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曾說

    簡單標準是中臺使用者是誰,和ERP有區別嗎?

    一種假中臺給了一堆技術詞語,微服務、區塊鏈、物聯網,但這是軟體開發商的事,甲方關心應該是使用者是誰,使用者價值是啥,甲方買的是產品,不是買專利;

    另一種是堆了一系列ERP類產品,再把它們整合起來,搞個統一介面,抽一堆資料弄個BI,換個包裝,多快好省就向甲方交差了。

    還有一種往往吹噓它們有高併發、高效能、支援海量資料,但除了BAT,99.9%企業就那麼一點點使用者,一點點資料,不說是忽悠吧,但也是賣屠龍寶刀,絕大多數甲方只是殺殺豬,最多殺個老虎獅子,哪來龍給你殺?

    中臺切忌不要聽阿里等網際網路大公司的方法論,可以借鑑,切勿搬用

  • 2 # 霧流雲

    首先中臺不是一個平臺,也不是一個系統,如果有廠商說他們有個資料中臺賣給你,對不起,它是個騙子。

    資料中臺的出現,就是為了彌補資料開發和應用開發之間,由於開發速度不匹配,出現的響應力跟不上的問題。看它有沒有解決以下三種基本問題,如果這都不能的話就要思考一下中臺是否有價值了。

    1.效率問題:為什麼應用開發增加一個報表,就要十幾天時間?為什麼不能實時獲得使用者推薦清單?當業務人員對資料產生一點疑問的時候,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結果發現是資料來源的資料變了,最終影響上線時間。

    2.協作問題:當業務應用開發的時候,雖然和別的專案需求大致差不多,但因為是別的專案組維護的,所以資料還是要自己再開發一遍。

    3.能力問題:資料的處理和維護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技術,需要相當專業的人來完成,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有一大把的應用開發人員,而資料開發人員很少。

    這三類問題都會導致應用開發團隊變慢。這就是中臺的關鍵——讓前臺開發團隊的開發速度不受後臺資料開發的影響。

    資料中臺最核心的一個關鍵元件是資料資產目錄。一個企業的資料要能夠充分發揮價值,很重要的一個前提條件就是這個企業的資料結構和資料資產目錄是對整個企業開放的。所有人都能夠透過這個資產目錄瞭解公司有哪些類別的資料、包含什麼屬性、源資料由誰管理,這樣就可以快速搞清楚這些資料是不是自己需要的。但資料本身可以不開放,因為資料是有隱私資訊和安全級別的。

    首先資料中臺一定要與業務價值對齊。構建資料中臺,最重要的不是技術,也不是資料質量好不好,而是資料思維和資料文化。資料思維就是要建立起從資料的視角去思考問題的方式;資料文化就是要把資料和業務當成一體去看,而不是隻將資料當作一個支援工具。想清楚業務對於資料的訴求是構建資料中臺的第一步,哪怕暫時不能想的太細,也要去想,想不清楚就先不要做。

    不要在業務場景還沒有明確、優先順序還不清晰、價值度量體系尚未建立起來的時候,就建立大而全的資料平臺,並且把所有的資料都存起來。還有就是別混淆資料中臺,資料倉庫,資料平臺。

  • 3 # 數鑰分析雲

    資料中臺是整個資料分析系統的靈魂與核心:

    對下要對接每個業務系統以及外部資料;對上要為企業整體決策分析服務,還要為其他業務系統提供資料服務;對內要服務於企業內的每一個人;對外服務於上級單位甚至供應鏈上下游夥伴。

    這就對資料中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包括但不限於:

    1、資料準情性與可靠性。

    2、資料統一性:

    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資料是統一的,在不同的時間查詢某一特定時間的資料是一致的;

    3、資料安全性:

    嚴格的許可權管理,保證資料安全沒有外洩風險;

    4、資料可追溯:

    5、良好的解耦性:

    對於大中型企業,企業的管理相對固定,一般半年到一年有一次變化,但是資訊化系統及資料隨時可能發生變化;對於中小型企業資訊化系統及資料相對固定,但是管理模式及需求隨時可能變化,這就要求資料的變化與管理的變化互相不干擾,這才能保證資料分析服務能時時為管理提供“貼身”服務;

    6、平滑的可擴充套件性:

    資料對企業越來越重要,但是企業內資料種類越累越多,資料量越來越大,這就要求資料中臺一直處於擴充狀態,每次擴充都要在原來基礎上實現,而不會對原有架構與業務產生影響。

    7、易維護性:

    現代企業對資料依賴性越來越高,已有很多企業報表與分析動輒在幾千張,而一般傳統企業往往在IT投入很有限,這就要求資料中臺必須很容易被維護,比如1-2人維護幾千人幾千張報表的使用。

    因此,資料中臺的設計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否則資料中臺的作用無法體現出來,將把資料中臺系統建設成為資料倉庫系統或者報表系統。

  • 4 # 三通啊哈哈哈

    中臺一詞最早源於阿里,在阿里成立到快速成長再到今時今日,其業務、資料、技術架構都經歷了一系列的演進過程。

    以淘寶為例,從一開始單一的伺服器,簡單的WEB、APP和DB三層架構,少量的資料,不多的使用者訪問;

    其次,隨著使用者訪問數的快速增長,從業務變得越來越複雜,資料急劇增長,技術棧也開始做各層次的叢集化、分散式部署,使用者行為分析使得原來純事務處理型的資料庫不再滿足要求,分析型資料庫開始用於資料處理; 業界有些公司看到阿里在中臺規劃中取得的成就,也為贏得未來廣闊的市場空間,或跟隨、或盲從,甚至有些公司牽強附會搞出來所謂的“中臺”。而這些“李鬼中臺”通常具備以下一個或幾個特點: 1. 混淆視聽,將企業業務系統大整合宣傳成中臺。

    2. 小修小補,將各系統進行簡單的修改,統一使用者、統一許可權等就變成了中臺。中臺應該是顛覆性的革命,自頂向下的業務、組織、架構、制度、流程等的重構,而非小打小鬧的改良。

    3. 生搬硬套,忽視自身企業的業務、技術和資料實際需求,建設似是而非的中臺。 4. 胡亂堆砌,從別的公司聽一個概念,找一群技術人員,搭一些開源軟體平臺就是所謂的中臺。

    5. 不知所云,沒有體現中臺將企業業務、資料、技術形成服務能力,支撐快速前臺業務構建的特性。

    6. 似是而非,混淆了中臺和平臺,割裂業務、資料、技術的依存關係。

    7. 窺豹一斑,企業的業務本身單一或者技術棧簡單,又或者資料量和分析需求不大、共享需求不強烈,盲目構建中臺。 8. 以偏概全,一些廠商宣稱有普適的中臺規劃及建設能力,為了商業利益宣傳可以幫助其它企業構建通用的中臺。中臺是從多年的集團企業業務系統演進、量變到質變的積累過程,而非一蹴而就的平臺或專案。

    綜上所述,無論是業務中臺、資料中臺還是技術中臺都是在企業IT系統架構演進過程形成的,從多年的企業自身IT系統規劃、建設、運營、運維等提煉出來的共效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牛電動的“錢蘇安”的營銷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