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看一些歷史文章,說古代祭天祭祀的是昊天,那為什麼黃巾起義說“蒼天已死,黃天當立”而不是“昊天已死,黃天當立”,還有,蒙古族說有長生天,那麼其他少數民族的國家朝代還有什麼天?例如遼國,金國。
21
回覆列表
  • 1 # 己齋論史

    古代皇帝祭天是為了為天下蒼生祈福,古人是敬畏鬼神的,上天有好生之德。古代分為三皇,天皇,地皇和泰皇。

    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秦代祭天的有關資料甚少,只知道有三年一郊之禮。秦以冬十月為歲首,郊祀就在十月舉行。   漢高祖祭祀天地都由祠官負責。武帝初,行三年一郊之禮,即第一年祭天,第二年祭地,第三年祭五畤(五方帝),每三年輪一遍。成帝建始元年(前32 年)在長安城外昆明故渠之南建圜丘。翌年春正月上辛日(第一個辛日)祭天,同祭五方上帝。這是漢代南郊祭天之始。後漢在洛陽城南建圜丘,壇分上下兩層,上層為天地之位,下層分設五帝之位,壇外有兩重圍牆,叫做“壝(Wéi)”。   五胡亂華之後,華夏文明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衝擊,郊祀制度也受到一些影響。中國北方一些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祭天雖採漢制,但常有民族傳統禮儀摻入。南北朝時梁代南北郊祭天地社稷、宗廟,都不用犧牲,而用果蔬。齊代開始,圜丘壇外建造屋宇,作為更衣、憩息之所。舊制全用臨時性的帷帳,南齊武帝永明二年(483 年)始用瓦屋。 唐代祭天禮除了延續前代禮儀之外,皇后也開始參加,顯示了唐代女性地位的提高。   宋代圜丘合祀天地後,要在皇城門樓上舉行特赦儀式,赦免囚徒;改日,要到景靈宮祖宗神像前行“恭謝 皇帝祭天時穿著的禮服--袞冕禮”。   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 年),改變圜丘禮制,定每年孟春正月合祀天地於南郊,建大祀殿,以圜形大屋覆蓋祭壇。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在正陽門南按南京規制營建大祀殿,於永樂十八年(1420 年)建成,合祀天地。嘉靖九年(1530年),世宗改變天地合祀制度,在大祀殿之南另建圜丘。至此,祭天典禮已發展至最完善時期。 1913年冬至,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的袁世凱在北京天壇舉行祭天儀式,這是中國最後一次祭天儀式。此後隨著袁世凱稱帝失敗,祭天被視為“封建帝制”的產物而被終止。

  • 2 # 科技文化鄭軍

    中國古代皇帝祭祀的“天”類似於西方的自然神。不同之處在於它是皇家專用神,不是全民信仰的物件。所以這個“天”在民間沒有影響力。

    早期中國王朝祭祀天帝,是傳說中的古代部落領袖。比如秦朝祭祀黃炎青白四帝,漢朝加了黑帝。這些人都有人形,有事蹟,從宗教發展角度來看就是抽象程度不夠。後來在他們上面加了個“昊天上帝”。開始也有人形,住某處天宮。到了唐宋時期一下子變成了代表天地萬物,是一團精氣。

    這樣,“天”就從偶像崇拜一下子跨越唯一神,發展到自然神階段,成為“環境”、“趨勢”“客觀規律”的代名詞。它不再有人形,也沒有事蹟,就是一種在冥冥中支配萬物的力量。西方到文藝復興才產生的“自然神”概念,中國提前幾百年形成了。

    雖然西方傳教士用“上帝”這個漢語原生詞翻譯了《聖經》面的“GOD”,但是中國古代的“昊天上帝”不同於西方的“GOD”,它是皇家專用神,由皇帝祭祀。大臣和分封的王爺只能祭祀低一等級的神。

    當然,經常跟著皇帝老兒去拜天,某些大臣也想著求天保佑,私下裡給“天”寫一些請求保佑之類的話,叫“青詞”,在古代這是違法行為。王爺大臣都不能享受它的服務,老百姓就更不能了。所以中國民間從不信仰“昊天上帝”,仍然是各拜各神。相反,西方上到教皇,國王,下到百姓都信仰GOD。

    中國這個“昊天上帝”神具體做了什麼?無非就是證明皇權的合法性,反過來一些大臣也用它來鞭策皇帝,甚至陰謀另立新君時也要請它出來證明。

    於是在整個封建王朝期間,經常看到一些大臣從各地尋找“祥瑞”,來證明當朝皇帝做得對。另一些大臣收集災異事件,證明當朝皇帝把什麼事做錯了。比如宋神宗支援王安石變法,反對派就用旱災說事,只要皇帝停止執行新法,天就會下雨。

    最終“昊天上帝”淪為宮鬥工具,它的政治色彩遠遠高於宗教意義,這也使它完全不同於西方的“GOD”。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日防曬,戴什麼樣的帽子遮陽又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