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浩蕩揚子江
-
2 # 識小錄
先說結論,宋襄公從來都未成為霸主,春秋五霸裡怎麼也排不到宋襄公。
齊桓公去世後(公元前643年),其六子先後坐上了國君的位置,國內政治動亂不堪,這也直接導致齊國霸權地位的下降。在這種情形下,宋襄公眼見齊國內亂,便想乘機奪取霸權。宋襄公爭霸的第一步,便是乘齊國內亂髮動與齊國的戰爭,企圖透過打敗舊霸主而獲取霸權。所以在齊桓公去世後,宋襄公立馬集結曹、衛、邾三國一起伐齊。前641年,宋襄公又先捉住了滕國國君,後又與曹國和邾國結盟。同年,宋國又圍攻曹國。這一系列的動作,無非是宋襄公企圖馴服這幾個小國,作為自己爭霸陣營中的力量。但與此同時,楚國這一陣營也在積極活動,其成員主要是鄭國、蔡國和魯國。這樣一來,齊國霸權旁落之後的霸權爭奪雙方,就成了宋國和楚國。
但是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其實也可以清晰地看出,宋國完全不是楚國的對手。《左傳》中就記載了許多當時的賢才對宋國企圖爭霸的評價,比如僖公二十年載:“宋襄公欲合諸侯,臧文仲聞之,曰:‘以欲從人,則可;以人從欲,則不可。’”所謂“以人從欲”,即為了逞一己之慾而強迫他人服從。這大概是針對宋襄公不斷地對盟國進行諸如拘留和圍攻活動而作的評價,指出了宋國在自己陣營的聯盟上,其實是存在相當大的隱患的。與此同時,當時的人也幾乎都不看好宋國與楚國的爭霸,主要原因無非是宋國相對而言太過弱小。《左傳》僖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39年)載:“春,宋人為鹿上之盟,以求諸侯於楚。楚人許之。公子目夷曰:‘小國爭盟,禍也。’”甚至在這次會盟上,宋襄公被楚人拘捕起來了,到後來在薄會盟諸侯的時候才釋放他,可見宋國此時的爭霸實力,實在是有點捉襟見肘的。
公元前638年,宋國終於向楚國陣營開戰了。宋襄公先是在該年夏天攻打楚國的附庸鄭國,楚國自然不會置之不理,因此同年冬天,宋楚之戰終於爆發,史稱泓之戰。在這場戰役中,宋襄公迂守成規,執意等楚國軍隊全部渡河擺開陣勢後才開始攻打,結果宋軍大敗,宋襄公本人也被射中大腿,不久便去世了,宋襄公的爭霸行動也終以悲劇收場。
-
3 # 張不叄讀秦史
“春秋五霸”最流行的有兩種說法,一種來自《荀子·王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一種來自《史記索隱》: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當然,現在普遍的看法是,“五霸”只是一個虛指。
其他幾位君王無論都有誰,至少都還比較有說服力,宋襄公的確是最名不副實的一任“霸主”,既沒使宋國成為強國,也沒有得到周天子的承認,連經典勝仗都沒打過。
宋襄公的上位主要得益於和齊桓公的關係。眾所周知,齊桓公曾九合諸侯,宋國一直是他的堅定支持者。齊桓公舉辦葵丘之盟的時候,宋國君王宋桓公剛去世,還不等下葬,宋襄公就去參加這場會盟,同時還接受了齊桓公委託他照顧公子昭的囑託。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內亂,公子昭逃亡到宋國,宋襄公召集諸侯,打算一同進攻齊國,大部分諸侯對此反應冷淡,只有衛、曹、邾幾個小國帶著兵馬來了,宋襄公率領聯軍助公子昭登上王位,這就是後來的齊孝公。
也因為這份功勞,宋襄公以霸主自居。但事實上比起齊桓公、晉文公等公認的霸主,他的功績實在有限。很快宋國就和同樣企圖稱霸的楚中中國產生了利益衝突,引發了著名的泓水之戰,“不擊半渡之兵”成了盡人皆知的笑柄,宋襄公本人也被射傷,第二年病傷而死,宋國從此退出爭霸行列。
總體來看,宋襄公的“霸主”,更像是齊桓公、晉文公兩任霸主之間的短暫過渡,只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說法,缺乏對天下真正的影響力。
回覆列表
宋襄公是靠仁義才進入春秋五霸的行列,他在繼承他父親的王位之前,就準備讓位他哥哥,只不過他哥哥比他更仁義,自己躲回姥姥家了。宋襄公即位後封他哥為相,主管軍政大權,輔佐自己處理朝政。
當時的霸主齊桓公約各路諸侯王在葵丘相會結盟,於是宋襄公前去相會。在葵丘之會上,宋襄公接受了盟約。其主要內容是:不準把水禍引向別國;不準因別國災荒而不賣給糧食;不準更換太子;不準以妾代妻;不準讓婦女參與國家大事。
葵丘之會上,宋襄公接受了齊桓公委託他照顧齊國太子昭(後來的齊孝公)的囑託,答應將來對太子昭予以照應。
霸主齊桓公病死,齊國內亂,齊國太子昭逃到宋國,向宋襄公求救。儘管當時宋國十分弱小,但因齊桓公死前曾委託他照顧太子,宋襄公全力幫助太子昭回齊國即位。
各國諸侯接到宋襄公通知,請他們共同護送公子昭到齊國去接替君位。但是宋襄公的號召力不大,多數諸侯把宋國的通知擱在一邊,只有衛國、曹國、邾國三個小國派了一些人馬來。宋襄公率領四國軍隊向齊國進發,齊國的貴族對公子昭懷有同情之心,再加上不清楚宋軍實力,就把叛亂的大臣殺了,迎接公子昭回國即位。
宋襄公也因為此事自封為霸主,儘管沒有幾個國家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