運動速度加快,相互撞擊力度增大,而高壓使輕核間距離變近,使聚變容易發生。
那需要多高溫度呢?
三千五百萬攝氏度以上。
普通的加熱手段,難以奏效,當然,眼下科學家的也正在研究。容易實觀的是利用原子彈爆炸產生的高溫高壓。這就是氫彈的原理,是以原子彈作雷管來起爆的,威力自然比原子彈大得多,幾千萬噸級TNT當量都不再話下,廣島原子彈只有1萬多噸當量。
地球內部有放射性原素,其自發放射能產生熱量,這也是地球內部高溫產生的原因之一,但地球內部溫度只有幾千多攝氏度,遠達不到聚變所需的幾千萬度高溫,所以不是聚變。
放射性元素的射線對人是有害的
放射性元素可以用於地質探測,曾有一個探測隊,將一放射性小金屬圓片丟失,被一村民檢到,帶回了家中,導致家人受到強射線照射,多人癌發亡故,極為悲慘。而中國著名的兩彈一星的功勳科學家鄧稼先,為了排除試驗故障,明知危險,卻衝在了最前面,最終受到了大量輻射,早早的離開了我們……但原子彈成功了,我們擁有了大國利器,這是和平的基石……希望各位,都能記住他的名字、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