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543942717

    兩歲孩子對死亡應該還沒有什麼概念,這個時候的孩子應該是泛靈論,他認為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應該是有生命的,包括一磚一瓦,包括,花草樹木。

    死亡對他來說不過是一個抽象的詞彙,他不會好奇的去深究太多,只是想從父母的嘴裡得到一個答案即可。

    父母與其糾結元怎麼回答他,不如多注意自己對這個詞彙的情緒反應,在回答孩子這個問題時儘量簡單、平靜,使用形象的語句。

    比如可以簡單的告訴孩子:花開花落,就是一個死亡的過程。

  • 2 # jason媽咪有辦法

    我記得有一本繪本叫《一片葉子落下來》這是我給兒子講的的第一本有關生命的繪本,這本繪本很唯美,將生命的出生,生長,到衰落,透過一顆樹上的幾片葉子描述出來,語言和畫面都很優美。

    書中一片叫做弗雷迪的葉子和它的夥伴們經歷了四季的變化,逐漸懂得了生命的意義在於經歷美好的事物和給別人帶來快樂;明白了死亡並不代表一切毀滅而是另一種形式的新生。配上表現四季變化的照片和繪畫,更營造出溫暖的意境。這個發人深省的童話寓言溫馨簡潔,充滿智慧,1982年出版以來,幫助了千千萬萬人好好對待生死問題,一直讓大人和孩子深受感動。

    兩歲寶寶還比較小,對於死亡可能無法接受,我建議是暫時先不要告訴孩子那些生冷的東西,可以透過一些繪本,講解有關生命的起承轉合。

  • 3 # 糯米麻麻Coco

    沒有必要可以解決迴避這個問題。兩歲的孩子對死亡還沒有什麼概念。我們家孩子對死亡這個詞語的理解都是到了幼兒園下班小學期,突然有一天問我,媽媽什麼是“死”。我說死了就去了天堂,我們看不到的地方,人老了會老死,生病了會病死,其實生老病死本是世間極其普通的事情,我覺得可以給孩子說,孩子自然而然就接受了,理解了。

  • 4 # cici的月光

    媽媽首先不要把死亡當成一件非常抗拒的事情。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待死亡的態度。

    情緒是會傳染的,媽媽越是避諱或者一碰觸相關的話題就變得一反常態,這樣才會讓孩子不知所措,因為他看到媽媽焦慮不安了,自己也會敏感的知道“死亡”的話題導致媽媽不開心,本來沒有多想,現在他的小腦袋瓜被媽媽挑撥的也開始亂想了。

    孩子現在才兩歲,一般情況下,哪怕孩子真的接觸過與“死”有關的平常事件,一兩個星期內也就會忘記這個事情。因為他們心智發育還不完善,周圍的事物對他造成的影響微乎其微。

    他們所理解的死亡是和悲傷相關聯的情緒,等孩子再大一些,他才會對死亡的概念理解的深入一些。等到五歲之後,他會理解的更加深入,也更加正確。他會明白“死”就是結束了,沒有了,不能繼續了。但是,他們還是不明白死亡的真正含義。不管是人,還是小動物都會有死亡的那一刻,其實他們反而很願意和大人討論關於“死”的話題,所以大人要平靜的對待這個事情,不妨在講故事的時候,聽聽孩子會問你什麼問題,你根據孩子的問題輕鬆解答就可以了,他們不會像學齡兒童那樣刨根問底,您也不必像對待大孩子那般多做解釋。生命有它發展的軌跡,待到花開之時,孩子自然會明白更多。但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還是順其自然吧。祝孩子健康成長!

  • 5 # 軒媽成長記

    其實家長想太多了,你指望自己很坦然面對死亡這件事,跟雲淡風輕的告訴孩子是怎麼回事就可以了。

    首先,當孩子從媽媽口中死亡是怎麼回事的時候,他們並不會想太多,只要家長不帶自己對待死亡的任何情緒,孩子不回來有不好的想法,不要用家長自己的想法去想孩子。

    其次,有時候孩子的一些不好的想法是來自家長的,因為家長不能很好的面對。很多事情家長擺正自己的態度,才能更好的引導孩子。

    最後,家長的思維不要只停留在自己的思想裡,多跟孩子溝通,瞭解孩子的想法。用簡單的話解釋複雜的事情,不遮掩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態度。

  • 6 # 成長觀察

    即使你不說,到了一定的階段,孩子也會對死亡有上癮般的追問。比如,我會死嗎?人老完了以後會怎麼樣?所以,有的人會覺得孩子是哲學家。

    在幼兒教育領域,有人提出生命教育,大致包括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己,生死問題,可以歸於生命教育的一部分。

    在帶領孩子閱讀時,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格林童話還是希臘神話,有些大人覺得不忍心讓孩子接受的內容,心理學家有時候把這解釋為現實生活的對映。比如有些邪惡,有些恐怖,即使孩子,依然會遇到。

    個人意見是該怎麼講怎麼講,孩子沒問就不說,問了,就以合適的方式告知。就生死來說,孩子剛瞭解時候是憂傷的,這不正是認識生命有長度,從而珍惜生命的契機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見過腦出血偏癱後恢復正常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