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關東俠客

    宋襄公是宋國國君,公元前650年到公元前637年在位,子姓,叫茲甫,他還有個庶兄叫目夷。宋國是商貴族微子建立的的國家,繼承了先商文化,有貴族之氣。可是其他國家對宋國卻不感冒,做事,寫文章經常拿宋人開涮,象寓言故事,刻舟求劍和守株捸兔等就是描寫宋華人的。宋襄公辦事處處有貴族的範兒,辦事講究仁義道德,處處效仿祖先做事原則。他老父臨終時,他對父親說哥哥目夷年齡比我大,能力比我強,仁義,位子還時讓給目夷吧。目夷聽了非常感動說,肯把位子讓出來是大仁啊,於是逃到臨國。於是茲甫做了宋襄公。葵丘會盟後,齊桓公託宋襄公照顧齊國太子。宋襄公非常守約,齊國內亂後,聯合四個國家把齊國太孑送回去做了齊孝公。後來宋襄公野心膨脹,與當霸主,主集了曹,滑,株,鄭等小國會盟,也邀請了,齊,楚叄加,並以老大自居。引起楚國不滿。宋襄公來年再會盟一次。公子目夷說,宋國太小了,當霸主很危險,楚國是蠻夷不講信用,若去會盟,必領帶軍隊去。宋襄公說辦事要講信舉,我己經說不帶軍隊了。結果會盟時和楚國談崩了,被楚華人給捸住了。經過各國調解才被放回來。宋襄公氣憤於鄭國的被叛,不顧目夷的勸告起兵伐鄭。楚國乘擊出兵攻宋,戰於泓水。楚軍過一半時,目夷主張半渡而擊,宋襄公說我打仁義的仗,等楚軍全過完河在打。等楚軍過河後目夷主張攻擊,宋襄公說等楚軍排好隊再說,宋國是講仁義的國家,戰場上傷兵不能打,白髮老者也不能打,結果楚軍排好陣形後一個衝鋒就把宋軍打敗了,宋襄公也受了傷,一年以後死了。春秋時期禮樂崩壞,國與國之間沒有信用可言,宋襄公剛愎自用,不聽目夷勸告,以小國之君,仁義之德,威加諸侯,想當霸主,結果霸主沒有當上,軍隊打了敗仗還把命搭上了,讓後人笑了千年。不過他的仁義之美還是值得肯定學習的,因此史學家把他看成是春秋五霸之一。

  • 2 # 聊文史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句話用在宋襄公身上再恰當不過了。宋襄公資質平平,宋國的實力也不強大,可是他不清楚自己吃幾兩乾飯,特別羨慕春秋首霸齊桓公。齊桓公死後後,他的這種野心更加膨脹,一心想成為下一個霸主。

    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內亂,公子昭來投奔他,他認為是個可利用的機會。公元前264年,宋襄公統領四國聯軍殺向齊國,幫助公子昭當上了國君,就是齊孝公。宋襄公自認為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足夠樹立威信稱霸諸侯了。他出面把齊孝公、楚成王約在一起,開了個會,還自作主張擬了一份通告,想以此確定自己的盟主地位。楚成王和齊孝公雖然礙於情面簽了字,但每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到了約定開會的日子,齊孝公沒有參加,而楚成王做得更絕,直接一屁股坐在了盟主的位置上。宋襄公一看如意算盤落空,指著楚成王的鼻子罵娘,結果差點當了楚國的俘虜。從這以後,宋國和楚國就結下了樑子。公元前638年,宋楚兩國發生泓水之戰。宋襄公認為自己是仁義之師,而楚國缺乏仁義,不義之兵怎能勝過仁義之師呢?他還特意做了一面大旗,並繡有 "仁義"二字,要用 "仁義"來戰勝楚國的刀槍。楚軍開始渡河時,宋襄公不半渡而擊;楚軍全部渡河後,宋襄公又堅持非要等到楚軍完成列陣之後方開始攻擊。這麼打仗,結果可想而知,以宋國慘敗而告終。

    從那以後,宋襄公連做霸主夢的資格也沒有了。宋襄公講求“仁義”並沒有錯,錯就錯在不合時宜。在那個看誰拳頭硬的春秋時代,誰跟你講“仁義”?他的這種想法,太看不清形勢了,太脫離實際了。怪不得毛主席說,宋襄公是蠢豬式的仁義!

