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輩不為蓬蒿人

    誰說沒有,諸葛亮兒子孫子不是都戰死在了錦陽嗎,那時候已經算得上後期了吧,諸葛瑾兒子諸葛恪捲入權力之爭結果被滿門抄斬,諸葛亮堂弟為魏國效力起兵反司馬昭也被誅九族了。他們三家滅亡都是三國後期的事了

  • 2 # 龍鎮

    怪哉此問!諸葛家族在蜀漢一直是望族,直到蜀漢滅亡,何來“蜀國後期沒了諸葛家族”呢?

    諸葛家族,在那個年代風光一時。魏、蜀、吳三國政壇,都有諸葛家的身影在活躍。吳國的諸葛瑾,是諸葛亮的兄長,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官至丞相,權傾朝野。魏國的諸葛誕,和諸葛亮是同族,官至徵東大將軍,都督楊州軍事。至於蜀漢,更不必說,諸葛亮便是蜀漢的臺柱子,甚至可以說是蜀漢的創始人。

    諸葛亮早年無子,收養諸葛瑾的次子諸葛喬為子。諸葛喬英年早逝。所幸的是,就在諸葛喬去世的前一年,諸葛亮的妻子黃氏終於生了一個兒子,取名為瞻。諸葛瞻自幼聰穎,思維敏捷,諸葛亮卻深為擔擾,以為其過於早熟,恐難成大器。諸葛亮死後,諸葛瞻襲其爵位,先後任射聲校尉、侍中等要職。

    憑藉諸葛亮的威名,諸葛瞻在蜀漢政壇上一帆風順,深孚眾望。據《三國志》記載,蜀漢朝廷若有一項善政出臺,儘管不是諸葛瞻的主意,百姓都會相傳:“這可是諸葛侯爺倡導的。”感恩戴德,歡欣鼓舞。《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原先在蜀漢做官的時候,諸葛瞻對其多有輕慢,是以描寫諸葛瞻的事蹟,頗為不屑。

    蜀漢末年,宦官黃皓專權。諸葛瞻時任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共掌國政。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數次北伐,無功而返。諸葛瞻以為姜維好戰無功,勞民傷財,曾上表後主,請求剝奪其兵權。後來,魏軍大舉進攻蜀漢,鄧艾奇襲陰平,直逼成都。諸葛瞻率軍迎擊,在涪縣盤桓不前。有人建議諸葛瞻迅速搶佔有利地形,不讓魏軍進入平原——這自是“守險不守陴”的良策,諸葛瞻卻沒有乃父的智慧,拒絕了這一建議,而是據守綿竹,與鄧艾決戰。

    戰前,鄧艾想誘降諸葛瞻,許願表封其為瑯玡王,被諸葛瞻嚴辭拒絕。諸葛瞻還對將士們說出這樣的話:“我內不能誅黃皓,外不能制姜維,進軍不能守國土,還有什麼面目回去?”抱定必死之心,勇猛作戰,一度將鄧艾兒子鄧忠和部將師纂打得潰不成軍。鄧艾以斬首威脅,鄧忠和師纂拼死進攻,才將諸葛瞻打敗。諸葛瞻和其長子諸葛尚都戰死軍中。

    蜀漢亡後,諸葛瞻的次子諸葛京移居河東,曾經擔任郿縣令。西晉統一天下後,為了安定蜀中民心,補諸葛京為東宮舍人,位至江州刺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諸葛誕的孫子諸葛頤、諸葛恢都在東晉朝廷擔任了高官。由此可知,諸葛家族不僅和蜀漢一同挺到了最後,而且在新的統一皇朝中還佔有一席之地,不存在“沒了”一說。

  • 3 # 田原鄉野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臨別前對弟弟諸葛均說:“我受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你可躬耕於此,不能讓田地荒蕪,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北伐途中,諸葛亮病危五丈原,給後主寫遺表時說:“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傾,子弟衣食,自有餘饒。”前後二段話,可以看出諸葛亮高風亮節,不允許自己家族和子弟在蜀國搞特殊化。諸葛亮死後,其子諸葛瞻,其孫諸葛尚,皆為蜀中大將,在鄧艾偷度陰平後,在綿竹曾大敗入境敵軍,後因沒有援軍,父子戰死。

  • 4 # 孟珍

    謝謝邀請。家族的傳承,誰跟誰都不會一樣的。劉備傳下的是王位,關羽張飛傳下的是武功,曹操傳下的是政治手段,奸詐的心性,而司馬懿傳下的是篡國的野心。而諸葛亮所有的,只有智慧,他在幫助劉家的大業中,用盡了他的智慧,什麼也沒留下。諸葛一家本是一農耕世家,雖家境富餘,子弟們都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但畢竟是社會的下層。他們施展的平臺是別人賜給他們的。他們擁有平臺的時候已經欠下了別人的債,而且他們接受的傳統教育是非常正統的,知恩圖報是最其碼的道德底線。諸葛亮一生受劉備三顧之恩,信任之恩,賜予平臺之恩,怎能不傾全力相報。以至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根本顧不上家族後人的培養和傳承。所以後代的資質跟不上也在情理之中。諸葛亮一生所倚重的是智慧,這需要一個平臺才可以發揮作用。而這個平臺在整個時局的動盪的大背景下才會出現,還要機緣巧合才能得到,而諸葛亮死後,就開始有了三國歸一,分久必合的趨勢。越來越沒有了這種平臺。況且這個平臺也不是傳承的東西,放眼整個三國,又有哪一個謀士有後代繼承呢?又有什麼可繼承的呢?他們本身就是一個打工的,老闆只是看中他們的才華而已,後代中就是有嬌嬌者,也不一定能被老闆看中。況且老闆也在換,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相位是那麼好繼承的?而且以諸葛亮那經天緯地之才尚且累死在軍中,後代哪有不躲著走的。只是已漏面的沒辦法才不得不硬著頭皮撐下去,其他的哪有再往虎口裡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子的“無”到底沒怎麼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