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為三狂kurumi
-
2 # 金影99999
器材和技術。器材,全幅比半幅好。鏡頭,定焦比變焦好。技術,小光圈比大光圈好。總之,貴的比便宜的好……
-
3 # 新鏡頭
有的人說和鏡頭有關,有的人說和器材有關。
但我認為成像質量最關鍵的因素是曝光。當然這裡面也包含和器材相關的東西。同樣的器材在同樣的光線條件下拍攝同一物體,正常曝光和曝光不足的照片出來絕對不是一個畫質。這也就是說為什麼大家要追求全畫幅相機,一方面它的畫質更加油潤,另一方面他的高感降噪功能很強大。
如果用的是殘幅相機,我們在曝光欠曝的條件下,會發現照片有許多的噪點,但是如果用三腳架固定相機,進行長曝的話,可能畫質就會稍微好一些。包括用一些卡片機,如果曝光不足,噪點更加明顯。
當然對於好的相機和好的鏡頭,的確也能大幅提高畫質的質量。如果一個人連基本的曝光都沒有掌握好,還是別考慮器材的東西了,就像是給殘疾人再好的球鞋他也跑不出好成績一樣。
-
4 # 卷太郎攝影坊
相機的成像質量和以下因素相關:
1、感光元件。感光元件是相機中的核心成像元器件,在數碼時代之前,相機中並沒有這個零件,感光的部分是膠片。數碼時代使用CMOS或CCD替代了膠片,成為了相機感光元件,但是核心的光學原理沒有改變,只是載體從原來的化學成像替換成了現在的電子成像。膠片時代,光線透過相機鏡頭到達快門幕簾,快門開啟後,光線抵達膠片,膠片的化學特性,使其見到光後,將影像記錄在膠片上。數碼時代,與膠片成像原理是類似的,只不過光線到達CMOS或CCD感光片時,它將光訊號轉換成電訊號,透過相機內部數字處理,將照片這組訊號保存於數字儲存卡之中。因此,無論在膠片時代,還是在數碼時代,最直接影響相機成像質量的就是感光元件。膠片時代,膠片就分為120、135等不同畫幅,其畫幅越大,感光面積越大,成像越好,這個道理同樣也適用於數碼感光元件,當前普遍使用的CMOS感光元件,也存在中畫幅、全畫幅、APSC畫幅、M43畫幅、1英寸畫幅以及更小畫幅,畫幅越大,成像質量越好,例如成像細節、照片寬容度等均與畫幅直接掛鉤,但是相機本身體積和鏡頭體積就會越大。膠片時代各個膠片廠家所生產的膠片,色彩、噪點等效能都有很大不同,例如柯達膠片拍出的照片偏暖色調,富士膠片偏青綠色調,而愛克髮膠片色彩偏紅,這使得使用不同膠片拍出的照片,其成像特點有很大不同。但是數碼CMOS並沒有膠片這樣大的直觀差異,那麼有的朋友會說,佳能和尼康拍出來的照片色彩也會有很大不同,這確實是客觀存在的,但是這樣的色彩差異並不是cmos本身決定的,而很大程度上是相機機內的演算法、鏡頭鍍膜等因素決定的,CMOS之間的照片差異,除了畫幅不同會有很大差異外,其它的差異更多源於不同時代的技術因素,例如畫素、噪點控制能力等,早期的CMOS是與當今的CMOS效能無法比擬的。各個品牌生產的CMOS特性也有較大不同,例如索尼公司生產的CMOS有較強技術優勢,尼康等公司均採用索尼的CMOS,理論上索尼公司的cmos比佳能公司自主生產的CMOS更具科技含量,但是消費者使用上並不會有非常直觀的感受,除非是非常專業的商業或影片製作人員,例如素材寬容度上會有差異。
2、鏡頭。另一個直接影響相機成像質量的就是相機所使用的鏡頭。鏡頭的若干指標對照片畫質有著直接的影響,例如鏡頭解析度、像差、光圈、對比度、焦距、畸變、鍍膜質量、鏡片材質、鏡頭結構等等,均會使得拍出的照片有質的區別,肉眼可見的分別。鏡頭,特別是單反相機鏡頭,經過了約百年的發展,光學部分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當前所能提升的無非是自動對焦效能、數碼適應性等方面。通常情況下,定焦鏡頭成像質量好於變焦鏡頭,使用特殊材質鏡片的鏡頭好於使用一般材質的鏡頭。鏡頭的價格一般與其成像質量成正比,雖然不能達到一分錢一分貨,十分錢十分貨的等價規律,但至少能夠達到一分錢一分貨,十分錢三分貨的效果。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高階鏡頭更多的是技術價值,就算使用了價格較高的螢石鏡片等材料,也與售價並不相等,但其中所含的技術相對壟斷在為數不多的幾家光學廠家手中,高階的德系徠卡、蔡司等,相對普及的日系佳能、尼康、富士、索尼等,圈子較小,範圍較小,開發成本較高,技術壁壘較高,並不是所有國家、所有技術公司想做就能做出來的產品,因此價格相對較高。高階鏡頭的畫質也確實好於低端鏡頭,色彩、解析度、畸變控制、逆光控制等方面都做得比低端鏡頭好,肉眼可見其分別,但使用者也需要根據自身的經濟實力選購鏡頭,因為鏡頭也不是完全決定畫質的唯一因素,在數碼時代,數字後期處理,也是影響畫質的很重要因素之一。
