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久哥147985016
-
2 # 魯將1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傳統的中華民族自身文化宣傳的越少,外來的文化就趁虛而入!加之一些歌星,舞星,社會精英們的崇洋媚外帶動了一大部份青年人走向了全盤西化的道路!因此外來文化基本上成為中國文化發展方向!
-
3 # 閒看秋風999
中國有個成語叫做"好奇尚異";意思就是喜歡和注重奇特的東西。對外來文化的喜歡乃至接受都是源於人的本能——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類的天性。心理學認為人們一旦面臨新奇的、神秘的、自相矛盾的事物,一般會產生三種形式的反應:感官探究、動作探究、言語探究。透過這些探究行為,人們有選擇性地瞭解周圍事物,並積累大量生活經驗和社會規範,這也就是所謂學習的過程。
人打一出生,只要沒有先天感官的缺陷,無時不在感知,探究,學習併力圖去適應周圍的環境。從不瞭解到了解,不熟悉而熟悉,最後趨於保守,如此週而復始。所以,接受外來文化的華人是有年齡界限的,即通常所說的"年輕人",如果標準定得寬鬆一點,應該是45歲以下吧。越年輕,接受新鮮事物越快;一張白紙,好畫各種各樣的圖畫。年紀大了,一張紙上都塗抹滿了,再往上畫什麼圖案就難了。
對外來文化不應該是簡簡單單的接受,還應該有一個處理過程——消化,吸收,為我所用的過程。比如兩千年前當佛教傳入中國時,古人們也沒有全盤接受,而是經歷了感官,動作和言語的三位一體的探究後,才建寺廟,譯經文,起佛塔,攬受眾的。同時還要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對佛教加以"本土化"的改造,最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頓悟成佛。
再比如電子商務這個舶來品。華人沒有把它搞得多麼"高,大,上",而是採用"拿來主義",把它變成了非常接地氣的"淘寶"網店,搞活了商品的流通,增加了千千萬萬個就業崗位。華人,特別是年輕人不光過起了"聖誕節","萬聖節","父親節","母親節","情人節","感恩節"等形形色色的進口節日,還硬生生"人造"了一個"雙十一"購物節,使得網路堵塞,年輕人搶購搶得手軟。
接受外來文化,加以改造,為我所用,才是正道。
回覆列表
因為我們國家的文化與傳統比較封閉,西方的文化了解的少之又少,當國門開啟之際華人對西方的傳統文化和中國的加以比較感覺差距很大,加之對西方的東西比較好奇在思想上就融入了西方的一些東西,義思形態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包括文化,思想,物質及生活裡的方方面面,所以人們接受的非常之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