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夫子老卜

    問得沒水平。《論語》者,孔子論君孑治世之語錄也。顯然是在孔子晚年或死後由其孔子知情八憑記憶整理而成。因此,若要懂孔孑儒家思想,絕不能從某句話表面認定,而因透過孔子語錄從深外體悟。可惜很多人偏偏是這樣做的。比如,有人要孔孑評價某個惡君候,孔孑就會用家鄉語說反話:“他可了不得呀”——而現在我們有些大師就會解為“孔孑說這個惡君子很好”。

  • 2 # danyboy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什麼叫“著作”。因為古人關於“著述”的觀念和今天均有著巨大的區別。

    在今天,我們在談論“著作”的時候,意味著要符合出版、著作權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的規定,一本著作意味著有“作者”或“編者”,不論是一個人還是一群人;有印刷的日期、印數等。事實上,在古代印刷技術成熟後,已經和今天差不多了。而且,古代的朝廷雖然有時候會搞文字獄,但出版是不需要什麼書號的,自家就可以開作坊印書。

    但是,孔子所在的先秦時期,則完全不同。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沒有“著作權”,甚至沒有“作者”的觀念。古人有“述”有“作”,孔子自稱“述而不作”。如果你遇到孔子問他有什麼著作?他一定會說我沒有著作。所以,孔子對五經主要是透過“修訂”“刪削”來體現自己的思想。至於《論語》,那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的孔子及部分學生的語錄。孔子本人既沒有“作”《論語》的意圖,也沒有“作”《論語》的動作,所以,以當時的觀念看,根本不能說是孔子的“著作”。

    二、先秦的書籍和今天書籍的形成也不同。眾所周知,先秦的書籍一般是用牛皮穿竹簡形成的,所謂“韋編三絕”,古人每寫完一篇,就形成一“卷”,長的還要分“XX捲上”“XX卷下”。這一卷寫完,就可以拿到社會上流傳了,先秦的諸子百家,有些人一輩子寫好多卷,死了之後這些卷被人集中起來,就成了“書”。顯然,這樣一本“著作”不是一次性寫完的,而是逐漸形成的,於是有的沒有題目,有的次序混亂,還有的混入了其他人的著作。而《論語》在形成初期就有若干版本,存在著篇章的差異,比如《讓王》《知道》篇,後來失傳了,據說在前年挖出來的海昏侯墓裡發現了,不過考古學者還沒有整理出來。

    總之,《論語》就算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的,也不是一下子整理出來,而是一個逐漸積累形成的過程。就像你的老師上課,你也記筆記,他也記筆記,你又用這本筆記教學生,你的學生也記筆記,還在筆記裡記錄了你的話,最後很多本筆記大家抄來抄去,最後就成了一本“書”,你能說這本書就是你的老師“著”的嗎?

    綜上所述,不能說《論語》這本“書”是孔子親自著作的。

    當然,我們的確可以說,《論語》最直接、最明確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保留了孔子親自說的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運動內衣、運動bra多久洗一次合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