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年,49歲的劉備任荊州牧,與孫權聯姻;龐統以從事的身份試署耒陽縣令。在任不理縣務,治績不佳,被免官。吳將魯肅寫信給劉備,推薦龐統,信中說:“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三國志·蜀書·龐統傳》)諸葛亮也對劉備說起過龐統。於是,劉備召見龐統。兩人縱論上下古今,劉備對他大為器重,任命他為治中從事。此後,劉備倚重龐統的程度僅次於諸葛亮。龐統和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
建安十六年(211),劉備留諸葛亮、關羽等鎮守荊州,而自己則帶領龐統,率領數萬兵士進入益州。
214年,劉備調諸葛亮、張飛等人帶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陽。不久,劉備包圍雒城(現今的德陽廣漢一帶)。龐統率眾攻城,被飛箭射中,死去。時年三十六歲。(並非《演義》中那樣被張任設計殺死)
一共只跟了劉備4、5年時間。
有人評定了“三國十大埋沒人才”,龐統名列第一。評語如下:
NO1龐統
我一直覺得龐統應變的才幹要比諸葛亮強,比如在入川以後,劉璋和劉備之間的微妙關係一天一個變化,龐統總能制定出最合適的應變策略。
最終二劉在涪水反目,劉彰已經開始著手佈置對付劉備。這個時候龐統制定了三個計策:上策輕騎直取成都;中策立刻攻克涪關,下策回去。在危機時刻化解了劉備的窘境,劉備從此更加倚重龐統了。可惜天妒英才,龐統死了,死的時候才36歲,如果他活到諸葛亮那個年齡,又能為蜀漢政權多做多少事情呢?
諸葛亮:207年——223年,共計16年。劉備死後,他又輔助幼主,鞠躬盡瘁,直到病逝,共計27年。諸葛亮總共活了54年,其中一半獻給了劉蜀政權。
據《出師表》說,他開始時只是“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才“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估計中間有一段時間,但是大體年限是沒有大出入的。
諸葛亮活得好累!
諸葛亮的心理壓力大得很。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際遇,歷來就被看作君仁臣忠、君明臣賢的楷模。尤其是那有名的“三顧茅廬”,千百年來讓那些一心想出來做官又要擺一下臭架子的文人羨慕到死。實際上他們君臣之間的猜忌和防範,沒有一天不深藏於心。君臣關係畢竟不是朋友關係,最信任的人往往同時也就是最疑忌的人。因為雙方相處那麼久,交往那麼深,知根知柢,對方有多少斤兩,彼此心裡都有數。這就不能不防著點了。你看白帝城託孤那段話,表面上看是心不設防,信任到極點,其實是猜忌防範到不動聲色。劉備對諸葛亮說,我這個兒子,就託付給先生了。先生看他還行,就幫他一把;不行,就廢了他,取而代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是扯淡!劉禪的無能,簡直就是明擺著的,還用看?無非因為明知諸葛亮之才“十倍曹丕”,自己兒子又不中用,放心不下,故意把話說絕,說透,將他一軍。諸葛亮是明白人,立即表態:“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鐵了心來輔佐那年齡相當於高中生、智力相當於初中生的阿斗。
諸葛亮很累。又要打天下,又要哄小孩,又怕老的起疑心,又怕小的不高興,能不累嗎?事實上,諸葛亮不像軍師,倒像管家。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要親自過問,親自操持,即所謂“事必躬親”。這固然是生性謹慎,也是勢之所然。不這麼做,他怎麼能大權獨攬而華人不疑呢?他實在是害怕出差錯啊!
過度的疲勞,嚴重損害了諸葛亮的身體;沉重的壓力,又使他吃不下飯,睡不著覺。諸葛亮曾上表致劉禪雲:“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公元234年8月28日,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倒在了北伐途中,享年五十四歲,比曹操少活了十二年。諸葛亮的身體原本是很好的。陳壽說他“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是個偉丈夫。如非勞累過度,心力交瘁,豈能逝世於年富力強之時?
