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許一世安逸168558167

    愛爾蘭詩人葉芝的《當你老了》一直以來感動著千萬人,後來這首詩被中國民謠歌手趙照改編成了同名民謠歌曲,在剛過去的2015年春晚上莫文蔚也款款深情的唱起了這首歌。無疑,這首至情至真的詩歌感動了我們,可是你們知道這首詩背後的故事麼?你們知道那個讓葉芝如此痴狂的女人是誰麼?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and full of sleep,

    當你老了,頭髮花白,睡意沉沉

    And nodding by the fire,take down this book,

    倦坐在爐邊,取下這本書來

    And slowly read,and dreamof the soft look

    慢慢讀著,追夢當年的眼神

    Your eyes had once,and oftheir shadows deep

    你那柔美的神采與深幽的暈影

    How many loved yourmoments of glad grace

    多少人愛過你曇花一現的身影

    And loved your beautywith love false or true

    愛過你的美貌,以虛偽或真情

    But one man loved thepilgrim Soul in you

    惟獨一人曾愛你那朝聖者的心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your changing face

    愛你哀慼的臉上歲月的留痕

    And bending down besidethe glowing bars

    在爐罩邊低眉彎腰

    Murmur,a little sadly,howLove fled

    憂戚沉思,喃喃而語

    And paced upon themountains overhead

    愛情是怎樣逝去,又怎樣步上群山

    And hid his face amid acrowd of stars

    怎樣在繁星之間藏住了臉

    只有一個人愛你那朝聖者的靈魂,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這是葉芝的《當你老了》裡最為有名的詩句,也是他流傳最廣的詩歌,表達了對美麗的女演員茅德·岡的一生不懈的追求,走上了漫長的愛情苦旅,直到生命為她燃盡的最後一刻。可見,葉芝是在用整個生命,用朝聖者的靈魂,去追求他心目中永恆的愛情,讓愛情達到如此神聖無比的境界。

    有人只知道《當你老了》這首詩感人,是感動了一個多世紀的愛情絕唱。可是在它背後,卻隱藏著多麼沮喪的愛情悲劇。當初,葉芝的愛來的那麼自然,毫無雕琢;他愛上她,如同驚鴻一瞥。那一刻,她佇立窗前,身旁盛開著一大團蘋果花;她光彩奪目,彷彿自身就是灑滿了Sunny的花瓣。他說,我從來沒想到在一個活著的女人身上看到這樣超凡的美。但他和茅德·岡之間卻可望不可及,痛楚和喜悅交織,希望和失望相隨。這種愛情,讓詩人感情上痛苦一生,但激活了詩人心靈深處的激情,讓他的靈魂得到了昇華。

    在那文字的背後,都是一個人經歷的寫照,就好像那句話,一首歌,一個故事。

  • 2 # 解毒名畫

    真正打動人的,不是文字也不是故事。而是,我們與文字與故事產生的那份共鳴。

    如果細心觀察可以發現,那些打動我們的故事或者文字,總有一些共通的特點。

    比如,很多人都是跟祖父輩長大的,對於老人會有特殊的情感。這些人在意識的深處最害怕的一天便是老人們離自己而去。每每在書中看到老人去世或者遭遇不幸時,自己的內心便會一樣的鑽心痛。

    我也有過類似的經歷。曾經在讀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朵夫》時,故事的開場寫這個一出生就醜陋的小孩如何被嫌棄,但是他的爺爺逐步帶著他走進了音樂的殿堂。後來祖父中風死了,約翰很傷心,對天伸著小拳頭,詛咒上帝奪去了他的爺爺。讀到爺爺去世時,我的內心像被針攪拌著。

    連讀巴爾扎克的《邦斯舅舅》時,那個老愛去侄子家蹭飯而被嫌棄的邦斯舅舅,遭受了侄媳婦的算計,沒有飯吃,自己收藏的寶貝都被人掠去,老人在孤獨與絕望中死去時……我在自習室裡痛哭流涕……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很有可能我們在讀書時,發現了書中與自己相通的一點兩點,便忍不住痛苦,即便不痛哭,內心也可能被攪動地地動山搖。

    生命中多一些感動,多一些被打動,也是很奇妙的經歷。

  • 3 # 茶館閒聊

    沒有背後的故事,文字只能是堆砌辭藻、無病呻吟;而沒有文字的修飾,故事僅僅是一個或者一些人心中的回憶,無法引起其他人的共鳴,更無法成為一個打動人心的故事。

    沒有故事的文字,就是“噫吁戲也矣乎”,空有一堆詞藻,卻什麼也沒有說,

    沒有文字的加工,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嶽武穆的精忠報國、文天祥的一片丹心,焦仲卿與劉芝蘭、梁山伯與祝英臺……這一切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就僅僅就是這幾個簡簡單單的字。

    經過文字的加工,一個感人的故事只需要一句話就足以令人潸然淚下。

    就好像這一句,“爸爸老了,以後不來看你了”;

    又好像這一句,“寶寶,媽媽再也沒有媽媽了”;

    或者這一句,“夜深忽夢少年事,唯夢閒人不夢君”:

    很多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到最後不過是一句話、幾個文字。

    所以,打動人心的究竟是文字還是背後的故事,本就無需糾結。

  • 4 # 潮州夢江南

    假如這個命題說的是文藝作品的話,筆者認為文字和故事或背後的故事兩者缺一都不足以打動人。當你的作品能夠打動人時,便說明它有了感染力,如果再優秀的話,那便具有美學意義上的藝術感染力了!

    首先,文字語言是文學的生命。假如一個文學創作者創作出來的作品辭不達意,語言生硬而無靈性,滯澀而不生動,內容膚淺,思想平庸,那麼,他的作品又怎麼能透過故事來打動得了人呢?即使是再好的故事素材和再生動曲折的情節,在他生澀顫抖的筆下,人物都會一個個的枯萎死亡。

    錢鍾書在他的散文《人. 獸. 鬼<靈感>》一文中,便描繪了這樣的情形,一個作家生前著作等身,可是缺乏才情,他的作品人物都是無生命力的,活的都被他寫死了。就像一個庸醫天天在“殺人"似的。結果,他死後,他作品裡的人物都在地獄裡來找他討命了!

    說到文字背後的故事,古今詩人作家沒有比“情詩王子"蒼央嘉措更具魅力和感染力的了。蒼央嘉措,就是把文字美和故事美結合得最好的一個人。悠悠歲月,春去春來,有多少人讀他的詩,被打動得淚流滿面!又有多少人,受他的文字和背後故事的影響,走上文字創作的道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年輕的一代越來越不知道孝敬老人,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