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已經去世20多年。20多年中,中國社會一直處在劇烈的轉型、變遷裡。意外的是,20多年裡,幾乎沒有宣傳,沒有炒作,許多青年人甚至90後依然喜歡讀《平凡的世界》。書中那些穿著老舊衣服、說著老土語言、與當代生活隔膜和陌生的人與事,為什麼還能打動今天的年輕人?
它的感人背後,究竟憑藉哪種力量打動了今天的人,又是何種精神,值得今天的社會且行且珍惜?
回覆列表
-
1 # 蒔光糟蹋人心
-
2 # Rotation頭兒
精神食糧放到什麼時候都不會壞,好書看多少遍都覺得回味無窮,至今書中的種種情節歷歷在目。其實田曉霞死後,我好長一段時間沒有勇氣拿起書來接著看下去,最終還是好奇心作祟,最終戰勝了理智。看完之後,我很長時間心情不好,一為書中人物的悲慘結局感到痛心,二為擔心再也看不見這樣的好書,這是至今為止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
-
3 # 檸檬20500521
80後,時至今日,只要遇到難過的時候我仍然會拿出這麼書看一看,為書中人物的堅韌所打動。短短一本書,囊括了三教九流,生老病死不停的上映,是大千世界的縮影。有時候我會問自己:你在哪裡?你目前像書中的誰?你想成為誰?能給人力量的一本書。
《平凡的世界》為何感人?它究竟憑藉何種力量打動千萬讀者,激勵不平凡的人生?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拼搏向上
《平凡的世界》為何能暢銷那麼多年、激勵那麼多人?許多專業人士並沒有把它當做文學作品來解讀,而是當做社會現象來剖析。其中一個因素被反覆提及——中國的“城鄉二元結構”。
今天喜歡這本書的90後們,不少也是“鄉村青年”,他們從鄉村到城市,身份、文化的落差,以及為克服落差的奮鬥和自尊,與書中的主人公高度重合。
這恰恰是《平凡的世界》能夠觸動這批年輕人的地方。讀完《平凡的世界》,看到一個農村青年如此向上,讀者被激勵被感動,化失落為力量,文化級差成為一道可以攻克的目標。
《平凡的世界》,真的就是寫平凡的人們,如何平凡地向上流動。人,是平凡的。世界,也是俗世的。
第二:孤獨感
儘管時代背景不同,然而書中的主人公,一個人獨立地面對命運,面對世界。那種力量,對今天失去集體組織和集體歸宿感的現代人,反而更有感召力。個體的堅韌,個體的苦難,更能打動現代人。尤其是那種處在不被理解的孤獨中,難以向人言說的狀態,讓當代人感同身受。
“華人天生受不了失群的孤獨感。一個人如何獨自面對一切、承擔一切,這種東西在西方人看來已經很適應,但在東方文化裡,它永遠是個問題,它讓人焦慮,”梁永安。
只要心裡孤獨感造成的焦慮仍在,個體獨立面對世界的不安仍在,這本書將會一直有共鳴,一直打動年輕人。(注:梁永安: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第三:自尊
別人給予的東西都會變化,唯有自尊,才能恆定。一個自尊的人,面對任何環境的變化時,都能始終展現一股百折不撓的力量。在梁永安看來,自尊是文明的核心。比如公共汽車上讓座,不是為了要別人心懷感謝,而是自己應該讓座,這是自我人格修養的體現。
《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每每為對方考慮,放棄了對自己有利的選擇。這在今天的生活裡,對活得十分自我、表面光鮮燦爛的現代人來說,特別有啟發。
“自尊表現出的原則,是對生存價值的肯定,不僅僅是道德上的善,更是維護了一生的操守。”梁永安說,很多現代人的生活是有條件的。外在有什麼條件,現代人就做什麼事情。但是路遙筆下的人物不是,他具有恆定性,從中尋找到了自己生存的位置、人格立足的原點,不為外在的條件變化所動。與其用“堅韌不拔、百折不撓”這類形容詞來表達,還不如說,歸根到底,這是自尊人格的力量。它也恰恰是現代人極其缺少,卻又內心極度渴望的東西,是一個人精神價值的支撐點
第四:逐夢
夢想,已經成為時代語彙。然而當年,能夠表現平凡人逐夢的現實作品,還真不多。
《平凡的世界》內容涉及1975年到1985年10年間中國城鄉間的社會生活。這10年,中國社會充滿了密集的歷史事件。普通人的生活和心路歷程究竟是什麼樣子,本有太多可以言說,但奇怪的是,那個時代,文學界開始了通俗與高雅之分,流行的是意識流、象徵主義、馬爾克斯、魔幻現實主義等等一般大眾讀不懂的東西。
《平凡的世界》今天的讀者,依然以普通的、鄉鎮的、三四線城市青年為主。他們可能喜歡看《泰囧》,以王寶強為榜樣,激勵自己。他們一方面在基層幹活,另一方面又懷有夢想,希望跨越平凡世界鄉村和城市之間的溝溝壑壑。
這批今天的新讀者、新夢想者,是中國中產階層的後備軍。這批人的成長與夢想,與《平凡的世界》裡描述的主人公的奮鬥歷程,有太多相似性。所以他們看《平凡的世界》時,代入感很強,幾乎把自己當成了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