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
2 # 你一笑傾城不語
亂髮脾氣是因為太累了,適當減壓就好了,如果你孩子弄亂的東西你不用收拾,那麼他弄亂的時候你就不會大發雷霆,等等
-
3 # 漫生活札記
你到底在氣什麼,你想過沒?
都說媽媽又上班又帶孩子又顧家,一天下來弄得身心疲憊,所以容易生氣。
但當我經歷了從一點小事就火冒三丈,到後來自己不斷的嘗試、調整,又恢復了平靜這樣一個過程。我想跟各位媽媽說,對於“亂生氣”這件事,真得不是單純地告誡自己要控制這麼簡單。
第一步、學會自我梳理。
要想解決內心的問題,首先一定要學會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找出生氣的根源。不然生活會不停得找你麻煩,直到你不得不面對,逼迫你去解決,而此時可能已經發生了很嚴重的結果。其實很多產後抑鬱都是這樣發生的。
這個根源是導致我們看一切不順眼的成因,引發你生氣的事情,絕對不是孩子不聽話,老人跟你對著幹,老公幹活笨手笨腳。這些只是根源激發出來的表面現象,而家裡的其他成員不幸成了替罪羊。
如何解開自己的心結,其實也挺難的。長大成人之後,我們都不會真實的面對自己的內心。加上煩心事諸多,也理不清個頭緒,索性也就迷迷瞪瞪的過日子了。
所以更要反覆面對內心的慌亂,反覆盤問自己,才能得到真實的答案,我們才好對症下藥,做到藥到病除。
比如,孩子剛出生的一段時間,我就無比焦慮。後來我總結是角色轉變不適應,感覺自己完全沒有自己的個人生活了。我的解決辦法,就是抽空自己一個人出去玩會兒——看看電影、約約朋友。
後來孩子快2歲了有段時間又開始無比焦慮,我就知道自己是面對一成不變的生活、工作倦怠了。我就讓自己開始健身、看書來拓展生活的趣味性。
第二步、學會放下心結。
前面我舉的兩個例子都非常輕飄飄的,說的很簡單,感覺也很容易解決。其實婚姻生活又有孩子、老人,很多事是無解的。
可是那些讓你發狂的生活細節,每天折磨著你的神經,可就是沒辦法。怎麼辦?去對抗麼?一直過著神經緊繃的生活,為了讓別人也不舒服,把自己的生活也搭進去?不值得!
後來,我還勸告自己去接受,還給自己編了一套說得過去的行為邏輯。但是內心真的是騙不過去啊,逼自己去做不喜歡的事,還是難受啊!
最後我發現只有一個辦法——放下。如何放下?放下心結、放下情緒、放下期待、放下控制慾,不要再糾結生活的細節,養育的方式,將精力放到讓自己開心的事情上。
孩子不生病不磕著碰著就行,送到幼兒園、託管班不也就這期待值嗎?其他你想要達到的要求、細節,在媽媽你有時間精力的時候去做。
生活中無法贊同的事,要表面做出否定的態度,其他時候隨便吧。想想人生在世,沒有人可以真正隨心所欲。就算是沒有婚姻家庭,也會有其他亂七八糟的事情,我們能做得就是把自己過好。
第三步、學會接納自己。
作為媽媽我們身邊無論孩子、家庭、媽媽的競爭壓力也都變得越來越大,周圍的環境對我們的要求也越來越多。
我們也只能儘量趨於盡善盡美,但無法十全十美。認清楚自己、生活,不要總受其他人影響,活在美好的想象裡。
同一件事,別人能做到9分,可我努了十分勁也才到6分,那也要欣然接受。不要把自己、孩子、家庭逼得太緊。說到底,生活外表的光鮮,永遠也替代不了,生活中讓你無比放鬆的舒適。
第四步、學會重塑自己。
從少女到媽媽,我們的身體、心理發生了巨大地變化。雖然說,有了孩子有了牽絆,但是正因為有了孩子又更多了動力。
曾經年少的我們意氣風發,做過很多有趣的事。到了30多歲,更應該為新角色、新生活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為得是為了抵抗,日復一日瑣碎生活,對媽媽精神意志的摧毀。
“媽媽”只是我們女性其中一個身份,並不代表所有,拋棄限定,拾起自己未完的夢想,讓未來更值得期待,讓媽媽擁有更多。
在21天時間裡,我們需要練習得不是用內疚懲罰自己,用道德束縛自己。亂髮脾氣這件事看似小事,其實背後卻也深藏著一個可以媽媽不斷成長、蛻變的動力,正因為對現有生活的不滿,我們才能一鼓作氣,求新求變。
雖然“生氣”是個負面情緒,但也具有“正能量”。在我們教導孩子管理好情緒的同時,媽媽們也先練起來吧!
