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答案是“無法證明”。但是無法證明的原因,除了其他各位提到的證明難度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在於,在當前這個階段,已經不處於證明沒病的階段了。
在這裡,我要認真的引出一段故事:幾年前,某媒體故意把茶水假裝是血樣拿給醫生去化驗,然後把化驗結果上某某疾病可能性的結論發表出來,嘲笑醫生的不專業。(參考資料不找了,當年經歷過這報道的人應該有印象,如能幫忙指出,不勝感激。)不過,很快有醫學相關的人士出來說,茶葉中某些成分與血細胞在顯微鏡下的區別本來就很小。而媒體做試驗的這些醫院中,大部分醫院均獨立做出了相同的疾病的判斷,反而說明醫院的化驗態度是嚴謹的。這段故事告訴我們:對於某些科學手段來說,“輸入範圍”是一個很重要的引數。如果能假定化驗的輸入一定是人血,那麼在這個假定下,給出的疾病的結論是真實可信的;而如果輸入的樣本並不是人血,那麼導致出錯的正是這個錯誤的輸入,而不是化驗的執行者或者化驗本身的問題。那麼如果把輸入範圍擴大一點可以嗎?可以想見,如果我們拋棄這個假定,不對化驗物件做任何限制,那麼就需要花大量的精力檢驗樣本是否是茶水、是否是可樂、是否是冰糕……在帶來大量檢驗成本的情況下,並不能對血液化驗帶來什麼有益的幫助。
同理,在精神病院裡,醫護人員對於醫院的“輸入”的假定是:已被收治醫師證明有問題的病患。而他們的工作只是保證病人能在不再犯病的情況下出院,而不是花力氣分辨醫院中哪些是被誤收的。接診-診斷-收治-治療-出院,這是一個前後銜接的過程,治療階段不應該對其前一階段的錯誤負責。關於其它答案中提到的“Rosenhan 實驗”,我稍微看了下wiki的simple English版,其中提及實驗者在入院時自述了有幻覺的症狀(“said they saw hallucinations”),因此最後他們得到有病的診斷,與他們在面對初診醫生時刻意的誤導有很大關係,而在精神病院內的所作所為是否正常,已經無法彌補一開始的錯誤了。
所以,我給出的答案是,除非有相關的制度保證,否則醫護人員是不會費力去尋找精神病院裡是否有沒病的人的。要證明自己沒病的最佳時機是在入院之前,而不是之後。
首先,答案是“無法證明”。但是無法證明的原因,除了其他各位提到的證明難度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在於,在當前這個階段,已經不處於證明沒病的階段了。
在這裡,我要認真的引出一段故事:幾年前,某媒體故意把茶水假裝是血樣拿給醫生去化驗,然後把化驗結果上某某疾病可能性的結論發表出來,嘲笑醫生的不專業。(參考資料不找了,當年經歷過這報道的人應該有印象,如能幫忙指出,不勝感激。)不過,很快有醫學相關的人士出來說,茶葉中某些成分與血細胞在顯微鏡下的區別本來就很小。而媒體做試驗的這些醫院中,大部分醫院均獨立做出了相同的疾病的判斷,反而說明醫院的化驗態度是嚴謹的。這段故事告訴我們:對於某些科學手段來說,“輸入範圍”是一個很重要的引數。如果能假定化驗的輸入一定是人血,那麼在這個假定下,給出的疾病的結論是真實可信的;而如果輸入的樣本並不是人血,那麼導致出錯的正是這個錯誤的輸入,而不是化驗的執行者或者化驗本身的問題。那麼如果把輸入範圍擴大一點可以嗎?可以想見,如果我們拋棄這個假定,不對化驗物件做任何限制,那麼就需要花大量的精力檢驗樣本是否是茶水、是否是可樂、是否是冰糕……在帶來大量檢驗成本的情況下,並不能對血液化驗帶來什麼有益的幫助。
同理,在精神病院裡,醫護人員對於醫院的“輸入”的假定是:已被收治醫師證明有問題的病患。而他們的工作只是保證病人能在不再犯病的情況下出院,而不是花力氣分辨醫院中哪些是被誤收的。接診-診斷-收治-治療-出院,這是一個前後銜接的過程,治療階段不應該對其前一階段的錯誤負責。關於其它答案中提到的“Rosenhan 實驗”,我稍微看了下wiki的simple English版,其中提及實驗者在入院時自述了有幻覺的症狀(“said they saw hallucinations”),因此最後他們得到有病的診斷,與他們在面對初診醫生時刻意的誤導有很大關係,而在精神病院內的所作所為是否正常,已經無法彌補一開始的錯誤了。
所以,我給出的答案是,除非有相關的制度保證,否則醫護人員是不會費力去尋找精神病院裡是否有沒病的人的。要證明自己沒病的最佳時機是在入院之前,而不是之後。