3、數字處理。在膠片時代,其實也是存在後期處理的,是透過化學手段實現,那麼數碼時代,照片的後期處理,其實從相機本身就開始了。為什麼我們說可以把數字處理也歸結在相機成像質量之一的因素中呢?就是因為相機本身也在進行著照片後期處理。上文中也提到了,佳能和尼康相機拍出來的直出JPG照片,其風格似乎有很大不同。其實,排除掉鏡頭因素外,最大的原因就在於相機機內對照片的數字處理傾向不同。有的人說佳能柔和,尼康銳利,佳能粉嫩,尼康厚重等等,其實這種主觀上的感受差異,主要因為這兩個廠商對照片的處理風格不同。這種處理就是相機在將光訊號轉換為電訊號傳輸給機器後,機器對照片的對比度、銳度、飽和度、白平衡等等指標進行了自動計算,最終合成了相機認為比較不錯的JPG格式照片,這已經對照片P過圖了。為什麼單反相機一般都保留無損數字格式照片,即RAW格式照片,就是因為這種格式是不對照片進行機內P圖處理的,只保留原始資訊,交給攝影師自己處理加工。因此數字處理,也是影響照片成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攝影師後期水平較高,甚至可以說這一因素要遠遠大於上述兩個因素對照片的影響。
4、其它因素。其它因素似乎已經不是主要影響成像質量的因素了,例如相機的防抖能力,是不是具備光學防抖,在光線較差的時候,降低了快門速度,可以透過防抖能力彌補震動帶來的畫質損害,若防抖能力不行,可以透過三腳架等方式彌補;再例如相機的測光效能是不是準確,這會影響曝光的準確性,但是熟練掌控攝影技能的攝影師,可以透過獨立測光表,或者自身經驗來手動控制曝光,不至於完全依賴相機測光系統;還有例如相機的最高快門速度、閃光燈色溫準確性等等,都對畫質有一定影響,但均可以透過調整或技術手段予以解決。
回覆列表
影響數碼相機成像主要有四大因素。
影響數碼相機成像一般有感光元件對成像的影響、鏡頭對成像的影響、色彩深度對成像的影響、及其它因素的影響。
感光元件的影響:
1)畫素的影響:畫素越高解析度一般越高,對成像細節有很大幫助,特別是在放大觀看的情況下。
2)感光元件的個數:3CCD的感光元件每一個負責一種顏色的感光,色彩更好,堆疊式的感光元件多層疊加增加了光線的利用率在暗光條件下成像更好。
3)面積:感光元件面積大成像虛化效果好,高感光情況下噪點更少畫面更純淨。
鏡頭對成像的影響:
鏡頭越好,聚焦越準照片越清晰,解析度也就越高,部分好鏡頭控制畸變和炫光能力也越好。
1)鏡頭材質影響成像:鏡頭光學結構很複雜,合適的材質比如ED超低色散鏡片可以有效減輕色散等問題。
2)焦距對照片的影響:不同焦段鏡頭有不同的用途,例如廣角用於風景攝影比較多,中焦人像用的比較多,長焦和超長焦體育攝影和拍攝野生動物比較多,如果用廣角的焦距來拍動物肯定就不合適了。
3)變焦能力:變焦能力一般用於取景和構圖,但是技術沒有革新的情況下太大的變焦倍數會造成鏡頭體積過大也會對成畫素質有影響。
色彩深度的影響:
色彩深度也叫色彩位數,該引數反映了相機能夠正確記錄的色調的多少,色彩位數越高則色彩的分辨能力越強,越能真實還原亮部和暗部的細節。
一般的色彩位數有16位,24位和32位,一般情況下24位就能很好的反映真實細節肉眼已經難以區分所以也叫真彩色。
其它引數的影響:
1)白平衡,一個物體在不同色溫時表現的顏色是有所不同的,對拍攝到的顏色訊號進行一定的修正從而反映真實的顏色就叫白平衡,白平衡做的越好越接近真實的顏色。
2)ISO感光度:感光度範圍越高可以適應的場景越多,低光照情況下照片的可用性強,在光線好的情況下低感光度畫面純淨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