  • 3 # 大意覺迷

    宋襄公早期是以仁厚的形象出現在《左傳》之中,他當太子的時候,庶長兄目夷(字子魚)名聲比他還好,於是宋襄公請求父親宋桓公將公子目夷改立為太子。宋桓公於是決定改立目夷,然而目夷卻拒絕接受,一度躲避到外地,直到宋襄公繼位了他才回來。宋襄公對庶兄也很優待,任命其為左師,這個職位在宋國屬於高階執政官,僅次於國君和右師,有臨朝聽政的資格。目夷當了九年左師之後,將左師之位讓給兒子公孫友,自己自降為大司馬,直接管理宋國軍務。

    繼位後的宋襄公在對待大國流亡的公子問題上採取比較仁厚的態度,先後接待了齊公子昭和晉公子重耳,也就是後來的齊孝公和晉文公。特別是將齊孝公送回齊國繼位,使宋襄公產生了接替齊桓公高舉霸主大旗的政治幻想。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試圖舉辦諸侯盟會立威,羈押了遲到的滕宣公,並命令邾文公在次睢之社斬殺鄫子作為祭祀。隨後又圍攻了曹國。宋襄公這一系列的舉動,受到大司馬目夷的批評,但是沒有效果。從這些事來看,宋襄公只是在政治上優待庶兄,但並不在乎庶兄的教誨,他的政治形象也就逐漸變得很差。

    在後來的盂之盟中,宋襄公居然被楚成王派人綁架。雖然事後被放歸,目夷估計事情會更糟糕,這時候他也辭去了大司馬一職,改由公孫固繼任。這時候目夷應該已經沒有具體職務了,更加無法教誨宋襄公。

    果不其然,宋襄公咽不下這口氣,打算報復楚國,於是發生了泓之戰。大司馬公孫固一開始勸說他最好不要和楚國硬拼,他不聽,又勸他趁楚軍渡河的時候奇襲,還是不聽,最終招致慘敗。

    由此可見,宋襄公早期的良好形象是與庶兄唱和之下營造的假象,隨著庶兄淡出政壇,宋襄公就變得不可理喻,所謂遵守戰場規則“不重(童)傷,不禽二毛(不傷害幼童,不擒拿兩鬢斑白的老者)”算是給他的固執罩上一層遮羞布,作為國君直接干預大司馬部署戰鬥,戰敗了肯定要負責的。

  • 4 # 大福讀史

    翻開宋襄公與楚國之間的爭霸戰,會發現宋襄公處在一個很微妙的時代。宋楚泓水之戰是在公元前638年,這時正好是齊桓公死後第五年,城濮之戰領導人晉文公繼位前二年。眾所周知,齊桓公之所以成就霸業,只因兩大功勞。第一,擊破戎狄南下侵擾中原。第二,召陵之會聯合中原諸侯抱團遏制了楚國北上的鋒芒。正因為齊國這頭攔路虎,楚國才不得不轉頭向東方淮泗流域發展。當然,還未去世的齊桓公仍然是當仁不讓地替中原諸侯們出頭。公元前644年,齊國糾集宋、魯、鄭、陳、衛、許、邢、曹等九國於淮河流域準備再給楚國上一課。正在這個節骨眼上,齊國發生了內亂:齊桓公被奪權餓死,齊國五子爭權。

    這下,中原諸侯頓時失去了領頭羊,大有做鳥獸散的趨勢!當時,諸侯中娶了楚女為夫人的鄭國君主是牆頭草型別的,常年搖擺於齊楚之間。齊桓公既然死去,鄭國便毫不猶豫地依附了楚國。晉國與秦國的國君分別是晉惠公與秦穆公在位。晉惠公本為秦穆公所扶持,為了歸國晉惠公特意許諾割讓河西土地作為報酬給秦國,但最後不但沒給,還打了秦國接收的軍隊。後來,晉國又遭遇了災荒,秦國本著人道主義的原則立馬無償地派人運糧救濟,但是晉國卻在秦國遭遇饑荒時反過頭來趁機伐秦,兩國遂開始混戰。

