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用分組交換技術的資料通訊系統中包含了若干臺分組交換機,每個分組交換機透過通訊線路連線到其他分組交換機或連線到終端裝置。傳送方終端裝置將需要傳輸的資料分成若干資料包,以包為單位發往所連線的分組交換機並經過若干分組交換機的儲存轉發最終到達接收方終端裝置。
回覆列表
-
1 # 風華正茂科技人
-
2 # i網路心連心
分組交換的基本原理是採用“儲存轉發”技術,從源站傳送報文時,將報文劃分成有固定格式的分組(Packet),把目的地址新增在分組中,然後網路中的交換機將源站的分組接收後暫時儲存在儲存器中,再根據提供的目的地址,不斷透過網路中的其它交換機選擇空閒的路徑轉發,最後送到目的地址。
在計算機網路和通訊中,分組交換(英文packet switching)是一種通訊範例,分組(訊息或訊息碎片)在結點間單獨路由,不需要先前建立的通訊路徑。
分組交換是資料通訊中一種新的且重要的概念,現在是世界上資料和語音通訊中最重要的基礎。先前,資料通訊是基於電路交換的想法,就像在傳統的電話電路一樣,在通話中需要佔用專有的電路,通訊雙方要在電路的兩端。
概述
分組交換由donald davies和保羅·巴蘭 在1960年代早期發明。有人認為倫納德·克蘭羅克也是分組交換的發明者,但是davies在去世之前爭辯這一點並指出,克蘭羅克的研究實際上是關於排隊論,也就是分組交換的關鍵理論基礎。克蘭羅克出版的著作中未顯著提到過把使用者訊息分割成段,並透過網路分別傳送他們,這是巴蘭和davies最重要的創新。
分組是由一塊使用者資料和必要的地址和管理資訊組成,保證網路能夠將資料傳遞到目標。類似於從郵局傳送的包裹上註明的地址一樣,只有提供給網路這些資訊,網路(郵局)才能把分組(包裹)往正確的地址傳送。
分組透過最佳路徑(取決於 路由演算法)路由到目標。但並不是所有在相同兩個主機之間傳送的分組(即使是來自同一訊息的那些分組)一定要沿著相同的路徑傳送。
一個數據連線通常傳送資料的分組流,它們將不必全部以相同的方式路由過物理網路。目的計算機把收到的所有報文按照適當的順序重新排列,就能合併恢復出原來的內容。
分組交換模型最著名的使用是因特網,它是一個分組交換網路,在多種網路技術上執行網路層網際網路協議。乙太網,x.25和幀中繼都是分組交換網的資料鏈路層國際標準。新的行動電話技術像gprs和 i-mode也是使用分組交換。
分組交換也被稱作無連線連網,因為與之相反的是電路交換或者面向連線的網路,雖然像mpls這樣的技術已經開始將二者的邊界模糊化。atm是另一種混合技術,使用的是信元中繼(cell relay)而不是分組交換。
優勢
在分組交換中,一個系統可以將資料組裝到報文中使用一條通訊鏈路與多臺機器通訊。不僅鏈路是可以共享的,而且每個報文可以獨立於其他報文進行路由。這是分組交換最主要的優勢。
上面是維基百科的。
分組交換還有就是可以按流量進行計算。。。(方便運營商收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