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藏

    萬曆皇帝十歲登基,前十年由生母慈聖皇太后、外廷內閣首輔張居正以及內府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輔佐。慈聖皇太后從慈寧宮暫移住乾清宮,以就近照顧小皇帝起居,每逢上朝的五更(現在時間凌晨3點~5點)便由內侍將小皇帝左右拉掖而起,取水盥洗後,再挾提上轎出乾清宮上朝。朝政在張居正領導下,政治、經濟、財稅等各方面都有重大改革,稅收較前朝增加約三成,京師儲糧也是前朝的三倍,朝廷氣象一新。張居正為臣為師,盡心盡力,對萬曆的管教四方八面,無微不至,連每年元宵節各宮院例行有的鰲山煙火與新樣宮燈,或萬曆六年(1578年)的皇帝大婚,張居正都以天下民力有限為由,力諫小皇帝節用。

    張居正之於萬曆,“比於威君嚴父,又有加焉”。小皇帝對張居正敬畏有加,也十分恭敬,呼其為“先生”。馮保身為近侍,是萬曆的“大伴”,也是皇太后的耳目。劉若愚的《酌中志》記萬曆十八歲時酒醉後“佩劍夜遊,將一內官頭髮斫下,又杖二內官幾斃”。馮保向太后告狀,太后大怒,欲將萬曆廢了,改立其弟潞王為帝,萬曆因而“恐懼滋甚,跪泣久之”,最後對天下頒佈張居正代擬的《罪己詔》,以示悔過才平息。內有馮保,外有張居正,皇太后居中鎮守,長期以來的“鐵三角”將萬曆包挾得密不透風。直到萬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張居正病逝,局面頓時改觀。

    萬曆親政後不久便藉故宣佈馮保的十二大罪,發配南京孝陵種菜,次年馮保即瘐死獄中。萬曆接著開始追查張居正,萬曆十二年(1584年)四月初九日全面抄家,抄得張家老少餓死的餓死,自殺的自殺,籍沒的財物110箱被抬進大內給萬曆過目,整個抄家事件到九月才完全結束。

    萬曆的御前日講官于慎行(1545~1607年)在其書信中提及張居正死後不久被抄家之事說:“主上憤結之日久矣,又有積怨於海內,一欲有所出之。”意即萬曆對張居正的憤懣已久,加上朝中同僚又對張居正素有積怨,抄家之事遂成為上自皇帝,下至張居正同僚們一致的發洩出口,此四十張新制之床可能正是萬曆皇帝怨懣出口的具體行動之一。抄家事件五年以後,萬曆還在追問工部有關張居正在京的沒官房產作何處理,是餘恨未消還是憶起昔日君君臣臣的師生舊情,不得而知。總而言之,青年萬曆在歷經十年密不透風的包夾管教之後,此時正如脫韁Mustang般的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 2 # 就是路過滴

    如彈簧,壓的越多後面沒了壓制那反彈的只會更厲害,張居正與萬曆的關係應該是如師如父,某個方向來說萬曆是張居正的一件作品,甚至最重要的作品,張居正去世的時候沒有指定接班人可以看出,他想的是萬曆就是自己的接班人,繼續自己的事業。

    更關心,所以也就更嚴厲,所以萬曆的童年應該是不幸的,壓抑;張居正有能力,可以說是以一人之力拯救著整個大明,就就是這越有能力那萬曆越感覺生活在他的影子裡,自己做的再好在這個影子裡也會黯然失色,自卑感!!!這也可能是萬曆後面自暴自棄三十年不上朝的原因之一吧。

    有著這麼一位嚴師,自己一切都只能規規矩矩的,沒有過多少樂趣吧,突然有一天這個人突然沒有了,如壓在胸口的大石被搬去,那種自由的幸福來的太突然,報復性的反彈也就是必然。

  • 3 # 重重無盡

    我認為有三點原因:

    1-據傳萬曆長大後知道張居正與他母親有一腿,這對於他死去的父親來說就是奪妻之恨。估計這是恨張居正最主要的原因。不然也不會對他一家處罰那麼嚴重。

    2-張居正在萬曆小時教育他要他節約,萬曆長大後發現張居正自己卻生活奢靡。覺得他為人虛假,內外不一,愧為人師。

    3-恨張居正對他小時管束嚴格,讓萬曆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幸福的少年。

  • 4 # 心中有你168136413

    他們是君臣關係,但是他們的關係不是很好,然後張居正當政的時候萬曆還小,張居正為人剛正萬曆稍有做不好的時候,就嚴歷管教他,這才導致萬曆在張居正死後抄他的家。

  • 5 # 清談點點滴滴

    萬曆皇帝和張居正應該是對立面的關係,張居正在位的時候,雖說是親自把萬曆推向皇位,但是張居正當時的意思很明顯是看萬曆年齡小好控制,而且張居正是一個真正想幹事,能幹事的首輔,在他當政時,他大力推行改革,如“一條鞭法”,減輕百姓負擔,遏制貪官橫行;“考成法”解決了官吏爭權奪利,翫忽職守的腐敗之風,軍事上,支援戚繼光猛打倭寇,還沿海百姓一份安寧。張居正的一系列改革,取得的效果,給大明打來了新的曙光,但隨著萬曆長大,對張居正的鐵腕措施十分不滿,主要是因為他明顯感覺自己被架空,對張居正又愛又恨,所以他們的關係是皇權和相權的對立關係,在張居正死後,被萬曆抄家並鞭屍,可見萬曆對奪得皇權的人是多麼恨之入骨。

  • 6 # 坐古談今

    萬曆和張居正的關係就是君臣關係,期間有著父親的角色,但君臣關係居主體。後世許多人都認為是張居正管得嚴,引起了萬曆皇帝的逆反心理。其實,這點只是張居正被清算的原因之一。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張居正威脅到了皇權、改革過程中的一些問題,他們關係再好,也不會獲得萬曆的原諒。

    1.張居正的教育是傳統的儒家教育,儘管做了一些革新,例如給他畫漫畫、講故事等等,但傳統儒家是一種治國理臣的工具,張居正現實生活中的他與教育理念中的他截然不同,這使得萬曆皇帝年長之後,對張居正的人品產生懷疑。再加上後人說的張居正的各種謠傳,更使萬曆比較憤怒。

    2.張居正為了改革能夠順利進行,在權力鬥爭方面無所不用其極,已經到了“權臣”的地步,嚴重威脅到了皇權。皇權抄其家很正常。例如他陷害高拱欲制高拱於死地,這點在禮部尚書葛守禮等人看得清清楚楚。最終,若不是朝臣和太監群體中其他派系的阻攔,高拱必死無疑。而萬曆雖小,對這些不可能不清楚,由此,在張居正侃侃而談“為君之道”“為臣之道”“君子之道”時,萬曆心中在想什麼呢?誰人可知。

    3.張居正的改革在今天看來屬於激進式財稅改革、保守式政治改革,問題有很多,甚至是明亡的一項重要原因。基本屬於沒什麼“亮點”的改革,這在萬曆等人看來,自己也能把控,而且會更好,所以,“張居正遺產”也就不那麼重要了。

    張居正政治改革方面沒有什麼新意,歷史上的政治改革都這樣,萬變不離其宗,權力歸於我手。激進式財稅改革主要是“一條鞭法”體系(清丈土地只不過是前聲)而已,而“一條鞭法”體系也並不先進,唯一的特色就是“折銀”,但“折銀”的問題非常多。

    例如北部、西部不利於“折銀”,“一條鞭法”只適用於南方白銀比較多的地區,北方、西部地區因為商業氣氛薄弱不興盛,老百姓日用等多是銅錢白銀不多,所以,造成日後西北地區賣兒賣女、賣房賣地等現象非常多,逃戶、流民大面積增加。

    有人說,張居正增加了財政,在他死時“一條鞭法”效果不錯。這些都是後世萬曆、張四維等人搞的。然而,一項政策法規顯現問題很少當年就能出現,多是幾年之後。大部分老百姓都有“餘錢”,在全部“折銀”的初期,老百姓透過“餘錢”“倒賣家產”尚可以應付。但時間長了,百姓就沒有餘力了。

    有人說,你說的這些都是“事後諸葛亮”,但問題是,這個最大的問題葛守禮早就在張居正活著的時候跟他說過了,只不過張居正認為這是葛守禮反對改革的託詞,把他打壓了而已。

  • 7 # ReaderX

    當萬曆皇帝(明神宗)長大成人,到了可以親政的年紀,也懂得了功高震主一詞的含義,只是,內有馮保,外有張居正,他們二人共同把持著朝政,萬曆皇帝只是個光桿司令。

    萬曆皇帝小小年紀時,自是樂見張居正當政,而今他急於享受手握權力的快感,而張居正卻獨攬大權,這大權本是他萬曆皇帝所有。萬曆皇帝的皇權遭遇了張居正的“相權”,衝突一觸即發。“萬曆失德”的指責久久迴盪,張居正如此蔑視聖上,神宗已將張居正劃人敵人的行列。

    再者,張居正平日裡對神宗甚是嚴格,讓神宗越來越反感,這種不滿日益積累,轉化成為仇恨。史書記載,一日神宗讀書,讀至“色勃如也”之時,因走神,將“勃”誤讀為“背”,而遭張居正嚴厲訓斥,神宗驚惶失措,默不作聲,神態宛如遭遇恐嚇一般。