    周天子呢?周襄王也處於王室內部不穩的狀態,後來還發生了前637年王子帶叛亂,周王被迫逃亡在外的大事。同時,遍佈鄭國附近的曹、衛、魯、陳、許、邢等國、遍佈亂齊附近的滕、株、徐、鄫、淮等國也因為齊桓公突然離世而無所適從。這下,楚國感覺好運來了!於是,楚國的戰爭機器啟動了,它的觸角又開始深入到各國。這一切變動都讓宋國君主宋襄公看在眼裡。恰好,宋國此時還算平靜,宋襄公自齊桓公時代便有讓國於庶兄目夷的美名,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卻因此博得了齊桓公的推崇。

    宋國,本是商朝後裔微子啟的封國,此時大約掌控了方圓300裡之地,北鄰河濟,南達江淮,但所轄土地多為平原地帶,四通八達且幾乎無險可守,戰略地位僅次於鄭國!從上圖可以看出,宋的位置位於中原東部,魯國西南,衛鄭之東,陳蔡之北,東西北三個方向都是姬姓貴族。雖然這是周公在掃平“三監之亂”後做的特意處置,但是宋人卻因此得了商業的實惠。因為宋都睢陽(今屬商丘市管轄)周圍遍佈河流,其水運交通異常發達,各國商旅舟楫能憑藉水運將貨物快速運抵宋國交易,宋人本是殷商後裔,擅長商賈之事,所以宋國財力算是小有。上文已述,正因為宋國處於四戰之地,所以他們很是缺乏安全感,所以就耗費巨資將睢陽城修的城高池深。正是憑藉這些天然水域的縱橫交錯以及睢陽城的高大堅固,宋國可以在戰時將全國各地的人力物力迅速集中到睢陽憑藉地勢險要死守,因此宋國才敢向楚國頻繁叫板!

    春秋歷史上,宋國在楚國眼裡是茅坑裡的石頭,屢打不改的典型!史載睢陽城曾四次遭受楚國圍城。第一次是在公元前639年盂之會,泓水之戰前一年;二是在公元前633年,即城濮之戰前一年;三是楚莊王稱霸時,即公元前595年九月份一直圍城到次年五月份。史載此次圍城,睢陽城內家家易子而食卻堅決不降!第四次是在春秋末期楚聲音王時代。正是對睢陽城堅固的信心,宋襄公才敢向楚國發起霸主挑戰!但是,宋襄公爭霸卻不是簡單的爭霸,他的心思還在於恢復殷商舊業,而這一點還讓中原諸侯看透了!

    春秋時,齊桓公以及後來的晉文公之所以能成為霸主,前提都是以“尊王攘夷”為政治號召。因為東周雖然落魄到給故天子下葬還要借錢的地步,但卻倒驢不倒架。遍觀當時中原諸侯,絕大多數都是周王室的宗親,史載“管、蔡、成、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晉、應、韓,武之穆也。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所以周王室雖弱,卻還是人心所向的。可是宋襄公卻沒有拿起尊王的號召而是對天祈禱,“如天不棄我,商可興矣。”話一出口,連他的哥哥目夷也覺得迂腐。目夷認為殷商亡國距離宋襄公時代已經過去了480年之久,人們早已淡忘了殷商的往事。復興殷商實在是不切實際!

    當然,除了戰略眼光差之外,宋襄公戰術水平也不高。泓水之戰開始前,宋襄公自命仁義之師,堅持不擊楚國渡河之師,不擊不列之軍,絲毫不考慮宋國在兵力上遠遠不如楚軍的現實。於是,當楚軍布好陣勢時,宋軍見楚軍人數眾多,人人都有恐懼之色。戰鬥一開始,楚軍便包圍了突擊隊長宋襄公。這下好了,逞匹夫之勇的宋襄公被楚人團團圍攻,最終身中一箭而喪失戰鬥能力,為了護衛宋襄公,其手下衛士皆死戰而亡。突圍的宋襄公連忙退往都城,幸虧睢陽距離泓水僅有五十里之遙,其間還有眾多河流阻擋楚國追兵,宋襄公才安然退入都城。緊跟而來的楚軍也因為渡河時遭遇河水暴漲而撤軍!

