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自駕地理
-
2 # 一月走遍世界
《美食、祈禱和戀愛》
晚上在宿舍一個人看的
看完以後就想吃意麵和火雞,想在異國的街頭盒咖啡
更想去印度虔誠的祈禱
不擔心牛仔褲會不會穿不上
只想著下一個地方要去哪裡
這種感覺太美好
-
3 # 影視圈Magazine
讓·馬克·瓦雷《涉足荒野》——旅行的意義
我個人很喜歡許巍的歌曲,很有感染力,不論是他的韻律還是歌詞,都有帶動感,他給人的感覺也是一種帶有流浪氣息的才子,自身帶著一些瀟灑和情懷。我想,聽著他的歌曲去旅行,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涉足荒野》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婚姻出現裂縫,至親之人突然離世的女子為了逃避這種痛苦的現實,沉迷於放縱的慾望中,後來她意識到自己的生活狀態的墮落,於是她選擇了徒步旅行,透過遠行來重塑自己,找回那個美好的自己,那個被親人朋友期望的自己。在這段PCT的旅程中,我們看到了其中的艱難險阻,還有各種的自然神奇,既是一次生命的冒險,也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在當今,大家更偏向於旅遊這個詞,但是我本人更喜歡旅行這個詞彙,它帶有一種淡淡的疏離感和自我的重塑希望,不是失去理智的出國亂逛,也不是出去的暴發戶般的買買買,而是有一定理性認知的自我定位,它更傾向於自我內心的叩問,對自身的探索和關注。
旅行,帶有一種流浪的任性和瀟灑。每一個人對於旅行也許理解不同,目的也會有所差異。不過,我想旅行的意義都帶有一個美好的期望,一次痛苦暗戀的結束,一次勇敢冒險的開始,或是一次說走就走的勇氣,這樣或那樣的目的都在旅行中實現著。
我們在旅程中會認識很多人,有的志同道合,有的讓人排斥,還會體會到各種的自然風光,有的美麗如天堂,有的卻感受如墜地獄,在各種各樣的挑戰中,我們不斷地成長,不斷地遺忘或是記起,開始有了蛻變,有了更清晰的定位。我想對於我而言旅行的意義也就是這些了吧,不過世界上的人這麼多,自然會有各種各樣的理由存在著。
《涉足荒野》其實是近些年流行於美國的一個PCT(Pacific Crest Trail),它沿途風光各異,而且設有補給站,但是由於過程艱難,它的完成率並不高,不過還是有很多人選擇這種方式來旅行,這些人大多數是一些內向且有些文藝的人,他們喜歡思考,喜歡探索這個世界,但是,在PCT過程中,充滿了各種冒險,在決定之前要思考好,你是否已經做好了冒險的準備,它不僅僅是一次簡單地旅行,而且它還涉及生命和世俗的工作等等,如果大家對這個感興趣的話,網上有一個叫做張諾婭的人,她有在知乎上分享過走PCT的經驗和心得,大家可以看一下。
梭羅在《瓦爾登湖》說:“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精華!把非生命中的所有一切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時,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我希望我們的旅行是充滿意義和價值的,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跟從,也鼓勵那些對外面的世界充滿渴望的人勇敢的踏出第一步,外面的世界很大,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體會不同的生活,我想也是一次不錯的經歷。
回覆列表
旅行,不是你去過哪裡,它是在陌生的世界,發現不同的自己!
旅行,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它是豐富多彩的方式!
旅行,不是看你走過多遠,它是另一種深度閱讀!
你走過的歲月,都是最值得回憶的電影片段!
加繆說:人生的意義,在於承擔人生無意義的勇氣,如果你一直在找人生的意義,你永遠不會生活。
而旅行電影可能就是想要給我們這種啟示。它並不是只關乎風景,而是向你娓娓道來旅途中人物的心境變化;它給你帶來廣闊的視野和充滿無限可能的體驗。
也正是這樣,看完電影,你有種立即買張機票去旅行的衝動。
下面,讓《自駕地理》帶大家重溫幾部美好的旅行電影。
《白日夢想家》
沃特是一名在《生活》雜誌工作了16年的膠片洗印經理,他性格內向,對新來的同事謝莉爾心有好感,不敢搭訕,而時常“放空”做白日英雄夢。
直到有一天公司被併購,新的上司交代用所有膠片照片做雜誌最後一期的封面,而最後一卷膠片的遺失,讓沃特踏上尋找狂野攝影師肖恩之路。
面對上司的嘲笑和自己的責任,沃特心中的勇氣爆發,他走進謝莉爾,在謝莉爾和母親的鼓勵下踏上真正的冒險之旅,冰原、大海、喜馬拉雅山……現實生活的冒險精彩無比。
《遺願清單》
老富翁科爾在公立醫院的私有化改造中獲利頗豐,他為節省成本,規定病房“一房兩床”的做法受到非議,但性格強勢的科爾執意如此,不巧的是,他被檢查出罹患癌症,這時想住入單人病房的科爾在輿論壓力下只能與一位病人——老卡特同處一室。
老卡特是為汽車修理師,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將三個子女培養成才,卻犧牲了年輕時要做歷史教授的夢想。在一起經歷病痛折磨的日子裡,結婚多次還孤身一人的科爾對卡特慢慢有了好感,兩位老人在病房中結下了友誼。
有一天,科爾發現卡特的“遺願清單”,他鼓勵卡特並用自己的力量幫助卡特的實現這些願望,兩個老人便開始了他們的奇妙之旅……
《荒野生存》
這是由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 克里斯托弗家境優渥,還是個名校的優等生,美好的未來等著他。
但是,他從學校畢業後,選擇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放棄令人羨慕的工作,把存款也捐給了慈善機構,獨自去到阿拉斯加尋找自我。
儘管家人百般勸阻,他還是踏上了迴歸自然的慢慢長路,成為名副其實的流浪者。 一路上,他遇到不少人,也數次遭受野外生存的挑戰,用堅韌的毅力,實踐著尋找自我的夢想……
《練習曲》
即將大學畢業的明相請假獨自騎上腳踏車,開始了以高雄為起點的環島旅行。 這一路有美景,有臺灣淳樸的風土人情。
他們有想借助影像製造夢想的工作者;有年輕女模特在花蓮海邊的感嘆;有即將退休的小學女教師戀戀不捨的心情;有導遊兼司機的陌生人他分享盒飯和他所知的生活……
正是透過與這些的人的短暫接觸和他們生活經歷,明相對生命有了更深一層的感悟,他知曉屬於自己生命的練習曲,才剛剛開始。而最後老音樂家胡德夫在海邊的那曲《太平洋的風》,不知感動了多少人!
這四部電影可以說是旅行電影的代表作,不同的人生階段、不同的出發目的,都帶給了他們不同的收穫。
然而每一個人的旅行都是一場私人的享受,看完電影,你的下一次旅行,準備什麼時候出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