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流星聊扶桑
-
2 # 周洪劍的底層讀史
估計說的是歐洲的國家經過拿破崙戰爭之後以及普法戰爭之後的各國實力發展的情況以及各個國家佔有海外殖民地的情況出現了差距,可能是這個導致了歐洲各國關係的緊張。這個情況可能是有吧,但不是引起大戰的原因!
至於不平衡,那是因為後發優勢以及追趕優勢,沒什麼稀奇的
估計說的是歐洲的國家經過拿破崙戰爭之後以及普法戰爭之後的各國實力發展的情況以及各個國家佔有海外殖民地的情況出現了差距,可能是這個導致了歐洲各國關係的緊張。這個情況可能是有吧,但不是引起大戰的原因!
至於不平衡,那是因為後發優勢以及追趕優勢,沒什麼稀奇的
不太清楚急劇不平衡的標準是什麼,至少在歐洲的帝國主義列強時代,政治制度上儘管存在著議會民主制和君主立憲制,但總體而言,透過選舉贏得選舉進行執政、分權等現代政黨制度都在不同程度地發展。工業化的程序也有快有慢,英法等國(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國國家本來就是資本主義相對發達的國家)佔據了先機,德國後起但進步神速,俄羅斯儘管總體上仍然是農業國,但一部分工業能力、特別是國防工業能力也並沒有存在“代差”。特別是在以軍強國的戰略指引下,強大的軍力也進一步彌補了和英法等的差距。文化上的差異儘管存在(不存在似乎才是怪事,實際上文化上的“百花齊放”反倒反映了帝國主義時代列強國內政治的發展),同時無論是音樂、文學、詩歌還是美術、哲學等領域,慢慢都形成著“主流”。
如果從國際關係的角度看,無論是老牌還是後起帝國主義國家——主要是歐洲國家,都在追求實力均衡的國際關係原則和建立自己的海外殖民地。實力均衡(均勢)原則是歐洲列強在帝國主義時代信奉的對外關係重要原則,簡單而言就是不允許任何一個大國在歐洲取得壓倒性優勢,為了平衡強大的一方,列強聯盟不斷重組,合縱連橫遠交近攻,展開了激烈的外交博弈和軍備競賽。殖民地體系則是另一個列強熱衷的共同語言,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中,沒有殖民地都不好意思稱自己為“強國”(崛起後的德國可謂好例)。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比如日本也是歐洲列強的“好學生”,在這兩點上毫不含糊,19世紀的美國總體上也是如此。因此,與其說是帝國主義時代列強之間出現急劇不平衡,或許更可以說是在帝國主義時代,帝國主義列強與其他國家之間出現了急劇不平衡的全球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