    泓水之戰結束後,中原諸侯再無可以奮起而抗楚的實力派諸侯,楚國遂得以北上中原,控制了中原局勢。雖然宋襄公最後敗了,還因此送了性命。但是宋襄公卻被後人列入了另外一種版本的春秋五霸,其出發點就是考慮到:正是因為宋襄公爭霸而延遲了楚國北進的腳步,才給五年後晉國發動城濮之戰爭取了一定的軍備時間。否則,周王室可能不會等到500年後秦人崛起而亡國!

  • 5 # 楊朱學派

    春秋時期,成為霸主有三大標誌:一是取得爭霸戰的勝利,或不戰而屈人之兵。二是以霸主身大會諸侯。三是被周天子正式冊封為霸主,賦予其‘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的權力。

    宋襄公在宋楚爭霸戰中失敗。亦沒有以霸主身份大會諸侯,更沒有被周天子正式冊封。宋襄公根本就不是霸主。

    宋襄公雖然失去了霸主之名,但依舊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君主之一。其名聲來自那支著名的仁義之師。   

    公元前638年,宋楚兩國爆發了春秋時期的一場著名戰役——泓水之戰。戰爭伊始,宋軍雖然在數量上不及楚軍,但佔有先機之利,並且楚軍狂妄輕敵。目夷建議把握戰機,乘楚軍渡河一半時予以打擊,但襄公認為此非君子所為而沒有采納。楚軍順利渡過泓水後,目夷提出乘楚軍列陣未畢之際發動攻擊,又被斷然拒絕。一直等到楚軍佈陣完畢,宋軍才發動進攻。恪守“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戰爭原則的宋軍最終大敗,宋襄公也因腿部受傷於次年去世。   

    在《左傳》中,除了有戰爭過程的詳細敘述外,還加了一句“華人皆咎公”,《史記》則附曰:“華人皆怨公”。韓非為了證明仁義之災,在《外儲說》中將宋襄公的迂腐、頑固表現的淋漓盡致。   

    在此後的幾千年裡,宋襄公和他的仁義之師被無數人譏諷、嘲笑。在21世紀青少年素質教育課外讀物《上下五千年》中,對其以《愚蠢的宋襄公》命名。宋襄之仁作為極具諷刺色彩的成語被越來越多的人引用。   

    鄙人卻認為,一直以來,我們對宋襄公的評價並不公允。   

    仁義不是儒家的發明,她根植於廣博的神州大地。遠在孔子之前的堯、舜、禹、湯,周文、武王都以仁德被萬民所崇。背離她的夏桀、商紂則被後人唾罵。在商周時期,她是人們日常生活的行為規範,是評價君主是非功過的重要標準,亦是重要的戰爭準則。   

    平王東遷後,周德衰敗,傳統的道德規範受到嚴重挑戰。但仁義禮信仍然是重要的戰爭規則。在《司馬法》中,這一思想被貫穿始終——“正而不詐”,“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以禮為固,以仁為勝”。其初衷是使戰爭受到必要的限制,將戰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降低到最低限度。宋襄公的仁義之師,晉文公的退避三舍,都是這一歷史時期“軍禮”思想下的必然產物。   

    至春秋末期,人們在戰爭的實踐中逐漸認識到,用兵乃“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本華人民最大的殘忍。基於這一認識和對戰爭的總結,偉大的《孫子兵法》終於誕生,她一方面提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另一方面,首創兵不厭詐的軍事思想——“兵者,詭道也”,“令半渡而擊之”,“兵以詐立,以利動”。她甚至認為,深入敵國作戰時,為解決物資運輸這一最大難題,可以燒殺搶掠——“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重地則掠”,“侵掠如火”,“掠鄉分眾,廓地分利”。   

    《孫子兵法》的誕生基於長期的戰爭實踐,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戰國時期,她已經廣為流傳,其軍事思想亦被人們普遍接受。   

    但宋楚泓水之戰時,軍禮是軍事思想的主導。若“半渡而擊之”,就象在今天的戰爭中屠殺戰俘、平民一樣卑鄙無恥。   

    春秋時期,戰場上計程車兵都用冷兵器肉搏。我們不能以此說他們愚蠢,因為那個時代還沒有現代化武器。同理我們亦不能嘲笑宋襄公的仁義之師,因為當時還沒有形成兵不厭詐的軍事思想,以今天的思想和認識對古人的行為進行評價,城不可取。   

    貽笑大方的不是宋襄公,而是那些譏笑、辱罵宋襄公之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分組交換技術的基本原理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