    仇恨的種子一旦種下,沾水跡則生根,得Sunny便發芽。這二人面合心離,已經背道而馳,漸行漸遠。當年彼此之間的關懷與敬愛,煙消雲散,再也找不回來了。

    兩年前,神宗因醉酒,被馮保告狀,慈聖皇太后震怒之下,差點兒將神宗廢掉。張居正上疏進諫,神宗被罰在慈寧宮跪了六個小時,後張居正替神宗寫下《罪己詔》才了事。神宗越發厭惡張居正與馮保,視他二人為眼中釘、肉中刺,不拔掉便寢食難安。

    張居正的地位正穩如磐石,以神宗之力氣,想扳倒他,那簡直是天方夜譚。神宗有自知之明,他的目標先是瞄上了馮保,這個陪伴了自己近二十年的大伴。馮保終究是神宗身邊的一個奴才,任憑神宗處處刁難,卻也無可奈何。在宮中,唯有小心翼翼,步履維艱地處事,終究是自身難保了。

    而後來,張居正由於身體原因,於萬曆十年(1582年)撒手人寰,與世長辭了。但是,當張居正屍骨未寒之時,一場針對他的風暴來襲了,神宗的報復拉開了序幕。張居正的家屬,還有張居正重用的官員都成了眾矢之的。張居正的新政又是一個攻擊物件,正所謂人亡政息,眾多小丑粉墨登場。

  • 8 # 每天買個股票

    可以說萬曆皇帝和張居正的關係經歷了蜜月期到隔閡期再到最後徹底的決裂!

    蜜月期“情同父子”:這個時期為萬曆元年到萬曆五年,這個時期的萬曆皇帝和張居正的關係情同父子,感情真摯,為中國二千多年君臣之間少有。這裡我們可以舉例說明張居正和小萬曆這一時期的感情。史書記載,在小萬曆十一二歲的時候就特別知道心疼張居正,有一年冬天,張居正感冒,但是張居正拖著病體來給小萬曆上課,小萬曆老遠就看出了張居正身體不適,當時就停止朝議,親自煮了一碗薑湯,親自端給了張居正。縱觀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沒有見過哪個皇帝給大臣端湯喝的。張居正當時端著這碗薑湯,恐怕連為李太后和小萬曆死的心都有了吧。而張居正也特別在乎小萬曆,超出了君臣的禮儀。史書記載,有一次小萬曆出疹子,張居正身為外臣是不能進宮照顧的,只能隔幾天在宮門外拜拜,等到小萬曆完全好了,上朝後張居正一直走到小萬曆的龍椅前,撲通一聲跪了下來,抬頭看著小萬曆的臉,小萬曆笑笑說“先生看朕容色如何?”張居正不答,往前挪了挪,繼續看著小萬曆的臉,這時小萬曆低下頭,拉著張居正的手說“朕日進四餐,每餐兩碗,但不用肉。”張居正看小萬曆容色很好,語色也不錯,開心的笑了,眼裡滲出了淚水。這樣真摯的感情真的是“情同父子”!

    兩次辯論產生隔閡:萬曆六年的小萬曆已經十六歲了,這個時候的小萬曆逆反心理暴增,他想要自己做出一些決定,但是都被張居正給否決了。萬曆六年,萬曆想用錢,但是他又不敢找戶部要,他知道張居正肯定是不會同意的,於是他找到工部的首長,讓他們給自己弄點錢出來,張居正知道這件事後非常惱火,張居正立馬進宮和小萬曆講道理,最後在張居正的堅持下,那50萬兩還是沒有下來;第二次辯論是小萬曆故意挑起的,說李成梁打了勝仗,張居正擬封李成梁為寧遠伯,給世襲。小萬曆立即同意了。可是小萬曆立馬丟擲了自己的旨意,他要封自己的老岳父王瑋為永年伯,張居正一看又火了,堅決不封,但是小萬曆作足了準備,就這樣你來我往,最後張居正封了王瑋為永年伯,但不世襲,中間張居正和小萬曆在朝堂多次爭吵。小萬曆贏了第一階段,但是沒有贏得第二階段。兩次辯論使得張居正和小萬曆之間的關係有了隔閡。

    廢君風波完全決裂:萬曆八年小萬曆因為醉酒打人事件,讓張居正非常惱火,李太后知道之後,立馬讓張居正進宮,這個時候萬曆跪在了李太后面前,張居正一到,就聽著小萬曆跪著在讀《漢書.霍光傳》,張居正一聽壞了,李太后有廢帝的意思,而且還把張居正比成了霍光,張居正連忙跪下,勸李太后,最後李太后饒過了小萬曆,但是這件事給小萬曆留下了極深的影響,很多史學家都認為小萬曆從這個時候開始就消極怠工了。廢帝風波後,張居正和小萬曆徹底決裂。也為日後的清算埋下了伏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5定焦鏡頭可以拍風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