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415180428147

    孔子從事教育達40多年之久,門生眾多。據史料記載,孔子弟子有3000人,其中才華出眾、品德優良者有72人。

    孔子的學生多數來自魯國、衛國、齊國、秦國、陳國、宋國、晉國、楚國、吳國、蔡國、燕國等,遍佈當時的許多個諸侯國。

    這些弟子都非常尊敬孔子,他們把孔子的思想進行廣泛傳播,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後來,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的言行記錄並整理成了一部書,名叫《論語》,意思是語言的論纂。內容包括孔子談話、孔子答弟子問、弟子之間的相互討論以及弟子對孔子的回憶等。

    《論語》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全書共20篇,每篇由若干段文字組成,多數段落是以“子曰”開頭的孔子語錄,少數段落略有記事和對話。

  • 2 # 讀一世界

    《論語》一書共20篇,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言語行事,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材料。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由此可知,孔子的言論,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後來,孔子的弟子或再傳弟子們經過幾度彙集而成。有人認為,其最後成書是由曾子的學生編定。

    實際上,先秦時期有若干種不同的《論語》存在,只不過是後來大部分已經散佚罷了。到了漢初,廣開獻書之路,遂有大量的史書出現,其中也有《論語》的不同版本。

    漢武帝時,魯恭王劉餘壞孔子舊宅時也得到了一批古書,其中就有《論語》。

    後人根據各種《論語》所傳之地和文字書寫的不同而分別命名,其中比較著名的有《齊論》《魯論》和《古論》三種。《古論》系劉餘從孔子舊宅牆壁中所得,計有21篇,其文字都是秦代以前的古文。

    三國時何晏的《論語集解序》說:“《古論》,唯博士孔安國為之訓解,而世不傳。”《古論》中沒有《問王》和《知道》兩篇,但它把《堯曰》篇中的《子張》另分為一篇,於是有了兩個《子張》篇。其編次也與《齊論》和《魯論》不同。

    《齊論》和《魯論》可能出現在漢宣帝年間,略晚於《古論》而出現。《魯論》20篇,《齊論》22篇,而《齊論》中22篇的章句很多是和《魯論》相重複的,但多出《問王》和《知道》兩篇。

    把三種《論語》進行比較,可以看出,《古論》與《魯論》雖然篇章不同,但這只是分合的不同,並沒有什麼實質差別,好像《魯論》是《古論》的翻版,這可以證明二者是同源的。但它們和《齊論》的差別就比較明顯。再者,《古論》《魯論》都出現於魯地,而《齊論》則出於齊地,可以證明三《論》乃出於兩源。

    據《漢書·藝文志》,在漢朝時期,傳授《齊論》《魯論》的均有名師。西漢末年,安昌侯張禹先學習《魯論》,後又講習《齊論》,於是,他把兩種本子合而為一,以《魯論》為根據進行編次,“採獲所安”,號為《張侯論》。到了東漢末年,經學家鄭玄以《張侯論》為依據,參照《齊論》《古論》而做了《論語注》,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論語》。

    《論語》一書稱名為《論語》,有人認為是從孔安國開始的,因為王充曾說“孔子孫孔安國以教魯人扶卿……始曰《論語》”。大概孔安國在給《古論》各篇命名的同時,也給此書確定了《論語》的名字。但也有人提出懷疑,如楊伯峻認為不會晚於漢武帝時期,因為《禮記·坊記》中有引用《論語》的情況。只是《禮記》的具體成書時間尚無一致意見,一些問題還有待繼續探討。

    至於此書為何稱名為《論語》,是因為該書中記錄的是孔子解說個人主張及其與弟子或他人的“論難”之語。毛亨在《詩·大雅·公劉》傳中說:“直言曰言,論難曰語。”許慎《說文解字》說解“言”字亦曰“直言曰言,論難曰語”,說解“語”字曰“論也”。段注曰:“此即毛鄭說也。語者,御也。如毛說,一人辯論是非謂語;如鄭說,與人相答問辯難謂之語。”

    從《論語》的流傳方式或成書過程看,它經過了多次的整理,主要是進行增益與混合,這也是《論語》撰者為誰等問題爭議較大的根本原因。不僅如此,就是今本20篇《論語》本身也有不少問題,所以應該核實其中材料的真偽。對此,清代學者如崔述、袁枚、趙翼等都下過功夫,其中以崔述下的功夫最大,成績也最突出。如他認為《論語》的最後5篇問題最多,最為可疑,很可能有“後人之所續入”,另有個別篇中的某些章句與其他文體有異。周予同也認為《論語》的前後10篇文體不一致,尤其是末尾5篇可疑處最多。有的學者還專門撰文考證,舉出由其他學派和其他書籍中混入的內容。孔子以後,《論語》一書的成書、流傳經過了2000多年,其中自然難免摻雜有後人的不同傳說,因此,我們今天研究孔子,利用《論語》的資料時,應當持一種審慎的態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看了《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你有什麼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