209年,49歲的劉備任荊州牧,與孫權聯姻;龐統以從事的身份試署耒陽縣令。在任不理縣務,治績不佳,被免官。吳將魯肅寫信給劉備,推薦龐統,信中說:“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三國志·蜀書·龐統傳》)諸葛亮也對劉備說起過龐統。於是,劉備召見龐統。兩人縱論上下古今,劉備對他大為器重,任命他為治中從事。此後,劉備倚重龐統的程度僅次於諸葛亮。龐統和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
建安十六年(211),劉備留諸葛亮、關羽等鎮守荊州,而自己則帶領龐統,率領數萬兵士進入益州。
214年,劉備調諸葛亮、張飛等人帶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陽。不久,劉備包圍雒城(現今的德陽廣漢一帶)。龐統率眾攻城,被飛箭射中,死去。時年三十六歲。(並非《演義》中那樣被張任設計殺死)
一共只跟了劉備4、5年時間。
有人評定了“三國十大埋沒人才”,龐統名列第一。評語如下:
NO1龐統
我一直覺得龐統應變的才幹要比諸葛亮強,比如在入川以後,劉璋和劉備之間的微妙關係一天一個變化,龐統總能制定出最合適的應變策略。
最終二劉在涪水反目,劉彰已經開始著手佈置對付劉備。這個時候龐統制定了三個計策:上策輕騎直取成都;中策立刻攻克涪關,下策回去。在危機時刻化解了劉備的窘境,劉備從此更加倚重龐統了。可惜天妒英才,龐統死了,死的時候才36歲,如果他活到諸葛亮那個年齡,又能為蜀漢政權多做多少事情呢?
諸葛亮:207年——223年,共計16年。劉備死後,他又輔助幼主,鞠躬盡瘁,直到病逝,共計27年。諸葛亮總共活了54年,其中一半獻給了劉蜀政權。
據《出師表》說,他開始時只是“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才“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估計中間有一段時間,但是大體年限是沒有大出入的。
諸葛亮活得好累!
諸葛亮的心理壓力大得很。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際遇,歷來就被看作君仁臣忠、君明臣賢的楷模。尤其是那有名的“三顧茅廬”,千百年來讓那些一心想出來做官又要擺一下臭架子的文人羨慕到死。實際上他們君臣之間的猜忌和防範,沒有一天不深藏於心。君臣關係畢竟不是朋友關係,最信任的人往往同時也就是最疑忌的人。因為雙方相處那麼久,交往那麼深,知根知柢,對方有多少斤兩,彼此心裡都有數。這就不能不防著點了。你看白帝城託孤那段話,表面上看是心不設防,信任到極點,其實是猜忌防範到不動聲色。劉備對諸葛亮說,我這個兒子,就託付給先生了。先生看他還行,就幫他一把;不行,就廢了他,取而代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是扯淡!劉禪的無能,簡直就是明擺著的,還用看?無非因為明知諸葛亮之才“十倍曹丕”,自己兒子又不中用,放心不下,故意把話說絕,說透,將他一軍。諸葛亮是明白人,立即表態:“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鐵了心來輔佐那年齡相當於高中生、智力相當於初中生的阿斗。
諸葛亮很累。又要打天下,又要哄小孩,又怕老的起疑心,又怕小的不高興,能不累嗎?事實上,諸葛亮不像軍師,倒像管家。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要親自過問,親自操持,即所謂“事必躬親”。這固然是生性謹慎,也是勢之所然。不這麼做,他怎麼能大權獨攬而華人不疑呢?他實在是害怕出差錯啊!
過度的疲勞,嚴重損害了諸葛亮的身體;沉重的壓力,又使他吃不下飯,睡不著覺。諸葛亮曾上表致劉禪雲:“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公元234年8月28日,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倒在了北伐途中,享年五十四歲,比曹操少活了十二年。諸葛亮的身體原本是很好的。陳壽說他“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是個偉丈夫。如非勞累過度,心力交瘁,豈能逝世於年富力強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