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徐冰開始創作至今還在為藝術界持續爭論的作品《天書》。他從《康熙字典》等字典與古書中找出一些偏旁部首,破天荒地將其毫無規則地湊在一起, 編篡出一套連自己都不認識的“偽漢字”,之後再將其一一刻印在木頭上,排列成活字印刷板。
1988年,《天書》的第一部分在中國美術館展出,輿論一片譁然。那些誰也不認識的“偽漢字”被視作對中國千年文化的嘲諷和挑戰。有觀察者認為,徐冰在前衛藝術時代敢於首先說出官方語言的空白和傳統文化的無力。
兩年後,《天書》全部完成,由徐冰創造出的4000個字被精確地刻印在木塊上,又印在長幅的布單或紙張上,成文成書。整個展示空間的四牆和天花板都被奇怪的文字佔滿,讓觀者恐慌、驚訝、不知所為。
“這是一種很荒誕的感覺。你走進一個空間,面對一堆漂亮的中國字,卻完全無從下手。它們都是戴著面具的、充滿矛盾的,它吸引你,卻阻截你。它似乎說了很多話,卻什麼都沒有說。”徐冰說,“這些偽造的文字,一個藝術家認真花了很多年的心血,一個字一個字的刻出來,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
這幅長達幾十米的巨幅書法長卷《天書》,成為了中國前衛藝術作品中里程碑性的作品。策展人布里塔-埃瑞克松曾這樣評價徐冰:“他領引觀眾透過與未知狀況的對抗來了解自身本性。譬如,觀眾即便再仔細地觀看美術館展場中徐冰的文書,也都只能對這些永遠無法讀懂的文字搖頭興嘆。觀眾被驅使著去重新思考書面文字的價值和可靠性。”
而回頭再看這件作品,徐冰的結論卻很簡單。“我覺得之所以一直在討論,是由於它所表達的堅定的中國方式與態度。不管它的創作還是與觀眾的接觸,都是一種發自於中國文化自身的反省。這也是這件作品的真正價值。” 徐冰解釋自己是用中國傳統的哲學和文化去處理當代藝術。“在中文裡,有很多東西是可以玩的。”
1987年,徐冰開始創作至今還在為藝術界持續爭論的作品《天書》。他從《康熙字典》等字典與古書中找出一些偏旁部首,破天荒地將其毫無規則地湊在一起, 編篡出一套連自己都不認識的“偽漢字”,之後再將其一一刻印在木頭上,排列成活字印刷板。
1988年,《天書》的第一部分在中國美術館展出,輿論一片譁然。那些誰也不認識的“偽漢字”被視作對中國千年文化的嘲諷和挑戰。有觀察者認為,徐冰在前衛藝術時代敢於首先說出官方語言的空白和傳統文化的無力。
兩年後,《天書》全部完成,由徐冰創造出的4000個字被精確地刻印在木塊上,又印在長幅的布單或紙張上,成文成書。整個展示空間的四牆和天花板都被奇怪的文字佔滿,讓觀者恐慌、驚訝、不知所為。
“這是一種很荒誕的感覺。你走進一個空間,面對一堆漂亮的中國字,卻完全無從下手。它們都是戴著面具的、充滿矛盾的,它吸引你,卻阻截你。它似乎說了很多話,卻什麼都沒有說。”徐冰說,“這些偽造的文字,一個藝術家認真花了很多年的心血,一個字一個字的刻出來,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
這幅長達幾十米的巨幅書法長卷《天書》,成為了中國前衛藝術作品中里程碑性的作品。策展人布里塔-埃瑞克松曾這樣評價徐冰:“他領引觀眾透過與未知狀況的對抗來了解自身本性。譬如,觀眾即便再仔細地觀看美術館展場中徐冰的文書,也都只能對這些永遠無法讀懂的文字搖頭興嘆。觀眾被驅使著去重新思考書面文字的價值和可靠性。”
而回頭再看這件作品,徐冰的結論卻很簡單。“我覺得之所以一直在討論,是由於它所表達的堅定的中國方式與態度。不管它的創作還是與觀眾的接觸,都是一種發自於中國文化自身的反省。這也是這件作品的真正價值。” 徐冰解釋自己是用中國傳統的哲學和文化去處理當代藝術。“在中文裡,有很多東西是可以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