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正雕塑

    藝術是一種精神行為,藝術家是擁有藝術精神行為的人,藝術品是藝術家的精神行為結果。

    一種藝術可以創造出多個藝術家,但一個藝術家只可以創造出一種藝術,一座藝術品可以有很種表達方式,因為每個人的精神行為都不一樣,兩者是密不了分的,有藝術就有藝術家,有藝術家就有藝術品,這是一個感官世界!

    就像石雕獅子可以經過不同藝術人的手打造不同的造型風格,和各種範圍用途的獅子,可以放在門口,可以放在辦公桌,可以用在古建築裝飾上,

    可以說藝術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藝術,也可以說是藝術家把藝術品帶到了我們的生活現實中。讓我們可以真真切切的看到,摸到,感受藝術的薰陶

  • 2 # 石之語

    (一)藝術品是藝術家創造的一種藝術,即藝術家用藝術創造了藝術品。

    (二)如“馬未都”雖然不會製作藝術品,但卻是一位非常懂藝術的前輩,正如他在電視節目中,對藝術品講解的語氣就非常的藝術,而且是一位對藝術品非常有鑑賞能力的藝術家。

  • 3 # 透明流動虛無

    這個關係並不是一兩句話能夠說清楚的,大概分幾個主要的歷史階段:

    在古希臘時期(又或者在更早些的埃及文化當中),只存在簡單的:藝術家-藝術品的二元關係,柏拉圖將藝術家們驅逐出理想國,而彼時的藝術家們只是手藝純熟的匠人,現代人們心目中藝術的概念根本沒有誕生。

    而從此時期直到18世紀,主要的關係由藝術家-藝術品-藏家(購買者)構成,藝術家負責生產藝術作品,而他們服務的物件主要是宗教及權貴,藝術在藝術家及其助手們辛勞的工作以及另一方的收藏中產生,這個時期也確立了一個藝術存在的基本要求,藝術品即是隻有在被另一方擁有,即藝術家所生產與他者產生了關係的情況下,藝術才成立。

    18世紀中期,歐洲社會關於藝術的公共話語場域開始逐漸形成,第三方藝術評論者開始出現,於是關係變成了,藝術家-藝術品-批評家-購買者,公共藝術評論的出現在藝術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它代表著與此同時藝術開始逐漸形成自己的話語體系,評論家們一個個跳出來大談關於藝術的詭秘和崇高,機警和衝動的藝術家們自然會對橫飛而來的狂妄譏唇相向,文化精英們紛紛參與到這場熱鬧當中,用繞口生澀的話語來炫耀學識以及捍衛自己的品味,關於藝術的一整套語言,就這麼悄然誕生。就在沒多久之前,藝術家們還是對自己作品沒什麼話語權的訂製作者,轉眼間,他們個個自我標榜,將藝術創作搬到似乎高不可攀的玄妙地位來。

    在當代,事情更簡單,也更復雜,簡單是因為藝術脫離成社會的一個獨立自主的小系統之後,藝術的最小單位可以粗暴地聯絡到展覽,藝術展覽帶來藝術,就這麼簡單。而如此簡單的社會自我展示系統,則對映著藝術背後複雜的關係,藝術家負責生產藝術品,但藝術品(單一或集合物體及關係)只有在被展示時,藝術才成立,也就是說,許多在展示系統裡並不佔優勢資源的藝術家,他們的藝術作品很可能被機構收藏,但死在博物館倉庫中,等待另一次策展換髮它新的生命。現如今我們能看到如此豐富的當代藝術展覽的直接原因是因為資本的介入(看看我們周圍如此多的雙年展及基金會),有了錢,社會的自我展示子系統——當代藝術的自我重新整理頻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而後,“藝術”在昌盛和繁華中死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路由器必須支援IPV6這對我們上網有什麼影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