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海泛舟

    古文是我們的祖先在社會發展中創造並不斷完善的,是智慧和心血的結晶,是我們為之驕傲的瑰寶和國粹。做為我們,要本著發展的理念和眼光,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古為今用,發揚廣大,加強傳承。現在都在學國學,而且《三字經》也被納入其中,這證明對我們民族的燦爛文化是要繼承和發揚的,不能全面否定,也不能照搬套用。古文中的許多哲學道理對我們今天是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有些方面是我們現代人望塵莫及的。比如:孔子、老子、孫子等等,在古今中外都非常有名氣,可以說影響著炎黃子孫和人類文明發展的程序,我們現在還成立著許多這個會,哪個所,都還在研究先人的高深理論呢。說句心裡話,我個人認為,古文是有些生僻晦澀難懂,但其蘊含的哲理卻是無限的,而且言簡意賅,易於上口,形象生動,通俗易懂,較之現在動不動就幾千字的文章來說,不知要好多少倍。所以,要用辯證的眼光去看,不能走極端。

  • 2 # 大亨永德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應不應減少古文在中學課本中的數量呢?我覺得當下討論這個問題的根本是,中學生的負擔是否合理?一,如果當下中學的課份量不重,那麼對於古文在課本中份量就沒有減少的必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是多麼廹切和需要啊!要改的是質量而不是數量。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才是首要任務。二,如果當下中學生的課份量重,學生不堪其負擔,不但勞其神而且還勞其身,使之疲憊不堪學了甚用?不過享亨嘰嘰背點文字又有何益?數量減少是自然也是必要的!三,現在應該討論的是課文的多少嗎?我看不是幾篇古文在課本中的去留的問題,而是當今應試教育如何去改革的大問題。才是首當其衝啊!

  • 3 # 鴻鵠迎罡

    古文是民族文化之根,決不能在中學課本中減少其數量,而且還應該相應的增加,只有如此,才能發揚民族文化,實現文化復興和自信的偉大願望。

    古文雖然有些晦澀難懂,但在語言表達上卻是言簡意賅,非常凝練,擁有豐富的內涵,可以說是字字珠璣,每個字詞都有其來歷和出處,言外之意突出,能引發思考,開啟讀者心智。

    如出自《漢書·傅常鄭甘陳段傳》的名句“雖遠必誅”,堪稱典範。

    全文:“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於一,昔有唐、虞,今有強漢。匈奴呼韓邪單于已稱北藩,唯郅支單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郅支單于慘毒行於民,大惡逼於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並應,天氣精明,陷陣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這短短100多字的諫言,沒有一個多餘字,翻譯出來,完全是一篇有理有據,聲情並茂的優美散文。

    熟讀古文,可以深入瞭解民族傳統文化的來龍去脈,對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知,能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同時,熟讀古文對中學生作文時,在對語言文字的組織上,在對遣詞造句的運用上,在對文章結構的安排上,在對思想意境的表達上,都有顯而易見的積極作用。

    因此,不能在中學課本里抹殺古文。

  • 4 # 騎驢逛省域

    謝謝遨請,個人認為古文在中學課本中的數量不應減少。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學生在學校不僅學習文化知識,還要學習做人做事之道,而語文學習恰是重要途徑之一,其中,古文學習雖然詞、句、語法與現代漢語不同,甚至可能學習難度會更大一些,但古文中所包涵的內容,很多是五千年文化之精髄,是中華民族的的優良傳統,是現代物質社會所短缺的內容。個人愚見。

  • 5 # 木葉看人間

    我教過二十多年的語文,喜歡讀書,特別是對傳統文化情有獨鍾,業餘還喜歡寫點東西,透過自己的親身感受和對學生的教學,我覺得不應該減少古文在中學課本中數量,恰恰應該增加。原因如下:

    一、在語言表達方面,多讀古文能培養學生簡練、準確、上口的語言表達形式。古文和現代文相比,特點特別突出,古文用詞準確,精煉獨到,優秀的古文,言簡意賅;另外,古人寫作,特別注意節奏和音韻,這一點現代文是無論如何比不上的。中學時期正是學生書面語言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此時用優秀的語言材料浸潤,對今後的文章表達,有著最為重要的影響。

    二、在情感教育方面,有利於培養健全的人格。隨著經濟的發展,外來文化的浸入,中國傳統重親情、重倫理的情感形式,受到較大沖擊,使人更加冷漠。在促進社會安定,保持個人生活熱情方面,傳統情感教育絕不可少,優秀的古文入情入理,例如《祭十二郎文》,影響千古。而現代文,由於缺少時間的洗禮,真的很難找出可以和《祭十二郎文》相比的文章。

    三、在傳承文化方面,古文是文化的載體,忘記和輕視就是割裂。隨著改革開放,西方帶入中國的除了先進的科技,也有著與中國完全不同的文化理念,很多人以為西方的理念就是先進,就是潮流,這是錯誤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別是近來國家一再強調的文化自信,必須在古文裡尋找,中學階段是一個人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不用傳統文化去佔領,我們的文化傳承就有可能斷裂。

    四、在審美教育方面,優秀的古文能幫助形成正確的審美觀。當前所謂的時代潮流,很多不過是物慾的體現。不少年輕人把炫富、縱慾、墮落當作潮流,這是逆人類進步的方向,不過是人類大河的回水處,現代文在扭轉風氣方面沒有承擔應有的責任,而古文裡講求人生的價值、建立浩然正氣等,都能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和人生觀。

    所以,不管是基於長遠,而是著眼於眼前,增加優秀古文的篇目,加強古文的教育都是應該的,難懂是因為讀少了,難背是因為功夫下得不夠;以難懂、難背為藉口,而降低對中學生的要求是另一種形式的溺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紅李子柒與其他網紅有什麼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