——————————————————————————
關注:行動派媽媽 ,拾起自己未完的夢想。
這個時代最不缺的就是想法,
如果你想實現的夢想,不想再茫然,
就和我們一起做一個果敢的行動派吧!
趁還能動,儘量呈現自己希望的樣子!
-
4 # 賺前學社阿鬼
所謂的心理諮詢師說一大堆XX心有什麼用,說點解決方法啊。
我個人在對待情緒中經常用到的方法是:
哪怕再生氣,也不要馬上發作出來,控制幾秒,走幾步冷一冷。
人是很奇怪的,往往越急,表達的情緒就越可怕。而學會放一放呢,那過一小會再想發脾氣,脾氣冷了沒有了,反而覺得不想再發脾氣了。
哪怕心裡還是非常的氣憤,表達出來的也不會這麼激烈。
21天,足夠自己養成這樣的習慣了,不是控制著,不要馬上發脾氣,走幾步,不要馬上就噴孩子了。
回覆列表
01
我在做家庭教育過程中,經常被問到的一個話題就是:總控制不住對孩子發火,怎麼辦?其實,想要做個不隨意發火的媽媽,一定要想了解,為什麼總是會隨意對孩子發火的原因,瞭解隨意發火的心理因素是什麼,我概括為四“心”:
有分別心
發脾氣分物件,在領導同事,外人面前,為了形象、為了面子甚至為了利益,控制自己情緒,不隨便發火,而在孩子面前,以為是自己生、自己養的,跟孩子發火沒關係,發脾氣的成本最少。
實際上,是大錯特錯的!
跟孩子隨意發火的家長是最傻的家長,將來是最後悔、吃虧、最會自食其果的家長、最沒有智慧的家長。
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也許可以肆無忌憚地對孩子發火,但是,注意,可以肆無忌憚發火的時候非常短暫,也就是幾年。頂多在孩子十歲前,過了十歲,等十一二歲的時候,你會發現,孩子好象一夜間就忽然長大了,頂嘴、不服氣,不聽話,和你對著幹,那時,請問我們能怎麼辦?繼續發火還是罵、打?
恐怕都不管用,也不能用了吧?
沒有同理心
不尊重孩子,不能理解孩子的需求。
對壯壯媽,包括好多媽媽來說,遇到喜歡的衣服、鞋子、包包,就想買,常常不是因為缺,只是因為喜歡。
對孩子,尤其是男孩來說,ta們喜歡的東東,不是衣服、鞋子、包包,就是那些玩具。
媽媽只考慮自己,別人不讓買喜歡的東西會不開心,而不會換位思考,兒子想買玩具被阻止時,也會不開心,“只許周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沒有慈悲心
不肯換位思考,不肯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
如果壯壯爸不讓壯壯媽買裙子,並說類似“不讓你買裙子你就不高興,做不好家務,怎麼不見你哭呢“的話,壯壯媽就會覺得自尊受不了,就會憤怒發火,就會和老公開撕,鬧得不可開交。
同樣傷自尊的話,壯壯卻什麼也沒說,只是哭著忍受,我們難道不該自省——不允許別人傷害我們的自尊,我們卻肆意踐踏孩子的自尊,隨意欺負孩子,孩子多可憐,多無辜!
沒有平等心
其實,仔細想想,我們跟孩子發火,多半是因為我們本來就有負面情緒,借題發揮,把孩子當作垃圾筒,隨意發火,隨意發洩我們的情緒,而不是解決問題。
父母並沒有把孩子當作一個平等的人,一個像領導同事、父母朋友一樣,值得尊重、值得感激的人對待。
透過這四個方面的總結,你明白了嗎?
家長對孩子發火,常常不是因為孩子做錯了什麼,而是因為家長自己心煩、心累、壓力大,想發洩情緒,拿孩子當情緒的垃圾筒,隨意傾倒,因此,想要做了不隨意發火的家長,只需要不斷覺察自己的情緒,為自己的情緒負責,用不了21天,就一定會做一個不亂髮脾氣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