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夜盡天未明1

    所謂進貢說白了就是送禮,既然是送禮那就必然要回禮,我大天朝的回禮能少了?所以說番屬國進貢一次是很能大賺一筆的,進貢的自然就頻繁了,同時也就滋生了商人冒充使臣給皇帝進貢以換取高額賞賜的現象。所以不限制行嗎?

  • 2 # 張宏傑

    因為中國的“厚往薄來”政策,對小國形成了巨大的經濟吸引力。數倍、數十倍暴利驅使周邊國家爭先恐後前來進貢。

    有的時候,還有海外商人三五成群湊到一起,花錢找個懂中文的人寫一道表文,就冒充貢使跑來上貢,騙走無數錢財。比如洪武七年(1374),暹羅商人沙裡撥冒稱是本國國王令其同奈思裡儕刺悉識一起來進貢,因為裝得不像,被朝廷識破。

    因為財政壓力,朱元璋只好下詔說,各國進貢不要太頻繁:“入貢既頻,勞費太甚,朕不欲也。令遵古典而行,不必頻煩,其移文使諸國知之。”他按照遠近親疏,給朝貢國發下規定,有的國家十年一次,有的三年一次,有的兩年一次。

    第二是限制朝貢使團的規模,規定每個國家進貢船隻的數量,防止他們攜帶太多貢品。

    第三,對貢使們發給執照,以鑑別真偽。朱元璋規定了“勘合”制度, “每國勘合二百道,號簿四扇。”進貢之人只有手持執照,驗明正身,才能上岸。

    但是這些限制措施效果並不明顯。各國大都不遵守貢期,比如明太祖規定北韓三年一貢,北韓卻仍然每年來一次。朝貢的規模,各國也從未嚴格執行過,一般來說各國帶來貨物總是大大超出規定。

    朱元璋也沒有從嚴約束,因為中國有句古訓,“伸手不打笑臉人”。

    明王朝的正規財政汲取能力並不強,財政收入不高,卻大量地透過朝貢體系流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娶老婆真的有那麼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